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党代会政治报告的词语变化来看中共十六大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代会论文,词语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中共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每届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都有一篇政治报告,也就是说,每5年有一个政治报告,其主旨是概括总结党在前一阶段的工作,向全体党员阐明今后党的工作方针,并对未来进行展望。从写作角度来说,它们具有一定的模式化的特点,所以通过分析历届党代会政治报告使用词语的变化,可以了解当时的时代特征与变化趋势。若以十六大政治报告与改革开放以来即1982年十二大以来的历届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作比较分析,就会清楚报告中的词语有哪些继承了,有哪些变化了,有哪些是新提倡的。这种分析比较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以下笔者将围绕这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进行分析、统计,并阐述结论。一见之下,似乎只是简单枯燥的数字罗列,但笔者是想通过分析词语与数值的相互关系来解析时代的变化特征,如果能对读者有所启示,将感到万分荣幸。
二、关键词——“发展”
从十二大到十六大的历届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所使用的字数,平均为26921字,各个政治报告都只是在平均数值的10%左右的范围内增减变化。具体到这次的十六大报告,总数为25771字,达到平均字数的96%左右。因此可以将从十二大到十六大的历届党代会政治报告当做具有同等分量的材料来进行分析。以下各表中列举的数目是所分析的词语在各个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实际次数。
首先列举的是在十六大出现次数最多的10个词语,依次为“发展”、“建设”、“经济”、“人民”、“社会主义”、“坚持”、“改革”、“文化”、“中国”、“制度”、“加强”,其中比平均值多出最多的7个词语如表一所示。
最引人注目的比较结果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发展”一词(239次),比在十六大报告中出现次数居第二位的“建设”一词(157次)多出82次,而且比历届党代会中任何词语的出现次数都要多。在从十二大到十六大的历届党代会中出现次数排在“发展”之后的是十三大的“经济”(206次),其次是十四大的“经济”(197次),再接下来是十六大的“经济”(142次)。“经济”这个词在十六大是第三位的。从这个比较结果来看,如果列举十六大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的话,首先应该列举的应该是“发展”一词吧!
表一
词语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
平均
发展 106
176
163
186
239 174.0
建设 142
119
174
142
157 146.8
人民 1357596
116
126 109.6
坚持 35416069
106 62.2
文化 4019225184 43.2
制度 3477466476 59.4
加强 4643596076 56.8
如果对十六大的“发展”一词的具体使用方式进行说明的话,“经济发展”(12次)一词使用次数最多,其他党代会没有使用特别多的带有“发展”的复合词语。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作为牵引力,在所有领域都言及“发展”,因此从总体上来看,“发展”一词出现的次数非常多。
此外,“完善”(8次、20次、18次、40次、65次——从左至右为在十二大至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出现的次数,以下都如此——笔者注)、“全面”(16次、9次、18次、23次、52次)、“依法”(2次、8次、1次、22次、27次)、“健全”(5次、8次、7次、12次、27次)等这些词在十六大特别多,也值得注意。
三、在十六大报告中突出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届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都出现了,但是在十六大报告中的出现次数最为突出,下面将这些词语列出,如表二所示:
表二
词语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
平均
创新 2 4 2 5 33 9.2
小康 1 5 4 6 24 8.0
执政 3 7 3 2 24 7.8
中华民族 1 3 4 1217 7.4
就业 2 3 1 6 17 5.8
根本利益 3 1 2 3 12 4.2
城镇 3 1 1 4 11 4.0
台湾同胞 3 1 1 3 9 3.4
生态 1 2 1 1 5 2.0
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是“创新”(33次)、“小康”(24次)、“执政”(24次)等词。一般来说,政策方针是具有继承性、改善性、发展性的,因此在十六大出现次数比较多的词语在十五大应该也是比较多的。例如,“创新”在十五大出现5次,“小康”在十五大出现6次;“中华民族”在十六大为17次,十五大为12次,都显示了这种规律。但是“执政”一词(在十五大为2次)在十三大出现了7次,居第二位,这个比较特殊,值得注意。
关于统计数据,笔者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这里笔者使用的统计方法只是看汉字组合的单纯对照办法。例如“开创新局面”这一短语中,包括了“创新”二字,但此处并非一个词语。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如果不将这类词语统计在内,“创新”一词在十二大并没有出现。同样的现象在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中各有1次,也就是说,“创新”在十五大、十六大出现的正确次数应该分别为4次和32次。但本文各表中使用的是将这类词语统计在内的数值,所以提醒大家注意因词语歧义所造成的个别词不够准确的现象。
虽然有若干处统计不够准确,应该进行小的修改,但“创新”、“小康”、“执政”、“中华民族”、“就业”、“根本利益”、“城镇”、“台湾同胞”、“生态”这些词语在十六大确实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十二大的主题是“拨乱反正”,并明显体现了恢复八大路线的精神,因此在政治报告中从真正意义上对改革开放政策进行讨论的应该说是在十三大以后。通过对十三大以后出现过的、在十六大的出现次数有大幅度增长的词语进行分析,应该有助于了解十六大的特征。统计结果如表三所示:
表三
词语十三大 十四大 十五大 十六大
腐败 7 5 9 15
规范 5 4 8 13
参与 2 4 8 10
西部 1 2 5
9
共同发展 1 2 6
8
一国两制 2 1 7
8
信息 5 3 1
7
治党 2 1 2
6
作风建设 2 1 1
5
“腐败”一词在十三大出现了7次,在十六大报告中大幅度增加到15次。从十三大到十五大出现的“治党”全都是“从严治党”。在十六大还有诸如“治国必先治党”、“治党治国治军”、“治党治国之道”等新的表述形式。
有些词语在十四大以后出现,在十六大出现次数非常多。这些词语的统计结果如表四所示:
词语十四大 十五大 十六大
两岸 7 11 15
社会主义文化 1
2 8
国有资产 1
4 8
先进性1
3 7
突破 4
4 7
分裂 1
4 6
反腐败斗争1
2 5
两岸关系 1
4 5
军队建设 2
4 5
社会稳定 4
2 5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十四大以后出现的“两岸”、“两岸关系”以及“分裂”等词语,有时它们之间并不存在联系。例如十四大“分裂”一词的出现并不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是面向党内工作提出的,是当时特殊政治环境的反映,这一点需要与在十四大出现次数比较多的“社会稳定”一词结合起来进行考虑。
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词语在十四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但在十四大以后的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都很高。因此,从十六大的突出词语这个角度来看,不是很明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在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出现次数分别是26次、37次、26次。另外,在十四大、十五大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十六大“有”字消失了,这是众所周知的。
有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只在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中出现,而在十六大出现次数比较多,这些词语见下面表五所示:
表五
词语 十五大十六大
小康社会2 17
凝聚力 1 7
基本纲领1 6
非公有制经济2 6
信息化 1 5
全球化 1 4
社会保障体系1 4
可持续发展 2 4
困难和风险 2 4
融资2 4
思想道德建设2 4
扶贫1 3
“基本纲领”的提出与“邓小平理论”这一新概念的提倡是密不可分的。“邓小平理论”在十五大达到42次之多,但在十六大却下降到13次。这是因为十五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非公有制经济”这个词在十五大开始出现,在十六大出现的次数增加了,这是经济实情的反映。
四、十六大报告中新出现的词语
讨论十六大报告中新出现的词语,首先要举出的就是“三个代表”(出现27次)或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5次),其次是“全面建设”(18次),接下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6次)等与十六大的主题相关的词语。其他相关联词语,例如“先进文化”(12次)、“与时俱进”(9次)等表述形式也很多。
应该注意的是与这些词语相关联的一些新的口号的提出。“文化”一词在十六大出现84次之多,在开头部分已经介绍过。这与“三个代表”中提倡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个提法密切相关。“先进文化”出现12次,除了十六大以前就出现的“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文化事业”等词语之外,新出现的“文化产业”也达6次。另外,还提出了继承、发扬“民族文化”(2次),支持、发展“文化公益事业”(2次)等。
与“文化”一词相比,“文明”在十六大的出现次数却减少了。“文明”一词出现最多的是在十二大(56次),这与十二大的主题密切相关。十六大“精神文明”出现了9次,“物质文明”出现了2次,在这种情况下,十六大新出现的“政治文明”也只出现了3次。这与十六大突出“执政”一词(24次)有很大关系。在十六大报告中,不仅新出现了“执政方式”(3次)、“执政兴国”(2次)、“执政为民”(1次)、“执政能力”(1次)等复合词语,而且“执政水平”(3次)“执政地位”(2次)等以前出现过的词语的出现频率也是历来最多的。
另外,还应当注意的是与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题相关的新词语,例如“城镇化”(5次)、“扩大内需”(3次)、“城市居民”(2次)、“村民自治”(2次)、“城乡差别”(1次)、“地区差别”(1次)、“地区差距”(1次)、“工农差别”(1次)等。此外,“西部大开发”(3次)、“西部开发”(2次)、“环保”(2次)、“生态保护”(1次)、“保护资源”(1次)、“残疾人”(1次)等词语的出现也很值得注意。
“透明度”一词在论及经济政策中的“提高法规和政策透明度”问题时出现了1次,这大概意味着在所有领域都提高“透明度”是中国今后的努力目标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一词语的出现是值得注意的。同样,在关于今后中国的发展方向问题上,也出现了诸如“电子政务”、“学习型社会”等预示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表述形式。笔者曾经撰文指出: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共的党代会政治报告、党章以及《人民日报》社论中出现的“国际主义”一词渐渐消失,变成只是单纯强调“爱国主义”了;而“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就如同车的左右两个轮子,如果只是依靠一方来行走的话,肯定会驶入歧途,所以有必要提倡与21世纪相符的新的国际主义精神。笔者非常关注十六大报告中对这个问题的反映。在十六大报告中,增加了“我们将继续广泛开展民间外交,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这句话,有“民间外交”、“人民之间的友谊”等这样的新出现的词语。笔者认为这种表述形式比十五大的“中国人民曾经长期遭受列强侵略、压迫和欺凌,永远不会把这种痛苦加之于人”有很大的改善,这一点很值得肯定和称赞。
五、在十六大报告中没有出现的词语
有些词语从十二大到十五大都出现过,而在十六大没有出现。这些词语如表六所示:
表六
词语 十二大 十三大 十四大 十五大
资本主义7 14 11 5
“左” 16 5 11 1
价格5 7 8 3
阶级斗争13 4 4 1
革命的 9 4 2 3
侵略12 1 3 2
文化革命 13 2 2 1
拨乱反正7 1 4 1
自由化 2 7 2 1
资产阶级3 5 2 1
革命和建设 5 1 1 3
世界人民6 1 2 1
资产阶级自由化 2 5 2 1
集体所有制 3 2 1 1
这些在十六大没有出现的词语中,在十二大出现次数非常多的有“左”、“阶级斗争”,“革命的”、“侵略”、“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革命和建设”、“世界人民”,这些基本上可以说都是与阶级斗争有关的词语。
与此相对,在十三大出现最多的是“资本主义”、“自由化”、“资产阶级”、“资产阶级自由化”,可以说都是与资本主义相关的词语。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资产阶级”一词在十二大除了以“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出现过一次外,其余均是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表述形式出现的。在中国,不仅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正常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且即使在社会主义时代,资本主义也没有得到适当的评价,一直被当做反面事物来看待。之所以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反过来说,正是因为没有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十六大的政治报告中没有出现那种教条地、形而上学地理解的与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有关的词语,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另外,在十六大报告中“斗争”一词出现了7次,除了“反对台独等各种分裂图谋的斗争”这一形式外,其余都是在“反腐斗争”这一表述形式中出现的。
六、有减少倾向的词语
有些词语虽然在十六大出现了,但是出现次数有减少的倾向,而且以后可能会继续减少。这样的词语如表七所示:
表七
词语 十二大
十三大
十四大
十五大十六大
革命71
23
24
198
十一届三中全会 912
11
9 2
共产主义33
214 1
党中央 23
555 2
控制5936 1
战争13
423 1
社会主义经济5942 1
在这些词语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在十六大报告中出现次数少,是因为十六大具有总结、概括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经验的特殊性,今后是否会继续减少还不能确定。“革命”一词减少的倾向非常明显,十六大涉及“革命”一词的表述形式有:“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推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就是说,作为建军方针出现的是3次、历史性现象的是3次、培养指导干部的一般方针的是2次。因此笔者认为,“革命”一词会与“阶级斗争”一样,不会彻底消失,但是以往意义上的“革命”的含义会越来越淡化。“战争”一词,希望不仅在词语中,而且在现实中也彻底消失,但这是与现实情况紧密相连的,所以不能凭主观愿望来评论。
“共产主义”一词在十六大报告中仅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形式出现了一次。如果连“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不提的话,就意味着共产党放下自己的旗帜。
实际上,十六大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十二大以来的历届党代会中,“社会主义”一词在十六大出现次数最少。如果将该词在十二大以来的出现次数排列一下的话,依次是146次、174次、169次、182次、118次,十五大最多,其次是十三大、十四大、十二大、十六大。比其他党代会出现频率高的与“社会主义”相关的复合词是“社会主义事业”(13次)、“社会主义文化”(8次)、以及“社会主义政治”(3次)。
不仅“社会主义”一词的出现次数减少,凡是有关“主义”的词语都很少,这也是十六大的一个特点。“主义”一词在十二大出现了253次,十三大为250次,十四大为216次,十五大为253次,与此相对,十六大只出现了155次,减少了很多。有关“主义”的主要词语的出现次数,如表八所示:
表八
词语十二大
十三大
十四大
十五大十六大
马克思主义16
28
16
2812
马克思列宁主义835154
资本主义 714
11
5
共产主义 33
214 1
霸权主义 10
132 3
官僚主义 211
13 2
爱国主义 3112 4
封建主义
512
帝国主义 41 1
形式主义
112 2
“马克思主义”或者“马列主义”等词语虽然在十六大也出现了,但是与以往相比,减少了很多。在各种“主义”都有减少倾向的情况下,“恐怖主义”这种不受欢迎的词语在十六大报告中出现了3次,另一个有增加倾向的是“形式主义”,十五大、十六大都出现了2次。的确,笔者认为今天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问题中最严重的就是形式主义。可以说如何克服腐败与形式主义这两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今后非常重要的任务。
七、“生活”一词的变化
从十二大到十六大的政治报告中,“生活”一词的出现次数依次为50次、30次、15次、34次、30次,十二大最多,但是从具体使用方法来看,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的变化,“生活”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参见表九:
表九
词语十二大
十三大
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
人民生活 935 6 9
生活水平 222 5 4
人民生活水平 1 1 4 3
生活方式 3 2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
社会生活 52 4 1
文化生活 3 1 1 1
生活质量1 1 1
生活环境 1 1
小康生活
21 2 1
政治生活 14
4 1
物质生活 2
1
经济生活 14 1
精神生活 1
1
民主生活 14
党内生活1 2
如十二大“政治生活”出现最多是其特色那样,到十五大为止,所使用的“生活”一词一般多为表现人类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的、普遍意义上的生活,而十六大报告中的“生活”多是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的,具有了更贴切的意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种词语完全是新出现的词语,而且“人民当家做主”这种表述形式达到了5次,而这一词语在十二大到十五大的历次党代会上一共只出现了4次,可见这也是十六大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这些现象都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十六大主题密切相关的。
八、“政治”与“制度”
前文介绍了“政治文明”一词是十六大新出现的,但这里想说明的是与“政治”、“制度”相关的词语,在十六大的出现次数仅次于十三大,这也是十六大的一个特点。详见表十:
表十
词语 十二大
十三大
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
制度
34
77
466476
政治
53
71
50566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2
3 5 10
政治体制改革12
6 5 7
管理制度3 2 5
制度建设31
3
代表大会制度
122 4 3
民主制度
2
1 3
政治协商制度12 2 2
政治制度
23 2 2
分配制度
2 2
2
干部人事制度62
公务员制度 31 1 1
选举制度3 1 1
此外,“司法制度”、“失业保险制度”、“税收制度”、“政治参与”、“党内民主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词语在十六大作为新词各出现一次。从“政治体制改革”一词频率的变化来看,“政治文明”的提出是对十三大课题的继承和发展。
九、台湾问题
在十五大召开的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所以对中国来说,就剩下台湾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理所当然十六大对台湾问题的论及会有所增加。请看下面表十一:
表十一
词语 十二大
十三大
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
台湾
12
26 1327
两岸 7 1115
台湾同胞
311 3 9
两岸关系 1 4 5
台湾问题1 2 4
台湾分裂势力 3
台湾独立 1 1 2
两岸人员往来
1 2
两岸统一 2
两岸敌对状态 1 1 1
两岸经济合作 1
1
两岸对话 1
台湾问题的实质在于承认“一个中国”。十六大提出既要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这一原则,又具有一定柔软性,惟希望能得到两岸所有中国人的理解与支持。
十、小结
如所周知,中国共产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第一任务的改革开放政策,提倡和奖励有有利条件的地区和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努力先富起来。有了这个“先富论”,长期以来摆脱不了停滞不前局面的中国社会出现了活力。之后,以经济建设为首,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变化和飞跃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也大大提高了。经过20多年的努力,人民生活确实比以前好多了。随着现代化生活环境的普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越来越认识到过去所没有意识到的社会体制上的缺点和不完善,而要求将其改善。尤其是改革开放政策的直接受益地区和受益阶层,跟没有明显受益的地区和阶层的差距越来越大。随着产业结构和社会体制的改变而发生的各种负面后果的受害层,越来越感觉到不平等,其不满的意识在增强。虽然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非常大的成果,但对随之而产生的这些负面结果及其所影响的阶层应当给以足够的重视和关心。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拙文通过对十二大以来政治报告中词语出现频率之变化进行分析,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将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存在、怎样建设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等问题。经济改革的成功必然会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为了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共同富裕的社会,不能只是在口头上讲政治;为了使人民生活在各个方面获得量和质的全面提高,每个党员都应当诚心诚意奉献。至少词语的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向着这个方向号召的。今后,就看在具体的行动上是如何实践了。
标签:经济论文; 十六大报告论文; 中共十五大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中共十六大论文; 资本主义论文; 中共十三大论文; 十四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