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的不可知论因素与反形而上学倾向_洛克论文

洛克的不可知论因素与反形而上学倾向_洛克论文

洛克的不可知论因素及反形而上学倾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洛克论文,不可知论论文,形而上学论文,倾向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873(2003)05-0011-06

洛克哲学是一个十分庞杂并充满矛盾的体系,他的学说成为后来许多思想路线的出发 点。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关于洛克哲学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简单化倾向,人们往往把洛 克说成是一个可知论者,而对其哲学中的不可知论因素视而不见。本文旨在对其哲学中 不可知论因素的诸多表现、存在的原因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刻影响等加以具体的分析, 以期更全面地把握洛克哲学以及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作为近代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洛克同培根、霍布斯一样原本在于求得对客观世界 的可靠知识,因而其哲学总须是以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为前提的。但是,他在承认世 界可知性、肯定我们对客观事物的种种性质和关系是可以有许多实在的和相称的观念的 同时,又为认识设定了一些不可知的对象。早在1677年,他在一篇笔记中就曾列举了三 个不可知的对象:一是“无限之物对我们的才能而言是太巨大了”;二是“实体物(Substantial beings)的本质也超出了我们认识的范围”;三是在世界大机器中自然如 何产生各种现象的途径,以及各类物种在其连续生殖中的延续方式等,也是超出我们的 理智所能达到的范围之外的问题。对于这一思想,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进一步明确 化并作了理论上的证明。

首先,作为事物属性之基层和支托的“概括的实体”是不可知的。“实体”学说是洛 克在《人类理智论》第二卷——“观念论”中论述的重要问题之一。按照洛克的哲学体 系,“实体”有“特殊的实体”和“概括的实体”之分。其中,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又使自己陷入“困惑”的则是他在分析“特殊的实体”时提出的“概括的实体”学 说。所谓“特殊的实体”,在洛克那里是指与“情状”、“关系”并列的三种复杂观念 之一,它被用以代表独立自存的、特殊事物。“特殊的实体”看似是一个简单的观念, 实则它是由许多简单观念所凑合成的。但需要指出的是,洛克并没有将“特殊的实体” 观念简单地解释成理智对白、硬等一簇类似的感觉观念的集合,那样,问题或许就可以 规避了。但是,“这样地对事实之不顾,并非洛克的作风”。[1](P122)在他看来,“ 特殊的实体”观念的形成,除了这些感觉观念外,还必须假设一种“一般的或概括的” 实体来支撑能给我们产生简单观念的那些性质,以为它们存在的归宿和产生的源泉。用 他自己的话说:“我们不能想象这些简单的观念怎样会自己存在,所以我们便惯于假设 一种基质,这种东西,我们就叫做实体(substance)。”[2](P266)而那些感觉观念仅仅 是被加到“那个假定的或含混的实体观念”上面的。比如,将一种暗白色,以及某种程 度的重量、硬度、韧性、熔性等观念,加在实体观念上,我们便有了铅的观念。洛克并 且明确指出,在上述“特殊实体”的构成因素中,“那个假设的含混的实体观念,永远 占着重要的地位”。[2](P132)

对于“概括的实体”观念,洛克对它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概括的实体”既包括“物 质实体”又包括“精神实体”。在他看来,“我们所以有物质观念只是因为我们假设有 一种东西是为打动我们感官的那些可感性质所寓托的,同样,我们所以有精神实体的观 念,亦是因为我们假设有一种实体是为思想、知识、怀疑、推动力所寓托的”。[2](P2 68)就洛克的这一分析而言,应该说其经验论哲学具有明显的二元论倾向。关于这一点 可暂且不论,在此我们关注的是,洛克对“概括的实体”的肯定完全是建立在“假设” 的基础上的。关于这一点,他讲得十分清楚:“任何人如果一考察自己的概括的纯粹实 体观念,他就会看到,他的观念只是一种假设,因为他只是假设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 来支撑能给我们产生简单观念的性质(这些性质普通称为附性accidents)。”[2](P266) 他又说,“我们的实体观念,则它在两个方面,都是一样含糊,或是完全不存在的”。 [2](P276)“物质方面的有形实体观念和精神方面无形实体的观念,分明都不是我们所 能了解、所能摸捉的”。[2](P268)一句话,我们没有关于“概括的实体”的清楚观念 ,对它们至多只有一种“含糊的意念”。因此,概括的实体到底怎样,则是完全不可知 的。

其次,作为各种性质之内在根据的“实在本质”是不可知的。继“观念论”之后,洛 克在《人类理解论》第三卷中进一步论述了其“语词”理论。正是在谈到概括性语词时 ,洛克提出了“两种本质”,即“名义本质”和“实在本质”的学说。在他看来,所谓 “名义本质”,“只不过是‘种名’或‘类名’……所代表的那个抽象概念”[2](P411 )。简言之,就是类概念,它是人们为了便于传达知识而制造出来的名称。所谓“实在 本质”,则是指“事物的真正的、内在的、而一般说来(在实体方面)我们并不知道的、 为事物的种种可发现的性质所依赖的那种构造”[2](P412),它是名义本质的基础。在 洛克看来,那些由简单观念构成的关于物体的复杂观念,如“人”、“马”、“金”、 “水”等,只能揭示事物的“名义本质”,而根本不能反映其“实在本质”。以“黄金 ”为例,作为复杂观念它只是表示一个“色黄”、“量重”、“可熔”的固体,至于所 谓的“实在本质”,即那个物体不可觉察的各个部分的组织,黄金的复杂观念则不会做 出反应。也就是说,“实在本质远非我们所能发现,所能了解的”。[2](P428)对此, 他还作了如下形象的比喻:这正如一个刚进城的乡下人,对挂在街上的大钟,他只能看 到指针的动作,听到敲钟的声音,观察到它的一些外表的现象,而看不到大钟内部的各 种机件。同样,人类的感觉也只能认识从事物的实在本质中流出来的性质,而无法手触 目睹其实在本质。“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达到这种知识的官能。”[2](P286)这是洛克认 识论中不可知论因素的又一重要表现。

再次,那些超出感官经验之外过于遥远、过于微小的事物也属于超出人类理智的对象 ,科学知识终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洛克对“观念论”和“语词论”的考察虽然走过了 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但毕竟还是属于为解决知识问题做准备。他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 通过对人类理智的本性和能力的考察,确定人类知识的等级、确定性和范围。为此,他 在《人类理解论》的第四卷中,第一件事就是考察知识的对象。他宣称,人进行思想和 推论的直接对象是观念,我们的知识只与观念有关系。在他看来,“知识不外是人心对 任何观念间的联络和契合,或矛盾和相违而生的一种知觉”。[2](P515)从此出发,洛 克进一步考察了知识的范围问题。他指出,既然知识是对两个观念是否符合的知觉,因 此可以肯定知识不能超出我们具有的观念的范围。“我们的知识不仅限于我们具有的、 作为我们认识对象的贫乏而不完善的观念范围之内,甚至连这个范围也达不到。”[2]( P530)具体说来,直觉的知识不能扩张到我们一切观念的关系上。比如,我们不能直觉 到两条平行线之间底边相等的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否相等。同样,证明的知识也不 能达到观念的整个范围。因为在考察的两个观念之间并不是总能找到中间观念。没有中 间观念,也就没有证明的知识。至于感性知识,由于它不能超出实际呈现于我们感官的 事物,洛克认为它的范围更狭窄。他指出,全部观念来自感觉和反省,但“这些人口是 太稀少,太狭窄,委实与万物的全部广大范围不成比例”。[2](P545)在大的方面,我 们不认识无限的宇宙,所能认识的只是无限宇宙的一小部分;在小的方面,我们也没有 足够敏锐的器官来发现物体的微细分子来。既然不能观念到它们的机械的作用,那我们 亦就只好安于不知道它们的性质和动作方式了。由此洛克得出的结论是:“科学知识终 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2](P548),“我们远不知道自然的秘密,因此,我们连它们的 门口也走不到。”[2](P579)如果我们妄想追求它,那只能是白费心力。同时洛克认为 ,我们“更没有关于神灵的科学……这个世界比物质世界是更大的,而且亦确乎是更美 丽的,可是我们对它亦更无所知,更不认识”。[2](P548)

由以上可见,在洛克哲学中不可知论并非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仅仅是零散的、甚至可 以忽略不计的因素,而是一个贯穿于其整个哲学体系始终且十分自觉的重要观点,它与 可知论之间的矛盾已构成制约其整个哲学性质的内在矛盾之一。另外,洛克哲学中不可 知论因素的含义不是单方面的,它既包含有否认事物真理可知性这一古代怀疑论观点, 又有以休谟、康德为代表的否认彻底认识世界可能性的不可知论观点。其中后者是基本 的,洛克的不可知论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也体现在这一方面。

具体地分析洛克哲学中不可知论因素的种种表现,揭示其不可知论与可知论的矛盾无 疑是必要的。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此还需进一步探讨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 导致洛克否认世界的可知性?尤其是何以他在肯定实体的存在同时,又否认其可知性?在 笔者看来,这既有其认识论上的原因,又与其本体论上的某些问题相联系。

首先,从认识论上讲,洛克之所以否认世界的可知性,则是由于他所坚持的经验论的 片面性所致。肇始于培根的经验论哲学,经过霍布斯的发展在洛克那里得以系统地论证 。作为近代英国经验论的典型代表,洛克明确主张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人们的全部知 识都是从经验上面来的。他说:“我们仔细一观察我们观念底起源,便会看到最深奥的 各种观念虽然似乎同感官和人心的任何作用都离得很远,可是它们是由理解形成的,而 且形成的途径,仍不外复述和联合它从感官对象……得来的那些观念”。[2](P132-133 )然而,洛克在系统论证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凡是在理智中的,无一不是在感觉中 ”这一经验论原则的同时,也将经验论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而忽视理性思维作用的局限性 突显了出来。根据其经验论的基本原则,如果一种东西不能被感知,那么人们便不能具 有与之相应的观念,因而也就不能认识其存在。具体到所谓的“概括的实体”,由于它 是可感性质的支托,是“知觉的帷幕背后”的东西,依靠感觉,我们既不能感觉也不能 反省到它,因而无法形成关于它的清楚明白的观念。因此,我们只能说“概括的实体” 是不可知的。对洛克来说,“概括的实体”是如此,特殊实体的“实在本质”也不例外 。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只有通过感官,而依靠感官我们只能感觉到事物的可感性质, 从而只能形成一个反映事物的“名义本质”类概念,而不可能对作为“名义本质”之基 础的“实在本质”有所认识。至于那些过于大的东西(如无限的宇宙)和过于小的东西( 如物体的微细分子)之所以是不可知的,洛克认为原因则在于人缺乏相应的感官。可见 ,正是经验主义的片面性,把洛克引向了不可知论。

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洛克对理性全然否定。比如,当他谈到复杂观念的形成 时,就曾明确指出人心有三种主动能力:组合能力、比较能力和抽象能力。在他看来, 借助这三种能力,人们分别形成关于实际存在事物之情状的样态观念、事物之间的各种 关系观念以及概括性观念。问题在于,由于受机械自然观的影响,洛克往往把复杂观念 甚至全部知识归结为简单观念的不同组合,即他不是在人类认识的运动和发展中来分析 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问题,而是以认识之基本元素的简单分合或数量增减来说明问题。 不可否认,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可能包含有某种数量的变化,但如果完全归结为数 量的变化,就必然会把高级认识归结为低级认识,人类认识就只能停留在简单观念所反 映的事物的外部属性之上。从一定意义上讲,洛克之所以在实体、实在本质等一系列问 题上陷入不可知论,其原因盖在于此。而这一点,再次印证了恩格斯在批判耐格里的无 限观时所指出的:“经验论者深深地陷入了体会经验的习惯之中,甚至在研究抽象的东 西的时候,还以为自己是在感性认识的领域内。”[3](P213)

其次,从本体论上讲,洛克否认实体的可知性是其“实体”范畴本身的弊端使然。如 上所述,为了说明“特殊实体”观念的形成,洛克继承传统形而上学的观点,在“简单 性质”之外肯定了“一般的或概括的实体”的存在,并且把这种本体论上的“概括的实 体”界定为“可感性质或属性”的支托。应该看到,洛克之所以否定实体的可知性,问 题恰恰出在他对实体的肯定上,或者说就出在他的实体定义本身上。因此,探讨洛克否 认实体可知性的原因,有必要从分析他的实体概念及其缺陷入手。

客观地讲,视实体为可感性质的之托这一观点并非洛克的首创,而是自古希腊以来关 于实体学说的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这一思想最初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在近代哲学的 创始人笛卡尔那里得以系统的论证。按照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体系,实体有两种含义:第 一,实体是独立不依的,实体的存在是自因的。“所谓实体,我们只能看作是能自己存 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4](P20)照此定义,则只能设想一个绝对 的实体,即上帝。第二,实体是属性的基质或支托。“被造的实体,不论其为有形体的 或思想的,都可以在这个共同的概念下加以存想,……我们原来所以能发现出实体来, 却不仅因为它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自身是不能为我们所观察到的。不 过我们却容易根据实体的任何属性来发现实体,我们的发现就凭借于这样一个公共意念 ,就是:任何属性或性质,都不能不有一种东西作为支托。因为,我们既看到有一个属 性存在,我们就推断说,这些属性所依附的事物或实体也必然存在。”[4](P20)可见, 笛卡尔之所以在本体论上肯定实体(心灵、物质)的存在,正是由于他承认了可感性质必 定依赖于某个东西而存在这一前提。根据这一前提,哪里有可感性质,哪里就一定有一 个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体为它们寓于其中,而这个存在体或可感性质的支托即实体。从 洛克对实体所下的定义来看,他从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那里接受下来的不是别的,而是 他们在肯定实体存在时所依据的“可感性质必定依赖于某个东西而存在”这一前提。正 是依据这一前提,洛克不仅一般地肯定了作为简单性质支托的“概括的实体”的存在, 而且还具体地肯定了作为广袤、形象、凝性、运动等可感性质之支托的“物质实体”以 及作为思想、推理、恐惧等可感性质之支托的“精神实体”的存在。

洛克坚持可感性质必定依赖于某个东西而存在表明,他的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仍然保 持某种联系,但这同时也注定传统形而上学在他那里不可能坚持到底,因为他在继承旧 形而上学的同时,也将其割裂实体与属性关系这一本体论思维模式的缺陷保留于自身之 中,从而为其否认实体的可知性埋下了伏笔。而这一点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已经表现的十 分明显。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研究存在本身,即“作为存在的存在”及其属性的科 学。所谓“存在的存在”,即指所有存在的中心点。在“存在”的各种意义中,“是什 么”是最根本的存在。而“‘存在是什么?’这个问题,正就是‘实体’是什么?这个问 题”。[5](P263)因此,对于“存在”进行研究,主要也就是对“实体”进行研究。在 《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把“实体”列在10个范畴之首,认为“实体”是属于本性的 存在,而实体范畴之外的“数量”、“性质”、“关系”等9个范畴所表示的存在对实 体来说都是“属性”。实体是属性的基础和主体,实体是可以独立自存的,而属性则依 赖于实体而存在。亚里士多德把存在区分为“实体”和“属性”是哲学上的重大发展, 其意义就在于它克服了柏拉图对事物和属性的理念不加区分,认为二者都是独立的存在 所造成的困难(哲学史上著名的理念世界“无穷后退”的悖论)。但这同时也使他陷入了 一个新的矛盾之中,因为按其以上说法,实体是独立不依的,它可以离开属性而存在, 那么离开属性实体还剩下什么呢?它又如何能被认识呢?其实,形而上学发展到洛克时代 ,这一问题依然存在。对此,洛克采取的解决办法是:一方面,他认为“概括的实体” 作为可感性质的支托与其可感性质是分离的,是“知觉的帷幕背后”纯粹超验的东西; 另一方面,他放弃了以往人们在实体问题上的“独断论”,而把对实体的肯定说成是一 种“假设”,并认为这样一个本身既不可感又无任何具体内容的“支托”是不可知的。 可见,实体的不可知性,早已先天的存在于洛克关于“实体是可感性质的支托”这一定 义之中了。换言之,只要承认实体是可感性质的支托,其不可知性就是必然的。

总之,不可知因素存在于洛克哲学中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这不仅与其认识论上的经验 主义的片面性有关,而且还与其本体论上的实体范畴本身存在的弊端相联系。其中,前 者是其否定世界可知性的直接原因,后者则是其最根本、最深刻的原因。相对于前者, 后者尚有待于人们作深入的探讨。

作为近代经验论的典型代表,洛克的哲学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美国学者梯 力指出:“洛克的学说形成许多思想路线的出发点,他的影响像笛卡尔一样,远远超出 了他的时代和国界。……他的《人类理解论》在近代哲学史上第一次力图创立一个博大 的认识论,开创了那个产生贝克莱和休谟而在康德那里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运动。”[6 ](P265)在此,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洛克哲学中的不可知论思想对近代以来的哲学所 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首先,洛克否认实体可知性的思想为巴克莱否定物质学说提供了口实,从而导致英国 经验论由唯物主义向唯心主义的转变。英国经验论作为近代西方认识论的派别之一,在 与大陆唯理论的论争中自身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这一演变的一个重要 方面是由培根、霍布斯肯定物质实体的存在,到巴克莱否定物质实体、而只承认精神实 体存在的转变。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洛克的实体学说及其不可 知论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这不仅是因为内涵于洛克实体学说中的二元论倾向为巴克莱 肯定精神实体提供了思想渊源,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洛克关于实体存在但不可知的观 点为巴克莱否定物质实体提供了口实。巴克莱对物质学说的否定是全方位的,然而,他 针对洛克等赋予物质实体以“概括的存在”和“支撑属性”这两层含义所作的攻击特别 值得我们的反思。巴克莱指出:“概括的存在概念是最抽象、最不能含蓄别的东西的” [7](P58),它对观念的产生并不起任何作用。而所谓“支撑属性”,更是一个相对意念 ,其含义是含糊不清的。我们不能发现可以应用于它上面的任何意义。”[5](P57)据此 巴克莱坦言:“实体一词如果是取其通常的意义,即如果是指种种可感性质的集合体而 言(类如广延、硬度、重量等的组合体),那么人们便不能诬我们把实体去掉,但是实体 一词如果是指哲学的意义,如果是指支撑心外各种偶性(或性质)的一种东西而言,则我 切实承认,我们是把它去掉了。”[7](P22)

当作为简单性质和观念支托的物质实体被巴克莱否定之后,剩下的世界便只能是一堆 观念,那么维系它们的东西是什么呢?还有,如果根本不存在物质实体,那么感觉的起 因又是什么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巴克莱不得不在否定物质实体的同时又肯定精神实 体的存在。在他看来,一切可感的性质如颜色、形状、运动等,它们都只是感官所感知 的一些观念,而这些观念只能存在于“思想的实体或基质”之中。“观念的原因乃是一 个无形的、自动的实体或精神”。[7](P29)在巴克莱看来,精神之为实体,它包括上帝 和人心两个类型。其中,上帝是永恒的、全知的、完全善的精神实体,它的功能在于“ 创造”观念。与上帝的无限性、永恒性相比,人的心灵是有限的、有间断的。作为一种 理智功能,它通过人的感官去感知,去认识对象;作为一种意志功能,它可以凭借记忆 、想象产生出各种想象的和虚幻的观念。

另外,巴克莱在肯定精神实体存在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精神实体除了仅仅通过它所 产生的结果,是不能被感知的,我们不能对一个灵魂或精神构成任何观念,而只能有“ 某种理会”。[8](P550-551)应该说,这种既肯定精神实体存在又否认对其形成任何观 念的说法,不仅说明他完全陷入了捉襟见肘、自相矛盾的困境,而且还说明他同样陷入 了不可知论。对此,他的后继者休谟看的十分清楚:虽然巴克莱自称是反对怀疑论的, 可是他的著作恰好可以作为怀疑论的“最好的课程”,它的全部论证“实际上只是怀疑 主义的,因为那些论证都不容有任何答案,而且也不能产生任何确信”。[9](P137)可 见,经验论发展到巴克莱,不仅彻底转向了唯心主义,而且休谟的怀疑论也已经呼之欲 出了。

其次,洛克的不可知论思想为休谟的怀疑主义提供了思想渊源,从而导致了英国经验 论由可知论向不可知论的转变。对于休谟的怀疑主义,人们通常往往将其说成是英国经 验论发展的必然结果,经验论坚持到底势必导致不可知论。客观地讲,该说法不无一定 道理,但却忽视了一个问题,即没有看到休谟不可知论的理论渊源,没有看到它与洛克 的不可知论思想的内在联系。当洛克着手考察人类认识的能力和范围时,他的本意之一 是遏制怀疑主义。可是,当他主张划分可知和不可知的界限时,恰恰为另一种怀疑主义 ——不可知论——提供了理论和逻辑的根据。洛克认为,对于任何东西的肯定,都是建 立在对其观念的把握上,缺其观念,要说对象的存在,则只能是一种假设。这一点经过 巴克莱,在休谟那里得以充分地发挥。休谟不可知论的提出,正是首先根据洛克的经验 论原则提出了“印象和观念”的学说,然后,又以“存疑”的态度回答印象从哪里来这 一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他指出:“感性知觉是否为与之相似外物所产生,这是一个事实 问题。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当然要凭借经验,……但是这个问题经验是没有什么话可 说的,也必须完全保持沉默。”[8](P66)同时休谟指出:如果完全依据经验的原则,我 们也将难以接受心灵实体的概念,因为任何一个有意义的哲学概念,它必须有感觉印象 的根据,而我们却找不到心灵实体的印象。至于上帝这一最高实体,它同样是不能证明 的,巴克莱等人想求助于上帝这一最高实体来保证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的感觉的可靠性同 样是白费力气。至此,休谟便在知觉的来源问题上完全陷入了怀疑论,从而完成了经验 论由可知论向不可知论的转变。

其实,洛克哲学中的不可知论对后世的影响并不止休谟,它还是康德“批判哲学”的 先驱。洛克关于人类理智的性质和能力的批判和考察,引起了康德的极大兴趣,他指出 :“玄学之政权,初则在独断论者的统治下而为专治的。……在最近时期因有一种关于 人类悟性之说明学问——声望卓著之洛克所著之悟性论——似将终结一切论争,且关于 玄学自身所主张之地位,似亦受有最后之判决。”[10](P2)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德正是 利用、改装和发展了洛克的思想,建立起批判人类理性的“批判哲学”,提出了其“自 在之物”不可知的思想。

显而易见,洛克哲学中的不可知性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就洛克的不可知 论直接导致巴克莱对物质实体的否定以及休谟怀疑论的产生而言,其影响具有明显的消 极意义。而这一点,在现代哲学尤其是三代实证主义那里同样得以体现,因为他们的“ 拒斥形而上学”信念,与洛克-休谟将人的一切认识局限于经验所及的范围是一脉相承 的。然而,洛克的不可知论对后世影响的积极方面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其一,由它引发 的近代英国经验论的演变,将经验论与相对主义、唯心主义、怀疑主义的联系彻底暴露 无遗,这在客观上为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思维教训;其二,洛克的不可知论、尤 其是他否认实体可知性的思想,揭示了旧形而上学割裂实体与属性关系的根本缺陷,开 近代反形而上学之先河。受洛克视“概括的实体”的存在只是一种假设、其本身不可知 思想的影响,反形而上学倾向其后继者那里表现的越来越明显。针对洛克的实体学说, 巴克莱曾明确指出,假设“无偶性的实体”,正如假设“无实体的偶性”一样都是不可 能存在的东西。由此他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命题,借以克服本体与现象、实 在与对象的分离。与此不同,休谟将经验论进一步坚持到底,否定一切实体的存在。用 罗素的话说:“到休谟,……完全否定了形而上学”。[11](P178)可见,由洛克的不可 知论引发的近代英国经验论的演变,不仅仅是经验论由唯物主义向唯心主义、由可知论 向不可知论的转变过程,而且同时又是这一时期的经验论者对传统实体学说及其本体论 思维模式的批判过程。经验论的演变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留给人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即必 须承认实体与属性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它的外部现象是辩证的统 一体。应当说,这一思想对其后人们关于实体和属性理论的研究、乃至马克思主义哲学 “物质”范畴的提出,都曾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不可知论思想无论在洛克自己的哲学体系中,还是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都 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洛克思想的影响远不止导致了经验论的演变以及为休谟、康德的 不可知论提供了思想渊源,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开近代反形而上学之先河,为其后西方哲 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转折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洛克的不可知论乃至其包含着 “各种路线出发点”的整个哲学,是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课题。

收稿日期:2003-08-15

标签:;  ;  ;  ;  ;  ;  ;  ;  ;  

洛克的不可知论因素与反形而上学倾向_洛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