基于宏观审慎的金融监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审慎论文,金融监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
源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启示人们,由于全球金融机构高度互联,金融风险可以在整个金融体系内部扩散,并且金融资产损失具有强烈的溢出效应,系统性风险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关键因素。[1][2]
综观金融监管的理论文献,其研究视角分为微观基础和宏观基础。微观基础指单个金融机构的资本结构、投资组合、金融交易、商业模式等因素,[3][4][5]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以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形式显现。宏观基础则指对金融业可能产生冲击的因素,如利率、汇率、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信贷增长率以及货币供应量等,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以宏观环境变化或系统性冲击显现。[6][7][8]
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是两种不同的监管理念,反映出不同的风险认识。微观审慎监管认为金融风险是外生的,只要保证每家金融机构都是健康的,则整个金融体系就能保持稳健。[11]从这点看,微观审慎通常忽略金融机构自身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溢出效应,也不能准确判断监管标准是否合理。例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Ⅱ就具有顺周期特性,造成金融机构在经济繁荣期过度冒险、过度杠杆化操作,促使系统性风险在不觉察中滋生并累积;而在经济衰退期减计资产、限制流动性,促使系统性风险爆发并迅速传染。通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我们清楚微观审慎监管的不足,一家金融机构在危机中加强其风险偏好,限制流动性,以防御较高的市场风险,但是全体金融机构都这么做,后果会越来越糟,造成市场信贷紧缩和流动性短缺,可能进一步促发金融市场压力和资产价格下跌,[12]系统性风险徒增,最终可能爆发系统性危机。因此,宏观审慎监管提出,系统性风险是内生的,每家金融机构都健康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不是充要条件,因为每家金融机构都可能对整个体系造成巨大的溢出效应,导致金融风险传染与扩散,即每家金融机构都可能促发金融动荡和系统性危机爆发。宏观审慎监管可以帮助监管者识别监管漏洞并设计适当的调控政策,更好地确保金融稳定。
二、金融监管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各国监管当局普遍认为,金融稳定的根本目标是促成建立和维护一个稳定、健全和高效的金融体系,保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健康的发展,从而保护金融活动各方特别是存款人的利益,推动经济和金融发展。即各国无论采取何种监管方式,其金融监管的目标是一致的:其一,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健;其二,确实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其三,维持金融机构的有效运作和公平竞争。[9]
多数学者认为金融风险来源于金融脆弱性,[13]而金融脆弱性主要是金融机构不审慎经营造成的,因此只要设置防火墙,限制金融脆弱性的放大,就可以解决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10]Asli等(1999,1999,2002)、Caprio等(2003)、James等(2004)等提出了微观审慎指标,[4][6][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06年推出金融稳健指标体系,成为其对各国金融体系进行宏观监测的重要指标。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微观审慎指标可能无法充分捕捉到金融风险,因为这些指标公布的频率较低,而且未考虑到金融机构的溢出效应。[9]
本文认为基于宏观审慎的金融监管指标体系,目的是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宏观稳定,应该包括经济子系统、银行子系统、国际收支子系统和金融市场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包括若干测量指标。
1.经济子系统指标用以测量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状况。一般而言,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是金融稳定的前提条件。经济子系统测量指标有GDP、通货膨胀率、固定投资总量、货币供应量等。这些指标能反映经济运行的总体水平,但是也有局限性,即不能反映出经济环境的动态变化。因此,本文认为应取变化率指标,而非固定量指标,这样更能反映出经济子系统的结构性风险。其他子系统选取的监管指标也循此思路。
2.银行子系统指标用以测量银行体系的稳定状况。银行业在金融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银行业稳定是金融稳定的重要条件。银行子系统的测量指标有资本充足率、资产收益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它们能反映出银行业是否存在债务危机或破产的风险。此外,测量银行系统的稳定状况,还应立足于国情(如我国银行业利润以贷款利息为主,且银行贷款亲政府化现象严重),灵活选取适宜的分析指标。
3.国际收支子系统指标用以测量国际贸易、国际资本借贷以及国际资金转移的稳定状况。国际收支是否平衡,无论对国内经济的运转与发展,还是对其货币汇率与对外经济政策都有重要影响,同时也间接影响金融稳定。本文主要考虑财政赤字、经常项目差额、短期外债、国内外利差等指标,以及反映经济部门的清偿力指标(如债务率、偿债率、负债率)。
4.金融市场子系统指标用以测量金融市场交易的稳定状况。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证券市场、股票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等,很多研究表明金融市场数据能够提供金融稳定状况的有效信息(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4月),换句话说在金融业发生系统性事件前,金融市场已经开始出现动荡迹象,通过观察金融市场数据变化能识别金融部门的风险变化,确定监管当局干预的程度。由于我国实施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模式,且金融市场以股票市场为主,因此选取了股票市盈率、股票总市值、换手率、股票成交金额、综合指数波幅等指标。
三、金融监管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从金融监管指标体系的系统结构分析,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监管总系统,即金融监管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计算可获得金融稳定指数,该指数越大,表明金融越稳定,金融业系统性风险越小;第二层次是影响金融稳定的四个子系统,包括经济子系统、银行子系统、国际收支子系统、金融市场子系统,它们反映了金融稳定的宏观基础;第三层次是测量四个子系统的若干具体监管指标,这些指标有三个类别,即正向、负向和适度,见表1。
上述监管指标中,正向指标又称效益型指标或望大型指标,其指标值越大评价越好;负向指标又称成本型指标或望小型指标,其指标值越小评价越好;适度指标又称中庸型指标,其指标值越接近某个值越好。在进行综合计算时,为了避免指标不同向造成综合指数偏差,必须将指标同趋势化,常见的就是进行正向化处理,即把负向指标和适度指标转化为正向指标。
负向指标正向化处理的方法即对初值取反,公式为(1):
四、我国金融监管指标体系的应用
为计算我国金融稳定指数,考虑到近二十年我国成功抵御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保持了金融稳定及经济持续增长,本文选取1995年-2009年的面板数据,并对四个子系统监管指标的基本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其中经济子系统和国际收支子系统各监管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国内外利差用一年期存款利率与一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之差表示;银行子系统评价指标数据来源于各年银监会年报和各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金融市场子系统评价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运用SPSS16.0进行主成分分析,限于篇幅,初始数据表省略,分析结果如下。
(一)共同度分析
利用SPSS 16.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即可获得一系列分析报表。表2显示了各监管指标的初始共同度和以主成分法抽取主成分后的共同度。共同度越高,表示该指标与其他指标可测量的共同特质越多;共同度越低,表示该指标越不适合放入主成分分析中。初始共同度都为1,而抽取主成分后的共同度相当高(全部在0.7以上),说明所有指标可测量共同特质比较多,证明所选取的指标是适宜的
(二)主成分抽取
SPSS输出以主成分分析法抽取主成分的结果,见表3。Initial Eigenvalues为初步抽取的主成分,第一列表示各主成分的特征值,第二列表示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第三列表示各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Extrac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各列为最后抽取主成分的特征值、所解释变异量及累计解释变异量,SPSS建议保留6个主成分,共可解释89.724%的变异量。
陡坡检验是根据主成分解释变异量递减原理,将每一主成分的特征值由高到低依序绘制成一条坡线,从坡线剧升的主成分始,就是应该保留的主成分。基于本文实证,陡线从第六个主成分时剧升,因此保留6个主成分是适当的,见图1。
(三)监管指标划类及主成分命名
SPSS输出各变量在主成分上的加权系数,加权系数是根据各变量的共同度估计得到,其性质与标准化回归系数相同,见表4。加权系数还表示了各变量对主成分的因子贡献程度,即加权系数越大,变量的因子贡献度越大,变量在该主成分上的重要性越高。基于此,我们可以对监管指标划类及主成分命名。
第1个主成分中,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和国内外利差具有较大的加权系数,因这几个变量都属于外部对金融业的影响因子,命名为“外部冲击要素”,解释了33.387%的金融业系统性风险。第2个主成分中,信贷增长率/GDP增长率和M2/GDP,具有较大的加权系数,命名为“内部冲击要素”,解释了18.801%的金融业系统性风险。第3个主成分中,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资本收益率、存贷比、中长期贷款占比、短期贷款/GDP,具有较大的加权系数,命名为“银行审慎要素”,解释了13.395%的金融业系统性风险。第4个主成分中,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固定投资增长率,具有较大的加权系数,命名为“宏观审慎要素”,解释了10.026%的金融业系统性风险。第5个主成分中,股票总市值/GDP、股票市盈率、上证换手率、上证综合指数波幅、股票成交金额波幅,具有较大的加权系数,命名为“金融市场要素”,解释了9.109%的金融业系统性风险。第6个主成分中,财政赤字/GDP、经常项目差额/GDP、短期外债/外汇储备、短期外债/外债总额,具有较大的加权系数,命名为“国际收支要素”,解释了5.008%的金融业系统性风险。监管指标划类请详见表5。
(四)金融稳定指数
SPSS输出了各个主成分的得分,见表6。以主成分特征根为权,对1-6个主成分进行加权综合,可以获得综合主成分得分,这个得分即为金融稳定指数,见图2。金融稳定指数越高意味着系统性风险越小,金融越稳定;反之,金融稳定指数越低意味着系统性风险越大,金融越不稳定。金融稳定指数计算公式为:
金融稳定指数在15年里经历了几个波折,反映出金融体系在遭受外部冲击后,由内向外地一个逐渐调整过程。1995年至1997年,金融稳定指数上升,说明国家整治三角债、梳理银行历史沉淀下来的包袱已初现成效。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稳定指数有小幅下跌,随即又调整升高。伴随国企脱困、世界经济转好、加入WTO后极大刺激国际贸易发展及出现“双顺差”,金融稳定指数不断攀升,在2005年达到顶峰。2005年后国内经济过热现象非常显著,银行在过热经济中审慎性降低,大量信贷投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价格飙升又推动股市异常兴旺,居民存款大量流入股市,接着资产价格泡沫显现,因此在多因素作用下,金融稳定指数猛烈下降,在2007年到达低谷。出乎意料,我国虽也受到来自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但我国对国际衍生品交易坚持了审慎态度,美国次级抵押债券及其相关衍生品对我国造成的损失甚小。且早在2007年我国监管部门就觉察到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迹象,实施逆周期监管,要求银行提足拨备、防范可能的风险。在有效的监管政策下,尽管第1和第2主成分得分有所降低,但第3、4、5主成分明显提高,金融稳定指数实现了“V”型反弹,并且在越演越烈的国际金融危机中,逆风飞扬,保持了难得的金融稳定。
五、研究结论
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理念,通过构建4个子系统24项指标的金融监管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把24项指标划分为外部冲击要素、内部冲击要素、银行审慎要素、宏观审慎要素、金融市场要素、国际收支要素等六个主成分,六个主成分共解释金融监管指标体系89.724%的变异量,且指标体系的共同度较高,说明使用24项监管指标来分析金融稳定状况是简便易行的方法。分析我国1995年-2009年的面板数据,发现我国金融稳定指数不断升高,这得益于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和逆周期调控措施的实施,尽管遭遇两次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保持了难得的金融稳定。鉴于金融高度关联现象,为了充分捕获系统性风险,需要解决信息缺口问题,获取金融市场指标。总之监管部门需要使信息来源渠道和检测系统性风险的工具尽可能多样化。此外,本文研究数据为年度数据,今后可使用季度数据或月度数据,以便更及时、更全面地了解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
标签:金融论文; 宏观审慎监管论文; 金融监管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系统性风险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风险系数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经济学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