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泻要方合失笑散加味治疗68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论文_连旭东

痛泻要方合失笑散加味治疗68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论文_连旭东

连旭东

(甘肃省渭源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甘肃 定西 748200)

【摘要】 目的:分析痛泻药方合失笑散加味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疗效。方法:本文对2008~2015年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68例,运用痛泻要方合失笑散加味,随证化裁进行治疗,一日一剂,早晚二次温服,30天为一个疗程。结果:68例中,基本治愈58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55%。疗程最短30天,最长121天,平均75.5天。愈后近两年以上随访者30例,仅1例因外出打工饮食不节而复发。结论:痛泻药方合失笑散加味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疗效良好。

【关键词】 痛泻要方;失笑散;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4-0320-02

笔者自2008~2015年,运用痛泻要方合失笑散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68例,疗效较好,现小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来源于我院门诊53例,住院病人15例。全部病例符合1978年全国消化系统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6例,女21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1岁,平均37岁。其中13~30岁者13例,31~40岁者39例,40岁以上者18例,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17年。1年以内者6例,2~5年12例,6~10年者41例,11年以上者9例。均接受西医或其他治疗无效。主要表现以慢性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大便次数增多,排出脓血便、粘液脓血便,常伴里急后重,有腹痛—腹胀—排便—缓解的特点。其他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消瘦乏力、贫血、发热、脉滑数或沉细无力等。

2.治法及结果

本组 68例均采用痛泻要方合失笑散加味治疗[1]。处方:陈皮10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蒲黄10克,五灵脂15克,马齿苋15克,败酱草15克,红藤15克,甘草6克。日一剂,水煎三次,去渣混匀,分早晚二次温服,30天为一疗程。服用中药期间停服其他一切药物。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随症加减:1.偏湿热者,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挟脓血,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粘膜轻度充血水肿,有多少不等点状出血,加黄芩、地榆各10克;2.偏肝脾不和,见腹泻,粘液多挟脓血,腹痛,受精神因素刺激而病情加重,伴有胸闷肋满,嗳气食少,舌苔白,脉弦细。乙状结肠镜检查:粘膜中度充血水肿,可见散在浅表溃疡,有少许脓苔附着,触之易出血,加木香10克、柴胡6克、茯苓15克。3.偏脾肾两虚者,见于久治不愈的病者,腹泻轻者日4~5次,重者每日可达10余次,脓血粘液便,伴腹痛,里急后重,腹胀腹鸣,消瘦乏力,面无华,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粘膜高度充血水肿,表面粗糙不光滑,血管走形模糊不清,大小不等数处或数十处溃疡面,表面附有脓苔,粘膜脆弱易出血,加党参15克、黄芪20克、白芨10克、炮姜10克等。

治疗结果:68例中,基本治愈(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正常,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粘膜复常或遗留瘢痕)58例,好转(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检查轻度异常,乙状结肠检查较治前病变程度减轻)7例,无效(症状及各种检查与治前相同)3例。疗程最短30天,最长121天,平均75.5天。经治后对距医院较近的30例进行2年以上随访,仅1例因外出打工饮食不节而复发。

3.典型病例

例一;王某,男,42岁,司机。于2008年11月12日入院,住院号:2210。间断脓血便二年余,加重三个月。在医院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接受西药治疗无效,要求中药治疗。来诊后做乙状结肠镜复查:进镜35厘米,见直肠、乙状结肠粘膜普遍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距肛门10~25厘米有点状出血及多处浅表溃疡。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腹痛、腹泻日6~7次,里急后重,泻下脓血,舌苔黄腻,脉滑数。证属大肠湿热,治宜清热利湿、理气和血,拟协定处方陈皮10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蒲黄10克,五灵脂15克,马齿苋15克,败酱草15克,红藤15克,甘草6克,加黄芩,地榆各10克,木香10克,柴胡6克,茯苓15克。治疗30天,上症消失,12月5日复查乙状结肠镜,炎症消失,溃疡愈合。6日出院,以后未再服药随访二年无复发。

例二;杨某,女,51岁,教师,于2010年5月初诊。反复发作性粘膜脓血便十一年,在本单位医院按痢疾治疗无效,近半年加重。每日排便7~8次,伴腹痛腹胀,里急后重,乏力消瘦,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无力。来诊后做乙状结肠镜检查:进镜40厘米,见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粘膜高度充血水肿,粗糙不光滑,5厘米以上、35厘米以下可见溃疡面数十处,大小不等,表面均附着脓苔,粘膜糜烂,触之易出血。大便二次培养无致病菌生长。证属脾肾两虚,治宜温补脾肾,活血生肌。拟协定处方陈皮10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蒲黄10克,五灵脂15克,马齿苋15克,败酱草15克,红藤15克,甘草6克,加党参15克、黄芪20克、白芨10克、炮姜10克。随症加减治疗43天,症状全消,大便成形,日行1~2次。7月10日乙状结肠镜复查,除距肛门10~15厘米处粘膜轻度充血外,其余粘膜均正常,溃疡面消失。按方剂服30天,以后给予匯山药加红糖日一剂煎服,人参健脾丸1丸,日二次口服以固疗效。至7月20日患者要求再行乙状结肠镜复查,无阳性发现,随访二年半未再复发。

4.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肠癖”、“肠风、“久痢”等范畴[2]。一般认为其病因病机或肝气郁结,克伐脾胃;或情志不遂,湿热郁结;或暴饮暴食、挟有积滞,瘀结于大肠曲回之间;或于寒冷、血瘀肠间、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或阴寒内盛,脾阳不运,寒湿留滞,日久致成赤白下痢、便下脓血;或痰浊内生发为此病。临床见症常肝强脾弱、寒热错杂、虚实并见,气滞血瘀同现,故协定处方泻肝补脾、祛瘀止痛、寒热并用,攻补谦施,根据病情酌加行气补气、活血散瘀之品[3]。

另有病程长,病情较顽固的病例,单用口服中药不能奏效者,可考虑口服与保留灌肠并用。笔者自拟解毒排脓、化瘀生肌的“灌肠2号方”(大黄20克、黄柏15克、地榆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薏苡仁20克、黑附子10克、败酱草20克、白芨15克、海螵蛸15克、浙贝15克、云南白药0.5g),水煎80~100毫升,每晚睡前保留灌肠,个别顽固病例已收良效。

本病的特点是顽固易复发,好转和症状消失后仍要坚持治疗,注意饮食调摄以固疗效。本组无效1例均因外出而终止服药所致。

【参考文献】

[1]丁发权.加味白头翁汤合桃花汤治疗67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新中医,1991.10:26-27.

[2]刘宝厚.内科诊断与治疗[M].1版.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1.

[3]张伯臾,董建华,周仲瑛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2.

论文作者:连旭东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2

标签:;  ;  ;  ;  ;  ;  ;  ;  

痛泻要方合失笑散加味治疗68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论文_连旭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