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人民医院 422800
摘要:目的 分析风险管理措施在维持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自2014年1月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对比实施风险管理前后一年内(2013年和2014年)血透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经过数据统计发现,2014年血透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2013年,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风险管理措施在维持血液透析中具有满意的应用效果,可减少护理风险,提高维持血液透析的安全性。
关键词:风险管理措施;维持血液透析;应用效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肾脏替代疗法,也是风险指数较高的治疗方式。该方法根据半透膜原理将血液与透析液引入透析器,借助膜双侧的浓度差、渗透压梯度,从血液中透析出代谢产物、毒性物质,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风险因素比较复杂,不仅有来自于治疗方式的风险,也来自于患者自身的风险。因此,在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应尽可能控制风险因素,保障血液透析的效果[1]。本研究分析了风险管理措施在维持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2013年1月至12月血透室共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34例,包括男性72例,女性62例;年龄28岁~70岁,平均年龄(42.52±11.65)岁;体重48kg~72kg,平均体重(61.35±11.83)kg;肾病病程3年~15年,平均病程(7.61±1.85)年;血液透析时间6个月~8年,平均血液透析时间(2.75±0.59)年;肾病类型包括慢性肾盂肾炎29例、慢性肾小球肾炎61例、糖尿病肾病18例、高血压肾病26例。
2014年1月至12月血透室共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52例,包括男性80例,女性72例;年龄25岁~71岁,平均年龄(43.16±11.52)岁;体重47kg~74kg,平均体重(61.48±11.75)kg;肾病病程2年~16年,平均病程(7.88±1.92)年;血液透析时间3个月~9年,平均血液透析时间(2.84±0.63)年;肾病类型包括慢性肾盂肾炎34例、慢性肾小球肾炎68例、糖尿病肾病20例、高血压肾病30例。
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发现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在性别、年龄、体重、肾病病程、肾病类型、血液透析时间等方面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风险管理措施
2013年血透室实施常规护理,血液透析期间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定期测量血压、体重,根据结果指导血透方案的制定、调整。指导患者对动静脉内瘘的日常护理方法。
2014年血透室实施风险管理措施。成立以科主任为首的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对血液透析各个环节进行风险监控与评估,分析血液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并指导护理人员对风险情况进行早期识别和处理。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各项操作流程。定期检修仪器设备,发现问题及时修理,排除安全隐患。严格执行告知制度、消毒管理制度等,治疗前应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书[2]。
提高护理人员无菌操作意识,强化专科操作技能培训,将血管穿刺、动静脉造瘘技术作为培训重点,尽量减少血管闭塞、内瘘血肿等情况。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原则上实行老带新共同值班,避免年轻护理人员发生应急情况无法处理,确保每位患者在治疗时均有责任护士陪同。认真贯彻核对制度,上机前再次核对患者信息、治疗参数等。血液标本分开放置、避免混淆[3]。
血液透析期间加强巡视,预防渗血、肿胀、管路和穿刺针脱落等护理风险。及时询问患者感觉,如发现出汗、耳鸣、抽搐、呕吐等异常现象,及时向医生报告,并积极处理。如发现透析器破膜或漏血,应立即更换透析器。透析前进行肝炎病毒、梅毒、艾滋病等常规检测,每半年复查一次,阴性和阳性患者实行分区管理,避免发生院内感染。加强对高危患者的重点监护,对不良情绪严重者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使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对病情危重、高龄、合并意识障碍、自杀倾向者安装床栏保护,穿刺肢体采用约束带保护性约束,将其作为重点巡视对象。每班次进行详细交接班。合并低血压者血液透析结束后嘱其休息片刻、缓缓起身,离院时需有家属陪同[4]。
1.3数据分析方法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录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P值<0.05时表示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经过数据统计发现,2014年血透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2013年,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国家医保政策的实施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依靠血液透析技术维持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的患者越来越多,这就对血液透析的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风险管理是以患者为中心,努力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护理服务,把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事前的积极预防。在现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护理风险管理对保证医疗安全、和谐护患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5]。
在维持血液透析中实施风险管理措施,首先成立风险管理小组作为风险监控的主体,从操作流程、设备检修、核心制度等入手加强风险管理,并注重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对存在高危因素的高危患者重点监护,尽量避免巡视不及时、不良情绪等原因造成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6]。
本研究中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后的2014年,血透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从2013年的17.16%下降至5.27%。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风险管理措施在维持血液透析中具有满意的应用效果,可减少护理风险,提高维持血液透析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林秀梅.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4):263~264.
[2]王丽.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管理过程中的实施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0):215~216.
[3]杨开秀.护理风险管理对血液透析的安全分析及对策[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4):257~259.
[4]夏丽平.血液透析护理的风险管理探讨[J].吉林医学,2013,34(33):7095.
[5]吴传芳,席明霞.血液透析室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5):97~98.
[6]周丽华,刘坤涛,谢鹏程,等.血液透析装置临床应用中不良事件分析及风险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8):74~76.
论文作者:尹银芝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8
标签:血液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患者论文; 风险论文; 肾病论文; 措施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