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技术创新路径的思考--基于绿色壁垒的理性分析_绿色壁垒论文

绿色技术创新的路径思考——基于绿色壁垒的理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壁垒论文,技术创新论文,路径论文,理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世界贸易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壮大,贸易被誉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进步在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加快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发重要。自由贸易在促进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提高人类福利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人们开始反思以往的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模式。环保时代给传统的国际贸易披上了一层“绿色外衣”,使贸易出现了绿色化倾向,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关注的焦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正是在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现象日益严重和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环境意识提高的背景下出现的。由于我国出口企业环境意识薄弱、环境技术水平低,当前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我国出口产品的瓶颈。面对形形色色的绿色壁垒,突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正确和理性地认识、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尤其是绿色技术创新。

1 绿色壁垒理性分析

一般认为绿色贸易壁垒是发达国家实施的环境壁垒,是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科学技术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健康为由,通过立法,或制定非常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对来自国外的进口产品加以限制,具有外在的合法性和实施的隐蔽性,是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不公平待遇,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这种分析大多是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环境管理水平现实出发,认为发达国家是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从而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如果将绿色壁垒定性为一种不公平的歧视性贸易环境措施,则易于产生抗拒和排斥心里,从而意识不到绿色壁垒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动植物生命健康的积极作用。除却一国对另一国进口产品确实实施了隐蔽的限制和歧视手段,对贸易形成不必要的障碍,深入分析绿色壁垒,不难发现,绿色壁垒具有环境和技术的正的外部效应。

1.1 可持续发展理念支撑绿色壁垒的合理性

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实施是与全球经济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和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长和高福利的同时,也给自然界、生态环境带来了大量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承受着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带来的恶果。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警示人类应该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当代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下一代的需求为代价,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1994年,关于贸易与可持续发展的《温尼伯原则》的发表,搭建了一个平台,全面考虑了贸易中的环境、经济、福利、代内与代际公平等因素,第一次正式将贸易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整合成为协调贸易与环境,使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融合、渗透的指导性原则。随着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绿色壁垒作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而采取的对进口贸易进行限制或禁止的技术法规、标准和环境措施,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类动植物的健康安全,有利于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绿色壁垒具有积极作用,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1.2 国际环境管理的制度安排认可绿色壁垒的合理性

首先,作为管理国际贸易活动的WTO,反对限制自由贸易的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但并未对各国实施的环境措施明令禁止。GATT/WTO第20条一般例外的b款和g款规定:“只要不对情况相同的成员方构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各成员方可以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实施所必需的措施;为有效保护本国可能用竭的自然资源,可以与国内限制生产与消费的措施相配合实施有关措施”,这条例外条款已经成为WTO解决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争端的总原则。此外,在《农产品协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卫生和动植物检疫协议》、《补贴与反补贴协议》、GATS、TRIPS等协议中都有关于环境措施的例外规定。因此,绿色壁垒作为贸易环境措施中的一种,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并已经得到了全球范围的认同。

其次,多边环境措施(MEAs)中的贸易措施有助于保护全球环境和生态平衡,促进全球合作。MEAs是影响各国贸易且与环境保护问题有关的国际性条约和协定,截至2001年6月,国际上共有30多项多边环境措施。从近几年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裁决可以反映出WTO并不反对各国为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动植物健康安全而采取的环境措施,其禁止的是武断的、不合理的,构成贸易歧视和障碍的措施。此外,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包括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环境审计标准、环境标志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等内容的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其目的是指导组织建立和保护一个符合要求的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EMS),再通过不断的环境评价、管理审核和体系审核活动,推动该体系的有效运行,达到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对促进企业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如果ISO14000系列标准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平等地实施,将减少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壁垒,推动和促进世界贸易的正常发展。

1.3 绿色壁垒的正外部性分析

绿色壁垒给全球贸易带来的正的外部性效应体现在环境效应和技术效应两方面。环境标准要求贸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将环境成本内在化;在运输过程中,不能对自然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在消费使用过程中做到与环境有亲和力;产品处理时不对环境产生污染。因此,对贸易进出口国的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也为环境投资创造了更多的资源。而一国的环境保护必然对周边乃至全球环境有积极的带动影响,从而产生保护全球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正的外部性。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的环境科学水平、管理观念、环保意识和标准均高于发展中国家,在制定严格的环境和市场准入标准的同时,也促使发展中国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善本国技术设施,学习先进的环境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环保水平。随着对“绿色”需求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世界市场的各参与者都在增加学习环保理念和环保技术的机会,从而带动全球环保技术水平的提高。作为绿色壁垒,其实施如果对全球生产的绿色化和环保技术的研发产生积极影响,则具有技术外溢的正的外部性[1]。

1.4 绿色壁垒的激励作用分析

波特假说认为严格而适度的环境标准可促使厂商提高资源利用率,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使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环境质量[2]。创新效应会改善生产过程与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根据波特的观点,由于环境标准的激励带来的创新,能促进企业利润的增加,从而部分抵补企业由于环境措施而引起的投入。

当前国际贸易中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或绿色壁垒的实施,促使各国重视与环境相关的科技水平,有利于产品科技含量和环境质量的普遍提高。实际上,合理的绿色壁垒将环境科学、生态学、卫生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原理进行全面整合,并运用到农产品和工业品的生产加工、仓储、使用、销售和处理乃至循环利用的全过程中,从而形成一个从生产到销售再到可再生利用的完整的环境友好型管理体系。发展中国家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落后、环保技术发展滞后等原因,出口产品往往遭遇绿色壁垒。除了其中不合理的部分违背了WTO非歧视原则之外,绿色壁垒对于出口企业加强环境技术研发,改进生产工艺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实施清洁生产和绿色营销具有激励作用,将会促进生产向清洁型转变,消费向健康型转变,增长向可持续型转变。

2 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壁垒

2.1 绿色技术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技术进步和创新带动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增长,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事实证明传统的“经济增长等于经济发展”的模式受到了自然界的报复。根据《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模式应该是经济增长、社会协调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三赢格局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和循环利用的基础上依靠新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和创新能够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外部性,提高生态经济效益。

20世纪60年代,由于环境资源受到污染的挑战,一些发达国家制定了控制环境污染的法规,推动了末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environmentally sound technology,EST),亦即绿色技术,这一概念最早是由Brawn和Wield于1994年提出的[3],其研究经历了末端技术、无废工艺、废物最少化、清洁技术和污染预防技术等五个阶段,主要包括清洁能源技术、清洁工艺技术和清洁产出技术三个方面,是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原材料、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的方法、工艺和产品的总称。绿色技术是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要求的产物,具有实现原材料和废弃物再利用的闭路循环特征,体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创新的理念最早由熊彼特提出,他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企业家对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包括:引进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4]。绿色技术创新,即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environmental sound technology innovation,ESTI)将绿色技术与创新理论整合,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绿色意识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总称[5],是从研发到建立高效节能的生产经营系统再到技术创新扩散的动态过程,包含了清洁能源技术、减量化投入、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绿色产出技术、末端污染治理技术、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面。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绿色产品创新,指研发各种能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少用昂贵或稀缺原材料,且产品在使用中及使用后不危害或少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以及可回收利用和再生的产品;另一类是绿色工艺创新,指能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废气污染物、降低工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的清洁生产技术和减少排放的末端治理技术。绿色技术创新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概念,它反映了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价值观,强调绿色观念、绿色产品以及绿色工艺与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强调机制创新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经营管理模式、营销服务方式等多方面创新的结合。绿色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活动自觉地融入自然生态循环系统中,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一致,通过获得绿色竞争优势,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6]。

从以上绿色技术创新的特点和性质看,绿色技术创新需要在创新的各个层面和阶段中遵循生态学规律,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资源,将环境保护知识和绿色技术融入生产经营活动中,引导创新向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尽量减少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的方向发展,创造和实现新的生态经济效益与环境价值。因此,绿色技术创新能够降低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外部性,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循环利用废弃物,符合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促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可见绿色技术创新是人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标志,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2 缺乏绿色技术创新是遭遇绿色壁垒的主要原因

除去贸易保护主义动机和作用,绿色壁垒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发展以及进口国绿色市场需求的兴起。由于我国长期忽视环保产业的发展,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绿色壁垒的数量增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环境技术、标准、规章的制约,有日益削弱的趋势。我国的出口产品中,农产品出口由于受资源、技术因素、卫生标准等影响,质量偏低,有害残余物质超标,达不到国际环境标准,影响了产品竞争力,从而遭到“封杀”;工业制成品出口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附加值低,属于污染密集型产业。反之,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出口以深加工和现代物流业结合取胜,制成品出口以高科技含量产品为主[7]。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将会使我国的出口市场缩小,使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丧失竞争优势,经济效益下降,同时还有可能加剧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可见,我国出口产品屡屡遭遇绿色壁垒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出口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技术和能力,尤其是绿色技术创新,单纯受经济利益驱动,在原材料投入、产品开发、生产、销售过程中没有将资源环境因素考虑在内,不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发展。为摆脱此困境,必须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以环境成本内部化为原则,激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实施绿色管理,确立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产品研发和设计范式,加快产品更新换代,通过技术外溢和扩散效应,带动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结构[8]。绿色技术创新对于我国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超越绿色壁垒,变不可持续比较优势为可持续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3 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超越绿色壁垒的路径思考

促进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是我国外贸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途径。

3.1 为绿色技术创新进行制度安排

首先,建立合理而有效的环境资源产权制度。Chichilnisky(1994)认为,在无法签订完全契约时,产权的归属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率,产权是实行经济激励的基础。在产权不明确,缺乏约束的体制下,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使用自然资源,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加,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环境恶化的局面。不完善的产权制度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背景下的贸易行为加剧了对环境的扭曲作用[9]。因此,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赋予其明确的产权,对环境资源形成约束,形成一套合理的使用、交易和补偿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企业愿意并且必须从事技术创新,使环境成本内在化,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10]。

其次,建立适当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技术创新具有外部经济性,容易造成“搭便车”的现象。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目标应该是在较长时期内,使绿色技术创新主体能够补偿其创新成本并获得创新利益,从而使消费者和社会获得最大收益。如图所示,实施绿色技术创新前,边际成本为MC[,1],市场均衡价格为P[,1];由于创新,使边际成本由MC[,2]下降到MC[,2],受到保护的创新主体将价格定于P[,2](低于创新前的均衡价格P[,1]),并将产量增加到Q[,2],从而获得ABCD面积(阴影部分)的利润。保护期满后,随着竞争者进入,价格下降到P[,3],此时MC[,2]=P[,3],创新利润消失。而如果不实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创新的模仿将使价格很快降到P[,3],创新者没有获得应有的利润,则会大大损害其创新意愿[11]。因此,建立与绿色技术创新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能够产生有效和持久的激励效果,保证创新者的利益。适当的知识产权制度可以使创新主体最大享有其经济利益,激发企业将外部性内在化的创新动力,同时又能促进技术扩散。

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是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撑。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各种生产要素和条件的组合,需要有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使企业真正成为绿色技术创新决策、投资、研究开发、生产和承担风险的主体和获得利润的主体[12]。因此,要通过完善企业组织制度,使企业内部相关组织形式、规模和结构适应绿色技术创新需要,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使企业能够将资源集中投入到绿色技术创新领域。高效良好的组织结构有助于加强企业内研发、生产、营销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行动;同时,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是构建创新文化氛围和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管理能力的保障。良好的制度安排能够产生激励作用,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

3.2 强化绿色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机制

根据波特假设,由于环境法规和标准的提高而增加的成本,必须要由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来弥补和抵消,否则企业优势将难以为继,在竞争中被淘汰。在利润最大化目标推动下,企业必然采取先进的工艺来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成本,只有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才能使产品达到国际环境标准。随着国际贸易的“绿化”和绿色消费理念的扩散,绿色产品已经成为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高自身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成为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绿色技术创新需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及环境管理理念,这不仅有助于国内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优化出口结构,同时通过技术外溢效应,可提升企业乃至行业的技术水平,从而促进产品绿色程度的提高,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同时,还可带来社会效益,由于资源投入的减量化和废弃物再利用率的提高,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程度,提高了本国的环境标准,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环境技术标准的差距,提升应对绿色壁垒的能力。

3.3 加强政府的外部激励和支持力度

政府部门可通过实施鼓励企业实施创新的政策作为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推动力。比如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制订和颁布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对环境技术项目实行补贴和优惠贷款、收取排污费和环境税、进行排污许可证交易等方式等。这些措施,尤其是环境法规的实施是政府激励绿色技术创新的直接手段,收取排污费和征收环境税等则是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外部动力来源[13]。

绿色技术创新边际成本

3.4 转变生产模式提升产业结构

提倡集约化经营战略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技术型产品,替代资源型产品的出口。企业应致力于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系数,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建立生态工艺,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出口结构应从原材料、初级加工和一些污染环境的中间产品、制成品加工等以资源开发为导向的产业结构向以高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导向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依靠技术进步实现产品的增值,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从而一方面提高本国产品的绿色程度,突破绿色壁垒;另一方面形成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环境的生产模式,达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4 结论

针对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的绿色壁垒,抱怨和指责是徒劳的。绿色技术创新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技术创新融入生态循环系统,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的双赢,变以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出口为主的不可持续性比较优势为建立在环境保护基础上的持续性比较优势,不仅是突破绿色壁垒的必由之路,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专项课题“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编号:2006ZH92)子课题“技术创新与产业区际转移”

标签:;  ;  ;  ;  ;  ;  ;  ;  ;  

绿色技术创新路径的思考--基于绿色壁垒的理性分析_绿色壁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