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儿童医院 300070
摘要:儿童发生脑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成人有较大差异,儿童受伤之后会迅速出现较多轻微外伤和梗死症状,其中大面积梗死较少,多发生与基底核区,以小梗死或腔隙性梗死为主,并且大多意识障碍不明显,多为枕骨、仰面摔伤。在诊断时,排除外脑挫伤和外伤史之外,结合CT/MRI便可确诊。临床上治疗小儿脑损伤后脑缺血性疾病大多采用抗凝、小剂量脱水、神经营养剂、解除血管痉挛、扩容等方法进行保守治疗,并且预后情况良好。
关键词:小儿;脑损伤;脑缺血;研究
Abstract: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cerebral ischemic diseases in children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adults. Small infarction or lacunar infarction,and most of the 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 is not obvious,mostly occipital,on the back. In the diagnosis,excluding the history of external brain contusion and trauma,combined with CT/MRI can be diagnos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cerebral ischemic diseases in children with brain injury,anticoagulant,low dose dehydration,neurotrophic agent,relieving vasospasm,dilatation,etc.,and the prognosis is good.
Keywords:children;brain injury;cerebral ischemia;study
儿哦听中枢神经系统与成年人相比有很大差异,导致其临床表现也与成年人的外伤性脑梗死有较大差别,虽然脑损伤引发后脑缺血性疾病的发病概率并不高,但是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的发病率会更高[1]。本文针对小儿脑损伤后脑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 发病机制
儿童的身体和头部比例比成人更大,颈部肌肉的发育比头颅的发育要迟缓,所以支撑力较低,不能起到完善的保护作用,很难对外力做到抵抗,因此儿童的头部受到外伤时,会团强烈扭曲、牵拉和屈伸颈部血管[2],虽然儿童的血管弹性比较好,受到外力作用时并不容易断裂,但是外力会对大脑内的穿支动脉造成牵拉,引发血管痉挛,对动脉壁造成损伤,导致动脉内膜因断裂而出血,进而形成血栓,或者形成假性动脉瘤,反射性引起血管痉挛,促进血栓形成。所以,对于儿童来说,其脑外伤的发病机制重要包括以下四点:①微循环障碍:儿童脑外伤引起颅内压上升,对脑血管造成压迫,使其血液流动速度下降,血管缺氧缺血,很容易形成血栓,造成局部血管内凝血,引发脑梗死。②血管损伤后释放的凝血酶形成血栓。③颅内压升高对血管造成压迫,十七因为变形、扭曲、牵拉导致闭塞。④颈内血管内膜因为外力受到损伤。
2 临床特点
小儿脑损伤后脑梗死的病情比成人更轻,外伤大多枕骨着地,仰面摔倒造成的,所以其受到的外力比较小,病情也不会太严重。马东周等人发现,儿哦听颅脑外伤导致的脑梗死大部分都是跌扑伤和摔伤,其发病率比成人更高。多项临床研究也表明,在外伤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儿童患者使成人患者的数倍,这可能与儿童颈部肌肉发育有关,出现呕吐、恶心、头痛等患者不多,大多仅一过性意识障碍或无严重的意识障碍,患者的颅内压上升情况也不明显,但是在很短时间内患者会出现偏瘫,还可能伴有运动、语言技能障碍;大面积脑梗死情况比较少见,多为小梗死灶火腔隙性梗死为主。
3 确诊与治疗
仅一过性意识障碍或无严重意识障碍,外力打击不大,有明确颅脑外伤史,可合并偏瘫,并除去外脑挫伤等因素,联合CT/MRI检查发现,损伤与血管走形一致的边界位置有比较清楚的梗死灶,即可确诊[3]。在临床上,治疗小儿脑损伤后脑缺血性疾病大多采用小剂量脱水、神经营养剂、解除血管痉挛、扩容等方法进行保守治疗,同时联合针灸和高压氧疗。在治疗2~4周之后,其整体预后良好,逐渐恢复正常。范文胜采用溶栓酶、银杏注射液和尼莫地平等对11例儿童创伤性脑梗死进行保守治疗,半年后随访发现无重度残疾和死亡儿童,2例面瘫患儿恢复正常;2例患儿下肢肌力Ⅲ级,恢复正常;9例恢复良好。陈建华对42例小儿颅脑损伤副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小剂量钙离子、脱水通道阻滞剂等保守治疗之后,所有患儿均能痊愈,并且6个月~1年随访均未出现复发症状。郑绍俭等对23例儿童脑外伤后基底核区脑梗死患者给予保守治疗,在2个月之后使用CT复查发现,13例患儿为软化灶,10例恢复正常。这些研究均表明,小儿脑损伤后脑缺血性疾病采用保守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患儿的恢复情况也较好,大事出现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较差,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
结束语:
成人脑梗死与慢性血管损伤性因素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但是儿童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与成人不同,并且更加复杂,其中外伤引发儿童脑梗死的占比更高[4]。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基底核区的血管分布特点使其临床表现与成人大不相同,大多表现为小梗死灶或腔隙性梗死,出现大面积梗死情况较少。临床中多采用解除血管痉挛、抗凝、扩容等药物进行保守治疗,并且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冯海娇.小儿脑瘫早期诊治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1):11+13.
[2]徐朝文,张喆,于水,刘哲宇.小儿脑损伤综合征、脑瘫经早期康复训练疗效观察[J].双足与保健,2017,26(02):20-21.
[3]刘振寰. 脑损伤高危儿的干预与管理[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5:1.
[4]冯珏.针灸联合五音疗法促进小儿脑损伤脑瘫康复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5,29(25):3081-3083.
论文作者:刘谊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血管论文; 儿童论文; 小儿论文; 外伤论文; 后脑论文; 脑损伤论文; 患者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