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的双轨出版体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双轨论文,体制论文,学术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学术期刊数字版的现状
学术期刊是最早提供数字版,也是用户市场最大的出版物。国内外的情况大体相同,但具体做法上差别很大,因而就有不同的效果。
“当前我国引进的电子期刊的提供者主要为期刊出版商和期刊数据库集成商两类。出版商是指期刊的直接出版者,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其电子期刊和印刷期刊基本是同步出版,甚至电子期刊比印刷期刊出版更快,如荷兰的Elsevier、德国的Springer、美国的WILEY、英国的Nature Publishing Group等。数据库集成商,相当于中间代理商,它通常与很多出版商签订协议后,将出版商的期刊集成在自己的数据库中,通过统一检索平台,向用户提供服务,如美国OCLC公司的ECO、EBSCO公司的ASP和BSP、ProQuest的ARL、ABI等。数据库集成商提供的电子期刊一般都有一定的滞后期,通常为半年至一年以上,而且这些电子期刊是否能够长期通过数据库集成商发行,取决于出版社。因此,数据库集成商提供的电子期刊存在不稳定性,即每年都会有一部分电子期刊从数据库中撤掉,也会有新的电子期刊加入。”[1]
对于我国学术期刊数字版的发行,目前尚无期刊出版商直接做这件事。而是由IT企业以合作方式从期刊出版单位获得数字版使用权,在印刷版出版后,以期刊的计算机排版文件进行二次加工,将几千种期刊集中发售数字版,与印刷版经营无关。用户分别订购印刷版或数字版,两者没有联系。期刊编辑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一般在印刷版发行相当时间以后,方向IT企业提供电子文件,因而数字版滞后。又由于期刊出版单位与IT企业之间利益关系的不平衡,合作方式常有变化,各IT企业包含的期刊种类很不稳定。另外,用户不能单独订购某一期刊,必须整类订购,使用户增加了很多不应有的负担。这些情况,与国外期刊数据库集成商相似,所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2 出版业在数字化建设中的地位
出版业是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当文字、图片、声音、图像都可以应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浪潮迎面而来,出版业首当其冲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信息资源呈爆炸性增长,数字化信息资源成为信息交流的主要内容,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是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因此,出版业在一个国家的信息化进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故所有发达国家无不重视对出版业的信息技术改造,斥以巨资,加以扶持,其中重点是对学术期刊建立双轨出版体制。
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投资1000多万美元对一系列基础学科的二次文献进行信息技术开发,如CA(化学文摘)、BA(生物文献)、EI(工程索引)、MEDLARS(医学索引)等文摘期刊,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先后建成机器可读的二次文献数据库,并建成联机情报检索系统为美国乃至全世界提供服务,这些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子出版物,也是最早的双轨出版机制。目前美国这类出版物占世界同类产品拥有量的67%。同时,国会图书馆研制成MARC机读目录,并产生OCLC联机编目系统。八十年代又支持出版商先是以软盘,后是用光盘出版一次文献的电子出版物(即全文数据库),其出版量占世界该类出版物总量的三分之二。九十年代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大批学术期刊和重要的报纸建立双轨出版体制,将印刷版报刊数字化进入网络,并开发其他网络数据资源。当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时,他们已经拥有相当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而实施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将载体型电子出版物和因特网上数字信息资源整合重组,并将一些已经绝版的历史资料转换为数字化资源,为美国及全世界的用户提供数字化检索服务,从而占据因特网上数字信息资源的绝对优势。美国出版业的发展,生产的数字化产品及其增加的信息技术附加值,不仅在美国进入信息化社会的过程中做出了贡献,也为美国在全球信息资源,也就是信息经济上居于垄断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美国学术期刊双轨出版的进程
虽然学术期刊应用计算机进行排版已有几十年历史,但其所产生的排版文件为线性结构,没有数字版所需要的属性标识,文件中还有各种排版符号,因而不能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浏览。20世纪80年代,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Mercury数字图书馆计划”和康奈尔大学的“CORE计划”两个项目对学术期刊进行了数字化处理试验。这两个项目都联合期刊出版商,共同扫描已出版的印刷版期刊,并建立联网的图像馆藏库[2]。
其中CORE项目创造了几个新做法,即每篇文章有两种版本:扫描的图像和用SGML标记的文字版本。扫描的图像能够保证每页打印和显示,使用与原始印刷版相同的图案和布局;SGML正文则往往用于建立全文索引,以便检索和在屏幕上快速显示[3],这些做法从此在数字转换项目中颇为流行。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学术期刊的出版商仍然对制作数字版的问题踌躇不定,他们担心如果信息可在网上访问,那么同样内容的印刷版的销售将受到影响[4]。在数字化试验过程中,人们发现数字版与印刷版式并不是直接等价的,它们各有长处。数字版可以提供手工系统无法比拟的强大检索功能。印刷版的“人性化因素”是它的长处:便于注释,便于阅读,能展开在桌面上或拿在手里,不需要任何特殊设备来读它。
正因为数字版与印刷品可服务于不同的目的,一些出版商就开始为同一种期刊制作数字版与印刷版,并于20世纪末产生了双轨出版软件。利用标记语言来管理文件,使之既能印刷又能在屏幕上显示。利用不同的处理软件,一个用结构标记描述的电子文件便能按不同的方式表现:既可在屏幕上显示,也可用于印刷。其布局和图形设计可以不同,但使用的是同一文件,并且表达同样的内容[5]。如图1所示。
4 双轨出版在我国未能实现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技术方面的因素,国外的双轨出版系统,是以XML语言编写数字版处理系统,用XSL方式设计一个输出软件,将XML语言处理结果进行排版印刷处理。实际上等于重新开发了一个排版系统。由于这些排版系统的汉字信息处理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因而国内尚未引进。我国IT企业也未在这一领域展开工作,只是沿用CORE项目以印刷版进行数字转换的做法,或者以排版印刷后的电子文本进行二次加工,以集中数字资源的发行为生存手段,忽视了应当担负的技术创新责任,这是双轨出版系统在我国至今未能出现的原因之一。
和国外期刊出版商相比,我国期刊出版商不仅“担心如果信息可在网上访问,那么同样内容的印刷版的销售将受到影响”,而且期刊出版商的规模很小,经济实力极弱,没有能力组织双轨出版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因而在期刊出版的数字化进程中一直无所作为,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
在数字资源建设上宏观失控。由于在“数字图书馆”认识上的误导,国家相关开发项目大都安排在使用信息资源的下游,没有从信息资源生产的源头上着手,因而出现了在低水平上重复操作的现象,并引发了侵犯知识产权等社会问题。严重的甚至把这些落后的操作方式,说成是“数字出版的主力军”或新兴的“数字出版机构”,模糊了数字出版的发展方向。
5 问题的严重性
自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资本一直注视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动向,伺机打入。目前已有几家境外期刊出版集团以合作出版的形式,变相收购了一些学术期刊,将其纳入他们的双轨出版系统,按照他们的做法,在世界范围内发行印刷版,并提供数字版的使用权。
而国内现有的几家期刊数字版运营公司,都采取早期CORE项目的操作方式,存在问题较多。除前面提到的数字版不能同步出版、发布时间滞后以外,还有加工成本高,元数据标识程度低,引文处理不及时,检索效果差等问题。IT企业与期刊出版单位的合作关系不稳定、难以持久是更大的潜在问题。
为图生存与发展,这几家公司只是在公关能力上相互竞争,争夺期刊出版单位合作与扩大数据库订户,在技术上很少有创新举措。如不及早采取对策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当境外商家挟资金与技术优势进入时,有全线崩溃的危险。对此不能掉以轻心,目前已是迫在眉睫,亟待采取应对措施。需要从技术攻关、推进期刊出版体制改革和加强宏观调控几方面同时着手。
6 适合国情的双轨出版解决方案
重新开发新的双轨出版系统代价太大。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利用XML的灵活性,另行研制一个软件,与现有各种排版软件结合,将线性结构的排版文件改造为同时具有结构性功能,组合成复合出版系统,可用于期刊的双轨出版。这样做,原有的排版软件可以继续使用,期刊出版单位投入很少,即可实现双轨出版,并完全掌握期刊数字版的版权,建立本单位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为全社会提供服务,从而大幅度增加信息技术附加值。
一些出版单位正在试用的“复合出版系统”就是按照上述思想开发的。它是在应用排版软件录入排版过程中,对电子文本进行结构化标识处理。对每篇论文进行标识,包括对引文的自动处理。根据每一期刊及所用排版软件的特点,可预先设置各种录入模板和辅助处理软件,录入排版人员可在不增加工作量的情况下实现结构化处理。
结构化处理的结果,是使同一排版的文件既可用以生产印刷版,又可产生数字版,还可产生与现有人工编制内容相同的文摘数据库、索引数据库、引文数据库等等。因为它们是从期刊排版印刷文本中产生的,不用校对,完全一致。这不仅提高了数据质量,而且这些文摘、索引、引文的元数据,存在于期刊数字版的对象数据之中,大大减少了数据存储的冗余。这样的标识深度,将有效地提高数字版的检索结果。并可做到数字版在印刷版之前向用户提供服务,因而有很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复合出版系统是由期刊编辑部使用的,印刷版与数字版都由编辑部掌握,也就可以采取统一发行的方法,从而可以做到在印刷版之前发布数字版,理顺各种关系,有效地解决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
7 必须建立双轨出版体制
虽然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程度较高,但用户对印刷版与数字版的需求是并存的。直到目前,用户在阅读上,还是以印刷版为主(有关统计说明,在70%以上)[6],只是在检索时以数字版为主,这是由两者不同特点决定的。因而双轨出版技术是长期需求,期刊出版商不必为前景担忧。目前印刷版与数字版分别制作的现象,需要加以改变。
历史上曾经有过二次文献数据库制作与文摘期刊编辑出版两张皮的教训。二次文献数据库本质上是检索刊物的延伸与发展,是检索刊物的机读化。国外的CA、BA、EI等等无不如此。开始时是用计算机排印印刷版的副产品,后来用以建立数据库进行检索服务,形成情报检索系统。我国引进国外二次文献数据库,建立服务系统的工作是由图书、情报部门做的。随后研制我国二次文献数据库的工作也就由图书、情报部门承担,与原有检索类期刊的编辑出版脱节,另起炉灶,重复制作,制作数据库的费用比编辑出版文摘期刊的费用还要高。两者之间还有许多矛盾、扯皮的现象。虽然也想过各种办法企求解决(如“刊库合一”),但受体制因素的局限,到现在这个关系也没有完全理顺。成本高,效率低,难以形成产业化经营。因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研制的数据库有数万种,但维持至今继续提供服务的寥若晨星。
现在,随着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进程,又重复出现印刷版与数字版分别制作出版的现象,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我们交的学费够多的了,必须下决心解决学术期刊的双轨出版体制问题。
8 加强数字资源建设的宏观调控
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单位非常分散,实力很弱。市场化改革是近两年的事,自身缺乏技术改造能力,根本不具有与国际期刊出版集团抗争的条件。国家需要从技术开发、项目资金和体制改革等各方面加以支持,方可应对数字出版的严峻挑战。
双轨出版软件的开发已迫在眉睫,有关部门应安排攻关项目,抓紧实施。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已有一定成果,只要几方面通力合作,是能研制成功的。
现有排版软件,虽以方正书版为主,但还有飞腾、华光、苹果、PageMaker等。此外,还要考虑各种排版软件产生的电子文本应有统一的浏览界面。所以要有相应的项目资金投入。
目前的一些出版集团均以图书出版为主体,不适应期刊的运作,需要从应对国际竞争的角度考虑,以市场运营方式,形成期刊出版集团。以现有分散经营的状况,即使使用双轨出版软件,进行市场化运营也会有很多困难。
9 IT企业的机遇
双轨出版既是对现有学术期刊数字版运营企业的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没有形成国外那样的集团,既无力进行软件开发与维护,产生数字版以后也难以独立进行经营。学术期刊数字版运营企业,可利用自身资金、市场、网络与技术条件和已有数千家合作伙伴的优势,进行双轨出版系统的开发投入,以掌握技术推广、维护、完善的先机,在对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提供技术支持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合作关系。
最好的方式是形成企业性质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合作联盟,每一个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为其成员,利益共享,逐步形成为一种新型的期刊出版集团。
初步的做法,可在技术与网络支持下,承担学术期刊的印刷版与数字版的双重发行业务(可与期刊印刷版发行商合作),全面打造期刊的国内外市场。
在当前条件下,哪个企业抓住双轨出版技术开发的先机,哪个企业就可以在这一轮竞争中走在前面。
标签:学术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