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 150088)
摘要:目的 探究闭合性肱骨干骨折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抽选我院2014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68例肱骨干骨折患者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对性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中,显效19例,有效1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中,显效12例,有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4.7%。可见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针对性康复治疗措施能够有效提高闭合性肱骨干骨折的治疗效果,促进骨折愈合,缩短康复时间,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肱骨干骨折;康复治疗
肱骨干是指肱骨外科颈以下,肱骨髁以上的部位,此处之骨折并不少见。在国内大组(3000~10000例)病例分析中占全身骨折的1.93%~5.1%,占上肢骨折的6%~15%。近年来由于国内工业、交通的发展,骨折以每年0.5%~1%的速度增加,肱骨干骨折若治疗不当易发生后遗症,而且神经血管的合并伤可高达18%,对一些较为复杂情况的处理更非易事[1]。闭合性肱骨干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现抽选我院收治的68例闭合性肱骨干骨折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闭合性肱骨干骨折的康复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4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68例肱骨干骨折患者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均为闭合性肱骨干骨折。观察组中,男性患者 21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36.7±2.3)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35.2±2.6)岁。两组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对性康复治疗,具体如下。
1.2.1临床治疗
1.2.1.1复位:一般来说长骨干复位要求成角在15°以下,侧方移位在1/3以下,没有旋转,短缩不超过2cm[2]。肱骨干骨折的复位也应当遵循同其他骨折一样早期正确复位的原则。因为骨折复位越好,支架作用越稳固越利于恢复,但也不主张一味追求解剖复位而过多地增加骨折处的损伤,不利愈合。
(1)手法复位:是医生应用解剖、骨折的病理生理及临床的知识,徒手反移位的方向施力,使骨折最大限度地恢复到正常或功能位置的方法。
软组织损伤严重者,软组织束纽完全断裂或合并有臂丛神经损伤,此种骨折移位不是短缩而是过度分离,一般为1~2 cm。对此种特殊病例在手法复位时我们采用反向(与悬垂石膏方向相反)悬吊为主,辅以纵向挤压[3]。
螺旋形骨折先由螺旋部分开始折断,当旋转移位到一定度数(40°以上)时方在旋转之靠近转轴之一侧形成纵行劈裂。为此螺旋部分移位多,软组织损伤重,其移动性大,纵行骨折部分周围软组织损伤较轻。复位时先将此纵行部分(尤其上下角)对合,然后转动螺旋部分骨折即可扣合。以上情况并非一定成功,复位满意后即固定。
(2)持续牵引复位:是利用力学原理,调整牵引方向,使移位逐渐向力线方向靠拢的复位方法,是一种慢性复位的办法。
(3)切开复位:近年来因锁钉和锁定钢板的应用主张手术治疗者认为它有减轻疼痛,便于护理,防止进一步损伤,减少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和肢体水肿的优点。手术指征:肱骨干开放性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同一肢体伴有肩、肘和前臂骨折者;双上肢骨折或保守疗法失败以及其他部位损伤需要早期肢体稳定者;软组织损伤较多者[4]。
1.2.1.2固定:固定的方法一般分为外固定和内固定。此外持续牵引也可以用作固定。
(1)外固定:多用于闭合复位之后,也可在内固定不够满意时作为辅助之用。因此固定后要严格观察血循环,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内固定:主要是切开复位用金属器材在骨质上进行直接固定,也有在手法或器械整复的基础上进行半侵入式的内固定。
1.2.2康复治疗
(1)功能锻炼:要保持最大可能地接近正常的活动。从骨折整复固定后,即开始功能练习,并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功能锻炼必须以保持骨折对位促进愈合为前提,恢复和增加肢体功能为中心。对石膏固定者的治疗也强调肌肉收缩练习和及早开始上肢画圈的肩关节活动,而肘关节的活动在拆石膏后多需1~2个月方能恢复其功能。
(2)方法 术后3天内疼痛反应比较明显,可以做手和腕部的主动活动,逐渐过渡到上臂肌群再主动等长收缩,同时辅以消肿的RICE原则。3天以后疼痛反应减轻,即可在健肢的帮助下开始肩和肘关节的被动运动。在2~3天内增加至全幅度活动度,术后1周可以开始上肢肌群的主动练习,有条件的可做等速练习,以及肩和肘关节的主动运动[5]。3~4周以后,除肌力仍稍弱外,整个患肢的功能即可接近于完全恢复。
在肱骨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中,主要涉及到肩和肘两个关节,肩关节的活动度及肌力训练方法恰如前述。肘关节本身是一个单轴关节,仅能做屈曲和伸展两个动作,相应配置了屈肌群和伸肌群两组肌肉。但是,肘关节的固定必然会累及到前臂的旋转功能,而且在前臂的旋转动作中,旋后的力量主要来自上臂屈肌群中的肱二头肌。因此,肱骨骨折后的康复内容必须包括前臂旋转功能的训练。
(3)必要的内外用药:必要时采用内外用药物以消肿止痛,增强固定和防止皮肤受压的作用。
2观察指标与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例数(%)]
3讨论
肱骨干上起肱骨外科颈下1cm处,下达肱骨髁上2cm处,肱骨干为一长管状骨。上部较粗,自中1/3以上逐渐变细,至下1/3渐成扁平状,并稍向前倾。营养动脉在肱骨中段穿入,向远近两端分布,所以中段以下发生骨折常因营养而影响骨折愈合。肱动脉、肱静脉、正中神经及尺神经均在上臂内则,沿肱二头肌内缘下行[6]。桡神经自腋部发出以后,绕肱骨中段后侧,沿桡神经沟,紧贴肱骨外后向前外斜行而下。故肱骨中下1/3交界处骨折容易合并桡神经损伤。
本研究中两组闭合性肱骨干骨折患者经康复治疗后,观察组中,显效19例,有效12例,治疗显效率为55.9%,治疗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中,显效12例,有效10例,治疗显效率为35.3%,治疗总有效率为64.7%。可见观察组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针对性康复治疗措施能够有效提高闭合性肱骨干骨折的治疗效果,促进骨折愈合,缩短康复时间,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国玉.肱骨干骨折21例治疗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3,(35).
[2]林砚铭,黄勇,樊效鸿.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J].时珍国医国药,2014,(10):2463-2464.
[3]李双齐.浅谈肱骨干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6).
[4]唐浩琛,向明,陈杭,胡晓川,杨国勇.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微动理念锻炼治疗肱骨干骨折[J].中国骨伤,2016,(1):82-86.
[5]杨义奎,牛琼.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49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7).
[6] 陈锐.闭合性肱骨干骨折临床路径[J].中国社区医师,2012,(48)
论文作者:刘亚龙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4
标签:肱骨论文; 患者论文; 损伤论文; 两组论文; 肘关节论文; 功能论文; 软组织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