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洁[1]2007年在《《水浒全传》“被”字句及“被”字结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现代汉语叁个平面语法观为指导,吸收和借鉴前人有关“被”字句的研究成果,对长篇白话小说《水浒全传》的“被”字句、“吃”字句、“蒙”字句等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汉语“被”字句的全貌,更加明确了《水浒全传》在语言史上的研究地位。本文认为,被动结构并不等于被动句,“被”字句也并不等于被动句,应区分来加以研究。不管是被动结构还是被动句,带“被”的结构和句型在《水浒全传》中都占了压倒性的多数,带“被”的被动句共有670句,占了全书被动句的70%以上。居于第二位的分别是“吃”字句和“蒙”字句,带“吃”的被动句有83句,带“蒙”的被动句有81句,可见在表被动方面,“吃”字句和“蒙”字句是平分秋色。此外还有少量表被动的“教”字句、“遭”字句、“受”字句、“着”字句、“承”字句、“得”字句、“见”字句和“为”字句。被动句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运用数据统计方法,从句法、语义、语用叁个平面对《水浒全传》的被动句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在句法上,《水浒全传》被动句的句型已经相当丰富,与现代汉语被动句句型相似,所不同的是,《水浒全传》中还出现了受事两现的被动句,这种句型几乎在现代汉语中消失。在语义上,同现代汉语一样,语义色彩既有表示不幸的,又有表示有幸的,也有无所谓有幸不幸的情况。在语用上,其语用环境和语用省略也与现代汉语相似。可见,《水浒全传》的被动句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几乎与现代汉语被动句接近。“零被句”不是被动句,是近代汉语中较为特殊的句子,只能称为“被”字句,《水浒全传》中也有用“吃”的“零被句”。“零被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被动受体的,一类是没有被动受体的,这种句式在现代汉语尤其在方言中还有所残留。“被”字结构和“吃”字结构不独立成句,只充当句子的一个成分。《水浒全传》共有“被”字结构71个,“吃”字结构16个。也分别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上加以了研究。《水浒全传》的被动句式与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已经大不相同,而与现代汉语接近,是现代汉语被动句演变的重要途径。“零被句”和“被”字结构、“吃”字结构也是较有价值的语言研究现象。
曾丹[2]2004年在《《水浒全传》被动句研究》文中指出《水浒全传》是我国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着名长篇白话小说。它不仅被视为文学史上的瑰宝,也被当作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文献资料。全书有被动句一千余例,语料丰富,形式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近代汉语被动句的全貌。本文以“叁个平面”的理论为指导,对这些被动句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详细阐述了其构成成分的结构特点和语义特征,重点分析了其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句型的归纳。此外,还从语用色彩和语用环境两个方面揭示了该文献被动句的语用特点。在共时研究的之后,本文又对《水浒全传》被动句做了历时的探源和溯流,较为全面地展现出这些被动句的共性和个性特征。
曾丹[3]2009年在《《水浒全传》被动句的语义、语用研究》文中认为《水浒全传》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文献资料。该书中的被动句数量丰富,形式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汉语被动句的全貌。笔者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的《水浒全传》为考察对象,从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对其中的被动句展开分析研究。一、语义研究(一)有定和无定"有定"和"无定"是一组重要的语义范畴。所谓"有定",指的是能让听话人清晰地辨别出说话人意指的是现实世界中的哪一个人或物。"无定"则与之相反。"有定"和"无定"主要是针对名词而言的。本文选取被动句的受事主语和施事宾语作
赵明秀[4]2017年在《明代“吃”字式与“被”字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代是"吃"字式与"被"字式虚化程度较高的时期。经对明代叁部文献——《水浒全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中"吃"字式与"被"字式的调查,发现"吃"字式与"被"字式不仅结构类型有差异,相同结构类型的内部组成成分也呈现较多不同,"被"字式比"吃"字式虚化程度高,且两者在北方方言中比在南方方言中应用广泛。总结其原因,可能与"吃"字式与"被"字式的产生来源、年代有关。
习丹[5]2016年在《论《水浒传》中带“被”字被动句的日语翻译》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在语用色彩的基础上,以《水浒传》中带“被”字被动句为研究对象,从受益、中性、受害叁个大角度共九小类对其进行分类,并找出各分类下相对应的日译句未翻译成日语被动句的句子,运用关联性理论对翻译过程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其特点与翻译对策。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并非所有的汉语“被”字句都能翻译成日语被动句,也有很对翻译成日语主动句的情况。通过对大量“被”字句及其日译句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明确地知道两者之间的区别。在关联理论中,在共同认知心理的基础上才可以正确理解词语、句子。此外,根据关联性理论的交际原则,说话者会选择最佳关联来向听者传达想要表达的信息的说话方式,听者则会选择最佳关联来对说话者所传达的信息进行解释。对句子感情色彩的判断和对应的句型选择都是把握情景信息、判断说话者意图不可缺少的要素。
朴元基[6]2007年在《《水浒传》述补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述补结构在汉语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从上古到近代汉语时期发生的一种革命性的变化,不仅如此,在整个近代汉语时期当中,它起过重要作用,成为了主要的发展推动力,所以,本文把述补结构定为主要研究主题。现在有关述补结构研究的研究范围比较有限制,他们研究的主要焦点只局限于述补结构的产生问题(产生过程以及时期问题),很少讨论述补结构发展上的问题。我们需要把研究范围扩大到后期的发展过程,这主要指唐宋时期以及以后述补结构的发展面貌。关于唐宋时期的述补结构问题,已经有几种研究成果,而关于明清时期的述补结构,还没有全面性的研究。明清时期之后紧跟着现代汉语时期,它是从唐宋到现代的过渡时期,我们为了了解现代汉语的形成过程,先需要了解明清时期的情况,所以,我们选择《水浒传》当明代代表的口语资料,进行了研究。《水浒传》是在元末明初时期出现的着名的白话小说,使用的语言是以当时口语为基础形成的白话文,能够反映当时的口语,并且它的篇幅很大,适合各种穷尽性的统计和归纳,可以说是明代语言研究的再合适不过的资料。我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对《水浒传》述补结构进行穷尽性的描写,顺便进行与宋代的简单的历史比较,建立明代述补结构的特点。所以,我们先把《水浒传》的述补结构按照传统的区别标准,分为‘动结式’、‘动趋式’、‘V得O’、‘V得C’四种,然后在各个述补结构内部,详细地描写形式、语义、句型上的特点。在说明各个述补结构特点的时候,顺便进行历史上的比较,描写出《水浒传》时代的典型的历史特点。下面看看各个章节的讨论内容:在第二章讨论了动结式述补结构。《水浒传》动结式先按语义指向分为指受、指施、指动叁类,其中,指动补语按补语所表示的意思,再分为动态性、状态、程度叁种补语。在形式方面,分用式VOC结构形式、否定式‘V+Neg+C(0)’形式等比较古老的形式大大减少,而‘VC+O’、‘Neg+(X)+VC(0)’等形式越来越发达;不及物动词用作述语动词的‘Vi+Vi+O’等已经普遍化:带宾语的‘Sp+VC+O’形式、被动句的‘Sp+被/吃/为+(Np)+VC+O’形式、处置句的‘Sa+将/把+Np+VC+O’形式等很发达。在语义方面,动态性结果补语发生了新旧交替现象;程度补语也发牛‘死’和‘杀’之间的此长彼消现象,动结式更加接近于现代汉语了。在第叁章讨论了动趋式述补结构。《水浒传》的动趋式按补语的意思可以分为趋向义、结果义、动态义叁类。在形式方面,复合趋向补语结构当中的‘V+C+O+C’形式成为了当时的主要形式;新的‘V+CC+O’形式开始出现:‘V+了+C’形式逐渐多了起来,而‘V+将+C’形式还大量出现:‘V+Neg+C(O)’否定形式开始减少。在语义方面,有些现代汉语中的结果义和动态义在《水浒传》时代已经具备,有些宋代的特点消失,更接近于现代汉语的面貌:‘V+将+C’的‘将’完全成为了一个结构助词。在第四章讨论了‘V得O’述补结构。《水浒传》的‘V得O’述补结构按补语的意思可以分为结果补语、动态性结果补语、可能补语叁类。在形式方面,主要采取‘V得’、‘V得O’、‘V不得(O)’、‘VO不得’形式,其中,动态性结果补语的‘V不得O’形式显示出凝固的面貌,而可能补语结构的‘V不得O’形式比宋代增加得多了。在语义方面,当时‘得’的角色很多样,它的负担很重,这种功能饱和状态从宋代持续到明代,发生了语义冲突现象。在第五章讨论了‘V得C’述补结构。《水浒传》的‘V得C’述补结构按语义特点先分为实现式和可能式:把实现式再分为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状态补语、程度补语;把可能式再分为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在形式方面,结果补语为了区别和强调,有意使用事态助词‘了’;状态补语当中,‘V得OC’丙类和‘V得CO’形式等典型的近代汉语形式还存在;可能补语结构的否定式比宋代大大增加了,尤其是‘V不CO’形式增加得多了。在语义方面,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分别与动结式和动趋式在语义上发生冲突,这两种补语结构大大减少了;而状态补语结构很发达,它本身已经含有现代汉语的‘结果’和‘境相’两类;程度补语结构更加稳定下来了。《水浒传》时期是从唐宋到现代的一个过渡时期,所以,述补结构也发生了某种过渡现象:古老的唐宋时期的一些东西开始消失,失去了能产性,但是,大多数还继续发展下去,成为了现代汉语述补结构的主干,同时新的东西逐渐出现和发达。经过这种过程,述补结构更加接近于现代汉语的面貌了。
李焱[7]2003年在《《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醒世姻缘传》是作于明末清初的一部长篇白话着作,该书在时间上承《金瓶梅》,下启《红楼梦》,其语言带有鲜明的山东特色,是进行语言研究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本文主要从语法研究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内容包括:“让”字句研究、“叫”字句研究、“给”字句研究、否定祈使句研究、正反疑问句研究、平比句研究、转折复句研究等七个部分。文章选择这几种句式研究是有一定原则的,是以兼顾常用性和断代性为出发点的。这些常用的句式的演变往往蕴含语言演变的重要规律,而对这些句式特点的把握也可以为汉语史的分期提供语法上的可操作的依据。本文通过借助计算机检索技术,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对《醒世姻缘传》中的语法现象作了全面的描写,并通过古今南北的比较,对语法现象的演变过程作了深入的追踪,从而凸现了《醒世姻缘传》语言发展的特色,文章还从语言发展的角度对语言演变的机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对历史上一些同形格式替换的动因作了分析。文章还对“专书语言研究的意义”、“语言材料的选择”、“语言材料的统计”、“汉语方言研究和汉语发展史研究的关系”、“语言外部影响”、“语言演变机制”、“《醒世姻缘传》的语法特点及近代汉语的分期”等几个相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黄晓雪, 李崇兴[8]2007年在《“被”表原因的来源》文中研究表明一、引言现代汉语的"被"字句一般就是被动句。但是,近代汉语的情况则不尽然。"被"字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下两类特殊的用法。A:那武大是个懦弱本分人,被这一班人不时间在门前叫道:"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口里!"(《水浒全传》23回)B:为救林冲,被高太尉要害,因此落草。
王琼[9]2007年在《《水浒全传》中被动句的特点》文中研究表明《水浒全传》(下称"水浒")①中的被动句式主要有:"被"字式、"吃"字式、"蒙"字式、"教(叫)"字式、"与"字式、"给"字式等。
袁宾[10]2005年在《“蒙”字句》文中研究表明汉语语法学界素来关注被动式、尤其是“被”字句的逆意倾向,在这方面论说颇丰。本文则揭示了另一方面的重要事实,即被动式里拥有顺意倾向的“蒙”字句,它从汉代产生以后,长期频繁使用,在情感倾向方面与“被”字句形成分工、互补关系。本文阐说了语言的类化机制(同类化和异类化)是“蒙”字句顺意倾向产生并强化的深层动因,用此观点亦能解释其他相关的语言现象。本文还论述了“蒙”字句的产生过程和发展情况。
参考文献:
[1]. 《水浒全传》“被”字句及“被”字结构研究[D]. 吕思洁. 四川师范大学. 2007
[2]. 《水浒全传》被动句研究[D]. 曾丹. 武汉大学. 2004
[3]. 《水浒全传》被动句的语义、语用研究[J]. 曾丹. 人文论谭. 2009
[4]. 明代“吃”字式与“被”字式比较研究[J]. 赵明秀.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 论《水浒传》中带“被”字被动句的日语翻译[D]. 习丹.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6
[6]. 《水浒传》述补结构研究[D]. 朴元基. 复旦大学. 2007
[7]. 《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 李焱. 厦门大学. 2003
[8]. “被”表原因的来源[J]. 黄晓雪, 李崇兴. 汉字文化. 2007
[9]. 《水浒全传》中被动句的特点[J]. 王琼.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7
[10]. “蒙”字句[J]. 袁宾. 语言科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