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理论的创新发展_党的思想路线论文

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理论的创新发展_党的思想路线论文

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理论的创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事求是论文,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71(2007)06-0009-04

邓小平在我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号召全党恢复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命题,使这一理论得到创新和发展。

一、创新发展之一:要做到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

粉碎“四人帮”后,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邓小平以非凡的马克思主义胆略和勇气,号召全党恢复和发展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1978年12月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明确地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1] 如此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融入了“解放思想”这一新的内容,尤其把它作为“首先”加以肯定,从而体现这一思想路线的创新性。

那么,邓小平为什么要把解放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新内容呢?有的同志认为,这是由于当时的政治需要,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大搞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形成了普遍思想僵化的精神状态,这实质是一种精神枷锁,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就是要解除这种精神枷锁,实现拨乱反正,从而认为解放思想具有拨乱反正的政治意义。当然,这种理解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仅仅从政治意义上来理解解放思想,这就缩小了解放思想的理论意义。邓小平指出:“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1] 这就是说,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这就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上升到一个带有普遍性理论问题,成为一个哲学认识路线的问题。

什么是解放思想呢?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 还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就是实事求是。”[1] 从这两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用“两个打破”和“两个结合”说明解放思想,着力点强调在解放思想过程中主体的重要性。这种主体的重要性就表现为主体自身素质的塑造上。

就主体自身内在因素而言,我认为主体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第一,必须是具有唯物而又辩证的世界观的主体。从认识论的意义说,坚持解放思想一定要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不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胡思乱想”。因为解放思想就是要消除思想僵化状态,要破除习惯势力和条条框框的束缚,要消除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束缚。而这些精神僵化状态,其根本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或落后于实际,使主观与客观的不一致,要真正消除这种思想僵化状态,使人们从僵化状态中解放出来,其基本前提就是要有一个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主体在认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坚持唯物论,而且要坚持辩证法,只坚持唯物论,不坚持辩证法,也不是彻底的唯物论者。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近代旧唯物主义的错误时,明确地提出其存在三大缺陷性,其中形而上学性就是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这样就会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也是不能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第二,必须是具有知识的主体,使主体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人的活动不同于动物活动的地方,就在于具有自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的实现,就在于人具有理性思维的特点。所以,一个人要实现自觉的能动性,必须把理性思维充分发挥出来,这就需要知识,知识是形成认识的最重要条件。它在认识中具有以下作用:首先,人们认识的进一步发展总是以前人的知识成果为前提和出发点的。而且,人们可以运用已经内化于人脑中的特定思维客体的知识,进一步思考其它的思维客体,去研究其它的未知事物。其次,知识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可以作为人们进一步认识的指南。人们在原有知识的指导下从事实践活动,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知识结构可以直接影响人的认识水平和认识成果。人的知识愈多,知识结构就愈优,认识能力就愈强。反之亦然,主体的知识结构愈优化,对事物的理解就越深刻,对新事物就越易接受。最后,知识的巨大发展必然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思维方式的进一步科学化。思维方式科学化了,人们探求知识能力就愈强。总之,从知识对主体作用的这几个方面看,知识能使主体得到优化,只有知识化了的主体,才能有能力做到解放思想。

第三,必须是具有实践能力的主体。因为要做到解放思想必须做到面对新情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解放思想,而要做到这一点,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且要通过有实践能力的人的对象性活动。因此,人的实践能力,是实现由实践过程到认识过程飞跃的主体条件。这一实践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改造客观世界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科学实验能力等。

从以上看出,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实际上提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关注人本身的主体条件的问题。人是作为社会的主体而活动的,认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反映。不仅客体即纳入人们实践和认识领域的客观对象决定着人们认识,而且主体,即有思维能力并进行实践活动的人本身,也规范着人的认识。

二、创新发展之二: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尊重实践,勇于探索,大胆试验。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途径

对于什么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曾经作过科学的阐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2] 我认为,毛泽东在这里就如何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阐述了两种思想。其一,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条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人的一切认识都不能先入为主,不能从主观出发,而只能从事实和实际出发。其二,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认识上,而是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要探讨事物的客观规律性。要深入到事物内部,不能依赖于人的感性直观,因为感性直观只是对事物的表面或各个方面的具体反映,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马克思曾经批评旧唯物主义时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3] 邓小平依据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原则,在如何做到实事求是的问题上,创造性提出了实现基本途径的观点。这就是:

第一,立足现实,从实际出发,切实了解社会实践的现实状况,这是一切工作的前提。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反复强调,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要了解中国的实际,特别是群众的现实生活状况,要知道群众心里在想什么,他们愿望和要求是什么,正是从这一实践基础出发,邓小平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

第二,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边干边学,在实践中摸索。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4] 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还明确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4] 邓小平的这种“探索”思想,这种在摸索中“求是”的思想,它的意义在于:在全党提倡勇于探索之风,就开辟了实事求是的广阔道路。邓小平多年的经验使他深知,革命事业的发展,不能靠一个人或几个人,而是要靠全党。正确的领导固然十分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全党形成一种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风气,大家都开动脑筋,积极地、主动地根据自己地区和部门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确定具体工作措施,创造性地执行中央的方针和政策,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

第三,要善于总结经验,做得不妥当的,要赶快改。邓小平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既然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这种实践,邓小平认为:“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4] 还指出:“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哪一步走得不妥当,就赶快改。”[4]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还讲到这一点,他说:“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4] 这些说明改革的实践,既有成功的,也可能有失败的,改革是有风险的,大量的错误不可避免的,某些改革能否成功,它的后果和连锁反应,事先不可能收集到足够的信息,作出完全符合实际的估量,因此它必然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大胆地试,摸着石头过河,可以使我们以最小的代价来进行试错。可以通过边试验,边总结,边纠正,避免巨大的风险。

第四,不搞无谓争论,要用实践检验来说明问题。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4] 但又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4] 邓小平所讲的不搞争论,不是阻止人们对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而是说,在未获得实践检验之前,不搞空洞无谓的争论,应诉诸实践,获得实际资料,让实事说话。对于我们改革实践的检验标准,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

三、创新发展之三: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完整的表述,并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以概括,使党的思想路线具有新的形式,同时也增加了新的内容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对思想路线的表述一般是使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防止重犯过去个人迷信、个人崇拜的错误,在总结经验教训和吸收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讨论成果的基础上,邓小平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完整系统的表述。他在《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1] 根据邓小平的这一论述,就把党的思想路线简单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质上就是把解放思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邓小平指出:“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1] 以上关于思想路线的表述的意义在于:

第一,明确了党的思想路线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说明它既是思想路线,又是科学的认识路线,深刻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的一致性。人们只能遵循它而不能违背它,违背了就要受到惩罚。

第二,以毛泽东阐明的实事求是为核心,把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党的思想路线获得了完备的形态。

第三,表述形式上加进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突出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强调了凡是真理都要接受实践检验,都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基本原则。从而有力地批判了本来主义和教条主义,实现了思想解放。

第四,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并提,把解放思想作为实事求是的题中应有之义,强调了创新与求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重要性、完整准确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的丰富内涵和真实本质。为党的思想路线注入了新的内容。

四、创新发展之四: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定位,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这一思想路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作用

邓小平鉴于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沉痛教训。在进行思想路线的恢复工作中重点解决的就是说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于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

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1] 他还指出:“不解放思想,不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不可能有现在的一套方针、政策,不可能把人民的积极性统统调动起来,也就不可能搞好现代化建设、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 事实正是如此,改革开放过程中,每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每一次重大的政策调整,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们党实现工作中心转移,面对通过什么道路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遇到了传统习惯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在诸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下放自主权、创办经济特区等问题上。一些同志产生过这些举措是姓“社”还是姓“资”的困惑。邓小平于1980年初发出继续解放思想号召,特别强调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解放思想,把我们的思想从脱离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一切从实际出发。正是党领导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使我国农民创造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深入并取得成功,使工业企业的改革稳步推进,使以经济特区建设为标志的开放蓬勃发展。

正当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世界风云变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遇到新的挑战和机遇的关键时刻,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问题上,又发生了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邓小平又一次发出解放思想的号召。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时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要害还是姓“社”姓“资”的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次谈话,使我们党在十四大上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又一次重大理论成果。

第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邓小平在科学地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基本经验时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4] 邓小平在回顾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时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1]

回顾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大家都清楚知道,在中国革命的问题上,陈独秀右倾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差一点断送了中国革命,究其思想根源,主要是从本本出发,脱离中国革命实际。毛泽东同志在批判主观唯心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错误的同时,提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行了详细分析,制定出中国革命的具体战略措施,认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革命性质不同,但又密切联系,不容许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前者是后者的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这个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道路。在这一路线的指引下,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标签:;  ;  ;  ;  ;  ;  

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理论的创新发展_党的思想路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