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有文化资产审计为文化体制改革服务_文化体制改革论文

加强国有文化资产审计为文化体制改革服务_文化体制改革论文

加强国有文化资产审计 有效服务文化体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产论文,文化体制改革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对于开创我国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确立文化发展的思路,将文化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彰显了文化的产业和意识形态双重属性,确定了文化发展的双重任务。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审计机关应加强对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化资产进行审计,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等相关政策的落实与完善,维护国家经济与文化安全,从而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

国有文化资产是国家经济和文化安全的重要决定因素

明确国有文化资产的内涵及构成,有助于准确把握国有文化资产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审计机关加强国有文化资产审计的原因及实现机制。

国有文化资产的内涵。国有文化资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有文化资产,是指国家作为出资者,在相关部门中依法拥有的文化资本及其权益,主要包括国家以投资形式形成的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与国家向行政事业单位拨款形成的非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广义的国有文化资产,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益、拨款、接受捐赠、凭借国家权利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种类型的文化财产或文化财产权利。它不仅包括国家作为出资人形成的国有文化资产,而且还包括全民共享的、国家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品牌文化资产等。

国有文化资产的构成。国有文化资产主要包括以下四类:其一是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服务、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各级企事业单位所拥有的资产;其二是由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授权组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产业集团所拥有的资产;其三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场馆文化资产,如博物馆和纪念馆等;其四是以非物质形式表现的文化资产,如社会风俗、节庆以及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国有文化资产是国家经济增长和文化安全的重要决定因素。第一,国有文化资产在文化资产中占主导地位。从所有制形态来看,文化资产可分为国有文化资产、集体文化资产和民营文化资产。长期以来,国家对文化的定位局限于意识形态属性,对文化领域实行管制状态。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逐渐放开,但是民营文化资产在文化领域中还处在分散、小规模状态。因此,国有文化资产是文化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第二,国有文化资产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国有文化资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以罗伯特·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资本是(短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国有文化资产作为一种文化资本,是以财富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投入要素。其次,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发挥着间接作用。建立在稳定结构假设之上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忽视了产业结构变动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日益严峻。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小、污染少、附加值高等特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扩大内需,而且还有利于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

第三,国有文化资产决定了国家文化安全。国有文化资产的质和量是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不仅决定着文化产品市场份额的大小与产业较量的成败,而且还关乎到意识形态主动权的得失、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强大挑战,如果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就无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理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捍卫国家文化主权。

加强国有文化资产审计是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

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加强国有文化资产审计,防止国有文化资产流失和文化主权丧失,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等相关政策的落实与完善,是审计机关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

国有文化资产是国有文化部门行为的综合反映,也是国家文化政策的执行结果。政策的落实体现在行为主体的行动之中,文化体制改革以及其他与文化相关的政策,需要文化等相关部门在实践中予以贯彻执行。文化政策在实践中执行的过程是存量资产或投入的增量财政资金运转使用的过程。因此,国有文化资产的变动和结存反映了文化等相关部门的行为及结果,也是文化政策在实践中执行结果的反映。

加强国有文化资产审计是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是审计机关服务国家治理的重要抓手。文化体制改革的“二分法”要求将国有文化存量资产划分为文化事业资产和文化产业资产,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一方面要求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将具有经营性质的文化单位推向市场,进行产业化运作。国有存量文化资产与增量资金均属于公共资源,因而均是审计机关的法定监管范畴。审计机关应通过对国有文化资产的审计,监督文化体制改革的“二分法”在实践中是否得到落实;关注文化事业资产是否满足社会公众基本文化需求,资金投入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公平性;关注具有经营性质的企事业单位在改制中是否存在改制不彻底或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文化产业资产的运营状况以及是否实现了保值增值。

加强国有文化资产审计,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审计机关通过对制定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政府部门进行审计,了解文化政策的制定是否符合国家大政方针;通过对与文化体制改革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审计,关注文化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以及资金使用效益,查处文化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揭示文化体制改革中存在的制度性或政策性问题,以及潜在影响国家经济与文化安全的不利因素,促进相关政策、制度的落实和完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

审计机关加强国有文化资产审计、服务文化体制改革的实现机制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审计机关要实现加强国有文化资产审计与服务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积极推动政府会计改革与国有文化资产的界定。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会计体系呈现出《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并存的局面。国有文化资产主要分布在行政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隶属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文化资产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核算,隶属于非营利组织的国有文化资产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计量。这必然导致国有文化资产的真实状况难以确定,阻碍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推进。因此,审计机关需要推动政府会计改革与国有文化资产的普查、登记、认定及评估等基础性工作。

推动相关部门制定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尽管国有文化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因其具有高度的特殊性,使其又有不同于一般国有资产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实践已在不断推进,但是文化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可能造成国有文化资产监管的法律空白。

高度关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确保“二分法”得到贯彻落实。文化体制改革的“二分法”是文化发展上的一个重大突破,然而在实践中,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取决于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客观上对国有文化资产性质定位的难度,二是主观上政策执行者的主观意图。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普遍存在着“走偏”现象,如将博物馆和纪念馆等挪作私用。审计机关应高度关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对于发现的问题,要严格追究责任;同时通过审计结果公告,提高文化体制改革过程的透明度,确保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或事业单位必须严格遵守中央有关文化体制改革政策,力促改革沿着正确轨道前进。

开展国有文化资产或资金专项审计,防范管理使用中的风险。文化体制改革的“二分法”意味着审计机关要评价文化事业资产的经济性、效率性和公平性;防止具有经营性质的文化资产在改制或产权变更时发生资产流失,并对改制后的文化产业资产保值增值能力进行评价。这些都需要对存量文化资产进行审计,摸清存量文化资产的真实状况。此外,针对文化产业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审计机关还应紧紧抓住文化单位、文化建设和投资项目、文化产业三个审计重点,进一步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政府投资的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必查、政府主办的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必审,并有选择地进行跟踪审计,切实保障文化建设资金及文化资产的安全,提高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推动相关部门加强文化产权保护,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权意识薄弱,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品牌、知识产权等无形文化资产在市场竞争中尤为重要。近年来,一些国家利用在经济上的支配性力量衍生出的文化优势,对我国文化资源所有权造成巨大冲击,如《功夫熊猫》与韩国申报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江陵端午祭”。这种文化殖民主义将他们自己的文化意识渗透到国内,并且削弱了我国对自己文化阐释的权力。审计机关应通过对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计,督促相关部门切实履行部门职责,加强文化产权保护,维护国家文化产权的安全和完整。

加强对文化部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机关应配合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加强文化部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依据领导干部所在部门的工作性质,对审计对象进行分类监督。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要突出部门管理职责履行情况;文化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主要是文化资产的安全完整;文化产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主要是资产的保值增值。

标签:;  ;  ;  ;  ;  ;  ;  ;  

加强国有文化资产审计为文化体制改革服务_文化体制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