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_化学实验论文

初中化学实验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学实验论文,初中论文,教学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初中化学实验是课改后的初中化学教学重要内容,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的学习环境,还为学生创造了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获得知识技能、激发兴趣、培养科学精神的学习情境。二期课改又将初中化学实验课程在整个教材中的比重加大,如何实现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位化学教师都在深入探究的课题,笔者结合对课改后化学实验新定位的理解、实验内容和形式的新特点、实验教学方式的新认识以及自己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经验,重点从情感教学、兴趣激发和探究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探究。

一、感知阶段——利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时间范围:开学初期的1~4周。

教学内容: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知。

兴趣产生及特点:兴趣主要由好奇引发,特点是易产生但稳定性差。

1.做好演示实验:遵循“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原则,花大力气长时间,认真设计好“绪言”的教学。精心准备,设置悬念,让学生在悬念中体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者相关实验的现象,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为什么”,使学生在“疑问——观察——豁然开朗”的过程中体会到化学实验带给他们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比如:为什么霓虹灯有各种不同的色彩?为什么玻璃刀可以划玻璃?等等。

同时重点准备几个“魔术实验”,比如“清水变牛奶”“白纸显字”“点铁成铜”“点铜成银”“烧不坏的手帕”等,实验演示的过程还邀请学生参与,让学生眼界大开,兴趣自然来了,化学实验带来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在实验课程中注重师生情感交流,比如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涉及挥发性和烧伤性很强的浓盐酸和浓硫酸,首先教师要向学生作温馨提示:一是浓盐酸因挥发性容易吸入体内造成伤害;二是浓硫酸容易对衣物、书本纸张脱水碳化;三是容易对皮肤等造成严重灼伤;然后由教师提请学生注意浓盐酸、稀硫酸和浓硫酸的量取方法演示,防止出现意外受伤;其次是教师要手把手地教会学生掌握高危实验试剂的安全存放和危害应急处理方式,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操作。这种提示、关心和鼓励会给学生带来情感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热爱教师、热爱化学实验课程,进而为提高实验课程教学有效性提供学生自身的内在动力。

2.做好学生实验:由于学生是第一次进入化学实验室,要想给学生一个新奇的学习环境,先带领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简要介绍实验室的安全要求,让学生看到的是整洁有序的实验仪器和上课环境。然后由4名学生分别代表4个实验小组按照提前预习的4个学生实验,向本组同伴介绍实验内容和仪器操作要求,然后各组开始做其中一个学生实验,教师走进学生中去引导点拨,最后由学生总结观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教师进行补充完善,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例如:对于实验一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颜色的变化,提出问题1:NaOH溶液中加入酚酞出现了什么现象?

问题2:再逐滴加入HCl溶液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问题3:这两个过程说明了什么?

实验课程的中心第一次发生转变,始终是学生在主讲、主做、主动手、主总结,教师只是在创造氛围、设置疑问和补充完善,最后得出结论,说明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有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气体的产生或热量的变化,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同时,教师走进学生中间,告诉学生化学课程是通过实际动手操作、细心观察现象、提炼总结知识来实现有效学习和教学的,让学生不仅有学好化学的劲头,也掌握了入门的正确方法,为今后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认知阶段——继续运用特色化学实验,持续维持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在于引导。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时,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感到新奇。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会把化学视为“死记硬背”的学科,令其对化学知识甚至化学实验的兴趣消失。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让兴趣由暂时转变为稳定持久?持续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化学实验课堂的有效教学,要按照初中化学学习的三个阶段分别实施。

时间范围:开学后的5~16周。

教学内容:质量守恒、溶液及燃烧。

兴趣特点:本阶段化学知识由少到多、由简单到繁杂,由原始的好奇向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过渡。被称作兴趣滑坡期,对化学学习的全过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培养方法:由于知识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兴趣已不能满足新的学习要求,兴趣也要随之升级,此时的重点应放在激发学习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方面,并由此而产生新的兴趣和活力。

案例1:3.2节溶液的学习。溶液是初中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整套教材的知识体系密切相连。学生因为溶液的组成、过滤等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透彻,到酸碱盐知识的学习时,导致溶质、溶剂分不清楚,进而造成有关溶液方面的计算和实验等知识点混乱不清。

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以实验为突破口调整知识点顺序结构,大胆整合学习内容,让学生体验实验课程的乐趣,在直观的实验中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理顺和掌握知识点。对于第1节的实验做如下处理。

首先,根据本章内容确定知识点和实验(见表1)。

表1

调整前后的知识体系对照调整前后的实验对照

调整前知识点调整后知识点调整前的实验调整后探究实验

溶液的特征 ①白糖溶于水

没有明确的知溶液的组成 ①白糖、食盐②沙土和水的混

识点,只是让悬浊液和乳浊和淀粉的溶解合 合

学生通过实验液 性比较 ④植物油和水的

观察固体、液浓溶液和稀溶②硝酸钾在冷混合

体和气体的溶液的转变水、热水和酒⑤植物油溶解于

解情况 溶液的稀释方精中的溶解性汽油

法 比较⑥硝酸钾浓溶液

的稀释

其次,根据知识点编写学习材料(见表2)。

表2 学习材料一

实验仪器和药品(略)

问题一: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溶解?

实验活动 提出命题:

实验方案:

小组总结:

具体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小结: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定义、特征及组

问题二:如何用实验方法把高浓度的硝酸钾溶液稀释?

实验活动 实验方法:

实验操作:

总结汇报,得出结论:

问题三:如何把没有完全溶解的白糖固体继续溶解?

实验活动 实验方法:

实验操作:

总结汇报,得出结论:

由于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贯通是这一阶段的关键,学生通过体会实验过程,很容易掌握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和判断方法,不仅解决了本节课程的重点,还为以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溶液稀释作了铺垫。

三、融知阶段——运用综合实验激发学生串联全部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思路,提高后期学习阶段的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

时间范围:总结复习阶段17~20周。

教学内容:全部化学知识点的相互关联和解题综合运用。

兴趣特点:以兴趣的理性化为主。

主要方法:由教师结合总结复习的进度计划,对每一节的内容进行严格筛选,将几个知识点相关的章节通过综合化学实验串联在一起,通过实验延续实验,通过实验印证实验,使学生撇开枯燥的知识点背诵记忆,让他们在直观的实验过程观察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案例2:在复习碱的性质时,其中碱可以和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但这种化学反应不能直观地看出实验现象,如何证明碱和酸性氧化物发生了化学反应,教师设计了4个探究性实验。

首先是将带有双孔胶塞的锥形瓶里装满,胶塞一孔插绑有气球的玻璃管,塞紧胶塞(此时气球悬挂于锥形瓶中,玻璃管另一端与外界相通),然后由滴管挤出NaOH浓溶液,观察气球变化。做完实验后,教师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如怎样鉴别石灰水和氢氧化钠?为什么挤出NaOH溶液后,与外面连通的气球会变大?还有哪些方法证明与NaOH发生了反应。

通过上述4个实验,既直观地验证了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的发生,同时也把部分酸、碱、盐的性质进行了复习,并且把碳酸盐的检验方法进行了总结,系统地梳理了相关的知识体系,有效地提高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效率。

四、逆知阶段——开展探究式实验教学,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分析能力,提高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改以前的初中化学实验主要以验证实验为主,但由于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不能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课改后的新教材在改进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究性实验方面有了新的要求,从而为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有力的补充。主要表现在:

1.增加探究性实验的量;

2.在验证实验中融入探究成分,增强探究性;

3.将验证性实验作为探究活动的一种形式,配合思考和分析,达到探究的目的。

案例3: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把逆向思维、提高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融入到实验中,从另外的角度设计实验方案、操作,进而得出结论,实现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提出问题:为什么采用石灰石与稀盐酸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而不用其他物质代替?

拓展思考:对于学过的二氧化碳生成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加热碱式碳酸铜生成二氧化碳;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单质碳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还有即将学习的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二氧化碳。

分析思考内容:碱式碳酸铜生成二氧化碳需加热,碳酸本身不稳定;单质碳和甲烷燃烧产物混有空气和氧气杂质;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需要高温,条件苛刻,实验室无法实现;而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不需要加热,反应前没有气体,生成物的气体只有二氧化碳,容易净化。

展开讨论:实验中的石灰石能否用纯净的碳酸钙粉末、碳酸钠、草木灰等代替,稀盐酸能用稀硫酸代替吗?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方案,分A、B两个方案,每组4人,每人一只试管。

A组:分别在每人的试管中放入少许等量的块状石灰石、粉末状碳酸钙、碳酸钠固体、碳酸钠粉末,同时滴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B组:分别在每人的试管中放入少许等量的块状石灰石、粉末状碳酸钙、碳酸钠固体、碳酸钠粉末,同时滴入稀硫酸,观察现象。

石灰石固体与稀硫酸反应时表面生成难溶性的白色固体,逐步停止反应,而其他三种固体与稀硫酸反应过快无法控制反应速度。

实验结论:实验室制取气体要全方位考虑实验药品、实验装置、实验条件三大内容,只有同时满足了,才能顺利地完成实验,得出科学结论。

探究实验给学生创造了拓展思维空间、串联相关知识点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也对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总之,初中化学实验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情感教育、兴趣激发和探究教学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也给学生创造了拓展思维的空间,带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为构建和谐课堂提供了科学方法,为教师激发教学灵感带来思路。

标签:;  ;  ;  ;  ;  

初中化学实验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_化学实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