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体主体意识_市场经济论文

论个体主体意识_市场经济论文

谈个体主体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论文,个体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261(2000)03—0001—(05)

一、个体主体意识的基本内涵

所谓个体主体意识就是个人作为主体的一种独立自主的意识。人的主体性意识是指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在能动地把握外在世界和人自身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能力,它既表现为主体对自身内在属性和内在能力的内向意识,又表现为主体在实践对象化活动和对象化认知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对客体的意识结构及行为操作结构。人的这种作为类的主体意识在人类社会很早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但是作为普遍的个体主体意识却是与商品经济相伴而生,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日益成熟起来的。具体说来,个体主体意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它以自我意识为基础,是个人对自身作为主体存在的强烈体认

自我意识就是主体对自身的内在属性和内在能力的认知性把握,它是人的主体性意识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人只有在对象性活动和对象性关系中才表现为主体,而人的对象性关系总是表现为“为我性”,与人的需要没有关系的事物不可能成为人的活动对象。对象只有当人有了自我意识,能自觉地把自身与外在世界区分开来,并从主体的视角加以审视和理解的时候,才成为对象性关系中的客体。个体的自我意识涵盖了所有个人对自身独有特点和性质的追求与把握,包括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意识,对自己与他人及社会关系的认知,以及自己对外界价值标准、行动规范等的认同和态度等等。

应该说,在人类社会早期,人就有了自我意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个体就有了个体主体意识。事实上,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和意识到自身作为主体的存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这种存在还是一种自在的存在,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个体都能在意识中明确地把自己从群体和社会中独立和分离出来,而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只有当每个个体都意识到自身作为主体而存在,认识到对象性关系中“我”处于主动地位,是对象性活动的发动者,“我”即对象性关系中的惟一主体,因而能积极主动地发挥个体主体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这时,个体才会不再把自己看成仅仅是集体和社会不可分割的附属分子,而视作一个享有权利和人格尊严的完整而独立的个体。

第二,个体主体意识更表现为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自为意识

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都具有“未完成”性,不可重复性和惟一性,在他面前,都拥有一个尚未展开的可能性世界,这是个体的本性之所在。个体主体意识还表现为每个个体都能意识到这种特殊性,意识到自身具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能力和价值,意识到个体作为人在世界中的独一无二性和无法替代性,自觉地去选择自己的命运,负责自己的行为。

因此,具有强烈主体意识的人都有着一个搏动着的实实在在属于自己的灵魂,他能意识到成功的资本不在他处,就在自己。在观念的最深处,他不是把命运归之于上帝、神,也不依赖于集体或他人,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敢于承担自己的命运,积极地创造自己的生活,坚信“我”就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坚信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意志能够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动,坚信他人能办到的事,自己也能办到,他人能获得成功,自己也能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意识的人总是表现为独立人格的独立思考,他不盲从任何权威,而崇尚自己主宰自己。由此,强烈的个体主体意识还表现为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语)。内在的自信与自尊熔铸出高昂的主体精神和独立人格,使个体主体勇于超越困境,不断开拓进取。

总之,个体主体意识是一种张扬个性、突出新奇、表现独特的异质意识,是一种由自我主持和把握的独立自主意识。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既是自我行为的设计者,又是行为过程的执行者,当然也是行为结果的承担者。个体依据个人的目的去设计人生,依靠个人的奋斗去实现自我价值,这是个体主体意识的集中表现。

第三,个体主体意识还表现为奋发有为的实践(行动)意识

一个人只有不仅在观念中,而且在行动中都作为自觉的主体,以强有力的主体姿态指向和改造对象客体,个体的主体性才算达到了自为阶段。黑格尔说:“人的真正存在是他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个人”[1](P213)。 一个人只有做到既以主体的态度把握自己的行为,又以自己的主体行为把握客体,成为行为的主体,他才可以被称为作为主体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完整的个体主体意识中内涵着奋发有为的实践(行动)意识。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它是指人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正是在这种活动中,人才成为对象性关系中的主体,处于主动地位,发挥能动作用,依据主体的意志、愿望,设定目标,制定规划,以解决什么样的东西适合人的需要以及怎样才能把现成的事物改造得适合人的需要等问题。思维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所形成的具体成果,就是关于实践过程的构想。当然,这种构想仍仅仅是实践的一个必要环节,还属于观念性的存在,只有通过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通过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行动,理想才能变成现实。因此,可以说,实践是人作为主体发挥自身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必需环节,实践的最终成果是个体主体性实现的最后见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奋发有为的实践意识是个体主体意识题中应有之义。它既包括个体主体对实践过程的设计、计划,在观念领域中对实践活动的途径、步骤、方法及其结果进行具体而形象的勾画和展现,即形成对实践活动过程的超前反映,又包括依据这种反映,把实践观念外化为实际行动,形成现实的实践过程,达到主体预期的目的。可以说,没有或者缺乏(行动)意识,再强烈的主体意识也仅仅是空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这一古老的生活原则深刻地诠释了个体主体意识的内在涵义。“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不仅内涵着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努力向上、绝不停止的意思,还有“独立不惧”(《象传·大过》)、“立不易方”(《象传·恒卦》)之义。“独立不惧”、“立不易方”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自胜者强”的主体精神,以及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独立人格。

无疑,个体主体意识的价值取向首先是指向个体自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走向必然是极端利己主义。强烈的个体主体意识是一个人是否具有独立人格的集中表现,他要维护个人的尊严和独立,要求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实现自我价值,他就必须设法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认同,并被社会所需求、所接受,这样他就不能不关心他人的需要和利益,不能不尊重他人的独立和人格,也不能不注重社会环境的治理与建设。正是价值范畴的关系性、对象化,使得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不能不去关注他人的需求和价值。在意识的深层中随着个体主体自我意识的滋繁、强化,他人的利益和需求也逐渐占有重要地位,获得与自我同等的价值地位。这种情况又必然使每个个体主体又以极大的热情关心保证个人内在创造力发挥的社会环境的建设和不断完善。这样,个人的奋斗和努力又必然会使社会获得深层的、持续不断向前发展的活力。

二、个体主体意识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个体主体意识建立在个体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而个体主体地位的确立、个体主体性的实现程度,最终要取决于人们所从事生产活动的具体方式,取决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个体主体意识经历了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1.个体主体意识的产生和萌芽

在最初的社会形态里,原始社会早期,还谈不上个体主体意识,人的作为类的主体意识也仅仅是处于低级阶段。那时候,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处于原始的、直接的、混沌的统一状态。严格地说,原始人还没有自我意识,只有模糊的“自我中心化”倾向。他们朦胧地把自我投射于外界,把自己的心灵现象“移情”于一切事物,造成主客不分,人与对象界限含混。自我意识尚不明晰的原始人还不可能在观念中建构起“我”与“非我”的对象性关系,主体性意识也就无从谈起。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说,这时候的人就不是主体性存在。事实上,自从人猿揖别后,人就是以主体的地位和姿态同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对象世界上深深地烙上人类能动意志的印记。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地改进了生产,提高了生产能力,也逐渐提高了人类的主体地位。进入农业社会,人类实践从非创造性实践转向了重复的创造性实践。人们越来越不满足自然的自在存在,而通过制造工具进行人工生产,创造性实践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断裂,使人与自然关系对立起来。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原始的和谐一去不返,人逐渐有了自我意识。当人能把自身与自然界区分开来,能从主体的视角来审视自然、解释自然,并能依从自身的理想和设定的目标去安排自然界的关系的时候,人才在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中确立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在思维中才有了比较清晰的主体意识。但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仍然是以类或群体的形式实现和自然的分化与统一,因而人的主体意识更多地表现为类或群体的主体意识。这是因为,一方面,自然经济只是在低水平下简单重复生产,社会化程度十分低,“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2](P104), 个人完全受制于自然,没有成为与自然条件对立并征服自然的积极的主体存在;另一方面,与个人完全受制于自然一致的是,个人完全受制于社会,个人消溶于社会整体中,个人的一切活动都为先在的社会规定所支配和限制,个人只是共同体锁链中的一环,也就无所谓驾驭社会关系的个体主体。由于个体缺乏主体地位,个体的主体意识也仅仅是潜在的、尚未展开的可能性,或者表现为狭窄性和片面性。

2.个体主体意识的确立和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步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是从自然经济社会孕育发展而来的,市场经济发展以来,创造了人类以往无与伦比的巨大生产力和社会财富,从而一方面,在客观上创造出个体主体得以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物质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形成了个体主体依存和发展得以依赖的全面的社会关系,从而使个人在主体上普遍获得了人格上的独立,唤醒并进一步强化了个体主体意识。

我们知道,一方面,市场经济以高度分工为基础,个体的利益相互划分开来,彼此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有独立的地位,自主生产经营,自由对待自己的产品,生产经营什么和生产经营多少,都由每个利益主体根据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和主观愿望,自主地做出决定。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创造了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这是个体主体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市场经济使个人和个人的能力必须通过物的社会关系和能力来实现和证实,这样,它就使每一劳动者在主体上获得了人身(人格)的独立。资本所有者、独立生产者、自由职业者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自不待言,雇佣劳动者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而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也是商品,这样,即使是雇佣劳动者也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主体。

随着个体主体地位在市场上的交换活动中获得社会的普遍承认,个体主体性便确定下来,经济生活中个体主体地位的确立,决定了其他领域中的个人主体地位的确立;唯有经济上的真正独立,才会有现实的个人人格的独立。而随着个体主体地位的普遍确立,个人的自我意识不断深化和凝缩,在意识中明确地把自己从社会和集体中独立和分离出来,不再是其不可分割的附属分子,而把自身视作一个享有权利和尊严、拥有独立自主能力的完整个体,并在意识中有实现自身主体价值的意识和观念,这时,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体主体意识才确立和发展起来。

三、培育个体主体意识对现时代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体主体意识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互为因果。市场经济是个体精神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个体主体意识产生的源头;个体主体意识一旦发育成熟又会成为发展、推动市场经济的文化动力,并且,由于这一动力源于人的观念意识层面而显得尤为内在而巨大。

然而,在历史上,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以此为基础并与此相适应,在人们的观念意识中“天人合一”和“宗法人伦”的传统长期占主导地位。“天人合一”是指天人一体,宇宙与人融合为一,不存在物我的区分和对立,对自然的认识不是靠科学理性,而是靠自身反省了悟,去敝复性,在神秘的直觉状态中复归于天。这种未分化和未深化的民族自我意识尽管有着自己的优长的一面,然而最终却未能使个体主体独化出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宗法人伦”即等级名分用人伦关系作基础和依据来建立和确定,而人伦情理中又渗透了宗法等级中的支配顺从意识与规矩,二者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统一结构。生活在宗法人伦之网中的人,一般的大多数人都习惯于听命和服从于上司和家长,很少作自我理性判断,自我较多地投射于外界,消融在集体中,也根本想不到要实现个人作为主体存在的价值。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人民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曾得到空前提高。然而,在这种体制下,真正的经济主体其实只有一个,即国家经济管理部门,一切参与经济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被要求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计划而行动,个人不可能普遍地获得发挥创造性才能的独立性。可以说,这种经济体制为广大中国人民成为能动的历史主体提供了可能,但却没能为每个个体成为独立主体提供现实基础。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个人缺乏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不能充分发挥创造性的才能和个人的聪明才智,这也是我们的社会发展曾长期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20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我们知道,市场经济需要个体主体精神,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以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基础的。从西方文化传统上看,可以说,市场经济是个体精神发展的结果,而在中国,情况却恰恰相反,即我们首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然后通过市场机制的运行去呼唤个体精神,去培育个体主体意识。由于传统观念和意识的深厚积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积累和观念准备,中国人普遍的观念变革不是先于而是落后于社会变革,甚至成为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最深刻的阻碍力量。

因此,确立个人主体地位,积极培育个体主体意识和成熟的个体精神,就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赋予企业以独立自主权,使企业和所有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都成为经济运行的主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主体,走向市场,以市场和价值规律为取向,参与竞争,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活动和错综复杂的各种经济关系中实现自我选择和自我判断。随着个体主体地位的逐渐确立,个体主体意识也必然会逐渐由零散而凝聚,必然会升华为一种意识形态为人们所称道,最终,形成一种坚不可破的力量,去推动市场经济向前发展,推动社会飞速前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尽管在历史上,由于个人普遍缺乏主体地位,“自强不息”的追求只是少数“君子”的理想,但是,它所内涵的个体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却道出了我们今天时代发展的最强音,在这一古老精神的激励下,勤奋的中国人一定会再创辉煌。

收稿日期:1999—12—27

标签:;  ;  ;  ;  ;  

论个体主体意识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