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_地理论文

地理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地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创设地理“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地理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提出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在这种情景下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求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究的行为,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可见,“问题情境”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认识特点等方面构建,要使创设的问题情境真正成为促成整个学习任务顺利完成的有效环节,就必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一、创设直观性“问题情境”,加深概念理解

案例1:水陆受热散热的差异与季风气候

1玻璃槽2水槽3温度计4灯泡5卫生香6橡皮塞

水陆受热散热的差异与季风气候是初中地理中的重要知识,并且也是教与学的一个难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要正确而又深刻地理解这一地理知识还是有很大的困难。上图所示的大气运动实验装置(已发表在《实验教学与仪器》),水槽A装沙(表示陆地),水槽B装水(表示海洋),接通电源约15分钟,当两只温度计的差值较大时,点燃卫生香,则“烟”按顺时针方向流动,可帮助学生加深对陆地吸热快,海洋吸热慢及季风概念的理解。

评析:该“问题情境”的优点是设计十分贴切,直观地诠释了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以及季风的形成。“问题情境”简单明了,学生兴趣盎然,参与的欲望强烈,从而对季风概念理解得入木三分,从问题的解决中领悟了地理的实质。

二、注重开放性和发散性,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

案例2:凌汛的图形变式

在完成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50页活动1 中:黄河凌汛的形成)的讲解后,为激活学生思维,寻求深入的理解,围绕“冰坝越涌越高,阻塞水流,抬高水位”,改变板图形式,创设变式“问题情境”:

第一种表达方式:

第二种表达方式:

第三种表达方式:

第四种表达方式:

评析:通过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容易弄懂:为什么黄河的“凌汛”主要出现在上游的河套一段和下游的山东境内?而黄河的中游却不会产生“凌汛”?也就是说,学生对“凌汛条件”的理解会达到很高的概括程度,他们会很快将凌汛的有关知识迁移到更多的河流中去,如长江、叶尼赛河等。

问题多且形成有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登高”的成功感。

三、创设虚拟“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3:地球公转(四季变化)问题

有些教学内容空间感、立体感很强,又由于宇宙是无限的,仅用平面图、静态图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如讲述“地球公转运动”中的“地理意义”时,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地球的公转课件)、三球仪(立体、动态)与“地球的公转图”(平面、静态)配合使用。首先利用计算机模拟日、地等天体的运动规律,将浩瀚的星际空间浓缩于咫尺屏幕,直观立体地表现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的复杂过程,使学生能“飞”离地球,从宇宙空间的各个不同角度俯视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然后让学生从“三球仪”上观察地轴的特征和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情况。最后配合教材中那张平面静止的“地球公转图”,就能准确看处在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地轴的倾斜方向和晨昏线的位置。

评析: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抽象又宏观,这是“很难讲”,却又“必须讲”的内容。这个“问题情境”将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动静结合,平面与立体结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学习,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引导探究、发展能力

案例4:环境污染问题

在“人类的某些活动会导致气候恶化”的教学中,有如下“问题情境”:

首先通过材料、图片、录像等尽可能多地提供环境问题的种种表现;然后组织学生形成几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学校所在县城的工业污染、居民生活垃圾及冰箱、空调的使用等情况展开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其形成的原因,造成了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治理等等,使环境问题这一概念在使用过程中明确,并且在使用中内涵得以丰富和发展。

评析:真实的活动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上述“问题情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5: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在“严重的水土流失”教学中,光靠教师的口头讲述,尽管可以借助教材插图,力求语言精练、比喻生动,但仍摆脱不了枯燥乏味的说教,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授完基础知识后,放映录像:……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非常集中,而且多降大雨、暴雨。在雨水的冲刷侵蚀下,那些无雨时显得很坚硬的土地坍塌了、坠落了。沟谷在雨水的冲刷侵蚀下出现了,流水的侵蚀,黄土的崩坍促成沟壑的发育,其发育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往往一两场暴雨之后,沟头会伸进几米,甚至十几米。由于年复一年的雨水侵蚀,便在这黄土大地上出现了千沟万壑,其实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何止千条、万条,而是数十万条,数十万条的沟壑纵横交错,把黄土高原切割得支离破碎……

你知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哪些?其严重后果是什么?

评析:这个“问题情境”的设计,扩大了教学的时空领域,使宏观世界展现在眼前,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色、动态和音响节奏真实再现,其内容之丰富,形象之生动,认识之快速,感受之深刻,为传统教学望尘莫及。

标签:;  ;  ;  

地理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