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反导条约之争及其国际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争论文,条约论文,美俄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12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不顾俄罗斯和国际社会的反对,宣布美国将正式退出美苏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这一决定为冷战后持续多年的美俄《反导条约》之争划上了句号,为美国政府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解除了束缚,但对国际裁军进程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同时也损害了国际安全和战略稳定的基础,将给世界秩序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
美俄反导条约之争
《反弹道导弹条约》是苏联和美国于1972年5月26日签署的一项双边条约。条约共16款,主要规定,“双方保证不研制、试验或部署以海洋、空中、太空为基地的以及陆基机动反弹道导弹系统及其组成部分”。条约自1972年10月3日起生效后,双方均能遵守有关规定,并就遗留问题进一步磋商。1974年7月,美苏又签定了一个关于《反导条约》的议定书,规定双方只能在本国首都周围或者在一个洲际导弹发射基地周围,建立一个反导弹系统。此后的20多年,美苏对《反导条约》再无异议,并以此作为国际裁军和限制军备竞赛的一个范例,又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陆续达成了一系列国际裁军和军控的条约。苏(俄)美关系也迎来了一段难得的“蜜月”期。苏联解体后不久,俄罗斯和美国仍重申要遵守《反导条约》和其他条约的规定。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巩固,它欲借助其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抢占21世纪军事战略制高点,确保自身的绝对安全,进而控制全球战略格局。近年来,美国大力发展导弹防御系统。1999年7月23日,克林顿总统在参众两院批准的基础上,正式签署了《国家导弹防御法案》(NMD)。与此同时,美国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导弹拦截试验,直接冲击《反导条约》的效力。为了从根本上摆脱国际条约的束缚,使自己未来的“反弹道导弹”防御体系“合法化”,美国在1999年秋明确提出修改《反导条约》,并扬言说如俄罗斯反对,它将单方退出该条约。俄罗斯坚决反对美反导计划,并回应说,如美退出反导条约,俄也将退出中导条约、第一阶段及第二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并将采取其他有效应对措施。
按计划,克林顿总统应于2000年6月决定是否部署NMD。但由于几次拦截试验效果并不理想,加之国内外的反对和2000年大选气氛的影响,克林顿明智地选择了推迟部署NMD的决定,把难题留给了继任者,并表示美愿与俄就《反导条约》继续谈判。由于《反导条约》事关俄核威慑能力,俄最近公布的新军事学说又更加倚重核武器来维护国家安全,因此俄在维护《反导条约》上态度强烈,不愿轻易让步。但俄国力毕竟今非昔比,面对美咄咄逼人的气势,俄采取了谨慎务实的态度。普京总统发表俄也可以加入北约的讲话、提出和美一起研制NMD的建议,以此作为和美国就《反导条约》谈判的条件,给2001年刚上台的布什总统出了难题。
布什就任美国总统以后,继续推行单边主义政策,大幅增加军费,积极推动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美国政府一方面通过外交途径在国际社会大造舆论,另一方面频繁进行导弹拦截试验。2001年8月23日,布什总统宣布,《反导条约》禁止美发展导弹防御系统,阻碍了美国“维护和平”能力的发展,美国将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在认为方便的时候退出这一条约。俄则反复强调,《反导条约》是维护世界战略稳定的基石,对保证世界的安全至关重要。一旦美国退出《反导条约》,不仅俄罗斯的安全面临威胁,而且整个世界的战略稳定框架将会遭到严重破坏,还会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后果不堪设想。就在俄美为《反导条约》的去留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9·11事件”突然发生了。
“9·11事件”和美立场未变化
“9·11事件”和美国随后发动的反恐怖军事行动,使美俄的中导条约之争暂时被搁置起来。
在打击塔利班的军事行动中,俄罗斯不仅向美国提供必要的协助,而且还积极与中亚国家协商,支持它们向美国提供军事基地。俄美双方领导人都在不同场合表示,两国关系近几个月的发展令人满意,其成果甚至超过建交10年的总和。在俄美两国关系再次升温的新形势下,俄国内和国际社会的一些人猜测,美国会不会因为俄罗斯在反恐怖问题上的积极配合,而在反导条约的争斗上有所缓和呢?
事实证明,美国对导弹防御系统和《反导条约》的立场,并没有因为“9·11事件”而改变。俄罗斯政界对美国可能退出《反导条约》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普京总统在布什宣布退出条约后,发表声明指出,“这是一个错误,但并不意外”。尽管如此,俄罗斯国内仍有人埋怨普京对美国作出的让步过多,导致对美国的友好姿态和协助配合并没有换来理想的结果。俄共等党派不仅对普京在阿富汗问题上的立场提出质疑,而且认为俄从越南和古巴的军事基地撤出也同样是错误的。一些人担心,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反对,单方退出《反导条约》,会激发俄国内的反美民族情绪和对政府外交政策的不满。
事实上,《反导条约》的废止,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并不构成威胁。因为俄罗斯不仅拥有独立的导弹防御系统,而且还有足够的导弹进攻能力。俄现有的导弹至少有两种可以打破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白杨—M可以改装成3个弹头;SS—H—23甚至可以装4到10个弹头,导弹升空以后,能同时打击10个目标,几乎无法拦截。另外,布什在宣布退出条约时也承诺,美国认同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并将在北约东扩等重大安全问题上充分尊重俄的意见。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考虑,北约才更是俄罗斯的心头大患。毕竟北约近在“家门口”,而美国还隔着一个大洋;更何况,美国的NMD也很难防住俄罗斯的新型导弹。对此俄外长伊万诺夫反应平静:“俄罗斯并不担心军事安全,我们担心的是其他国家会采取的态度和行动。”
美国退出反导条约的国际影响
“9·11”事件后,美俄为打击国际恐怖主义而步调一致,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反导条约》问题。布什政府认为,选择这一时机宣布退出条约,不至于招致俄罗斯和国际社会过于激烈的反应。但美国这么做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对国际裁军与军控以及国际安全与稳定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反导条约》是在冷战期间签署的,它通过所谓的“核恐怖平衡”,使人类在冷战的紧张对峙中避免了遭受核战争毁灭的灾难。今天,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但这条约仍然是全球战略稳定的基石,目前有32个裁军和核不扩散的国际条约同它直接挂钩。如果布什政府不顾国际道义,背弃《反导条约》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其他国家是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退出有关的条约呢?有鉴于此,1999—2001年联合国大会连续三年通过决议,呼吁维护和遵守《反导条约》。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英凡表示,《反导条约》不仅涉及缔约国,而且对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推动国际裁军与防扩散进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国际舆论担心,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将破坏全球的战略稳定,进而引发新一轮规模更大、技术和投入更高的军备竞赛,世界和平将受到新的威胁。
冷战后,各国人民普遍希望能够建立一种较为合理的多极化世界政治新秩序,而美国政府不顾国际社会的呼吁,一意孤行,退出《反导条约》,企图建立一个能够永远确保它绝对军事优势的盾牌,进而实施其单极称霸战略的做法,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对此路透社评论说,“我们看到的是美国单边主义的又一次登峰造极。人们对美国在经历了‘9·11’事件之后可能会重返多边主义的希望正在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