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双音节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跨类表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汉语论文,动词论文,形容词论文,名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汉语词类多年来一直是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名词、动词、形容词各自的特点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鉴于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对汉语词类问题的认识,我们借助《现代汉语词典》①的词类标注,通过考察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跨类现象,来进一步认识现代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之间跨类的特殊表现。
《现代汉语词典》收词约65000条。它给每一个词条的词类进行了标注,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里程碑性的工作。我们基于穷尽性的标准,收集词典中标注的不是单一词类的词条。实词之间、虚词之间、实词与虚词之间的跨类现象都有,尤其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跨类情况比较多,为行文方便,本文重点分析双音节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跨类现象。从《现代汉语词典》中收集到的具有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词类特点的、不是单一词类的词条②,共计1861个。大致可以分为名—动、名—形、动—形、名—动—形、名—副、动—副、形—副等30种跨类词类型③。
本文用“跨类词”一说,内容上跟“兼类词”一致,但又有所不同。说“跨类词”而不说“兼类词”,是因为如果不知道一个拥有不同词性、词类特点的词的哪一种词类先产生、哪一种词类后出现,一时分不清谁先谁后、谁主谁次,那么,用“跨类”来表述,或许更客观、更准确一些。
一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跨类现象
1.1 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跨类
(1)名—动跨类词(997个),约占收集到的跨类词总量的53.6%。例如:哀歌、包车、补助、裁判、策略、常驻、酬劳、出手、穿戴、当前、导播、盗版、得分、地震、点评、动作、对比、反光、分界、浮想、感冒、规定、和诗、化疗、积淀、夹带、拷贝、类比、练习、落款、满堂、明鉴、鸟瞰、叛逆、披挂、启示、谦称、秋收、认识、奢望、收场、速记、提要、同学、外卖、为人、舞蹈、牺牲、向导、宣言、言谈、扬尘、娱乐、遭遇、珍藏、支架、忠告、追记、着装……
(2)名—形跨类词(293个),约占收集到的跨类词总量的15.7%。例如:霸气、不平、长篇、传统、大写、典型、芳香、风趣、刚性、乖乖、海产、黑心、家用、静态、客座、空中、老牌、流质、美貌、默契、内行、批量、破烂、气派、热情、肉食、深情、土产、威风、无辜、喜庆、现实、洋红、友好、知己、自由……
(3)动—形跨类词(315个),约占收集到的跨类词总量的16.9%。例如:挨边、败坏、不便、超前、低落、负责、感动、革命、和好、火烫、激扬、具体、可怜、困惑、乐意、联合、迷惑、明确、恼怒、怕人、平行、谦虚、清楚、认真、入神、上镜、松缓、贴近、统一、完善、温存、相当、小心、原来、滋润、自觉……
(4)名—动—形跨类词(26个),约占收集到的跨类词总量的1.4%。例如:保险、便宜、管事、规范、狠心、活动、讲究、可能、累赘、麻烦、热闹……
名词、动词、形容词作为三大实词,就现代汉语而言,它们三者之间都可以跨类,上述三者之和是1631个,占收集到的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相关的双音节跨类词的87.6%。其中,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跨类词明显比较多;名词和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的跨类词不多但二者数量相当;而名词、动词、形容词三者之间也有跨类现象,只是目前数量还比较少。
1.2 名词、动词、形容词同其他词类之间的跨类现象
从《现代汉语词典》可知,现代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与副词、介词、助词、连词、拟声词、数量词等词类之间也存在着跨类现象。具体情况如下:
A.名词、动词、形容词与副词之间的跨类词一共有182个,占收集到的跨类词总量的9.8%。
(5)名—副跨类词(58个)。例如:本能、不时、常年、大力、对面、方才、高低、好歹、后脚、极度、苦心、轮次、满口、亲笔、时刻、梯次、万难、先后、沿街、一旦、早日……
(6)动—副跨类词(54个)。例如:遍地、不断、存心、当真、仿佛、跟着、故意、回头、交互、苦口、连夜、难怪、拼命、情愿、仍旧、无心、眼看、依旧、有心、有意、照旧……
(7)形—副跨类词(55个)。例如:不定、纯粹、当然、非常、干脆、浑然、及时、绝对、偶然、轻易、实在、顺道、特别、完全、相互、一定、真正、专门……
(8)名—动—副跨类词(5个)。例如:定准……
(9)名—形—副跨类词(5个)。例如:大概……
(10)名—形—副—连跨类词(1个)。例如:自然(rán)。
(11)动—形—副跨类词(3个)。例如:肯定……
(12)动—副—介跨类词(1个)。例如:比较。
B.名词、动词、形容词与介词的跨类词,一共有11个。
(13)名—动—介跨类词(3个)。例如:根据……
(14)动—介跨类词(6个)。例如:除去……
(15)动—副—介跨类词(1个)。例如:比较④。
(16)形—介跨类词(1个)。例如:临时。
C.名词、动词、形容词与助词的跨类词,一共有3个。
(17)动—形—助跨类词(1个)。例如:不成。
(18)动—助跨类词(2个)。例如:不可……
D.名词、动词、形容词与连词的跨类词,一共有19个。
(19)名—连跨类词(3个)。例如:所以……
(20)名—动—连跨类词(3个)。例如:比方……
(21)动—连跨类词(9个)。例如:果然……
(22)动—形—连跨类词(1个)。例如:随便。
(23)形—连跨类词(3个)。例如:不然……
E.名词、动词、形容词与拟声词的跨类词,一共有6个。
(24)名—拟跨类词(1个)。例如:乒乓。
(25)名—形—拟跨类词(1个)。例如:郎当*⑤。
(26)动—拟跨类词(1个)。例如:吭哧。
(27)形—拟跨类词(3个)。例如:瑟瑟……
F.名词、动词、形容词与数量词的跨类词,一共有2个。
(28)名—数量跨类词(1个)。例如:一天。
(29)名—数量—副跨类词(1个)。例如:一气。
G.名词、动词、形容词与代词、量词的跨类词,一共有8个。
(30)名—代跨类词(1个)。例如:大家*。
(31)名—量跨类词(7个)。例如:平方……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
(一)名词、动词、形容词可以与副词跨类的词语数量也不少且大致相当。
(二)名词、动词、形容词也可以与介词、助词、连词、拟声词、数量词等词类跨类,但数量少。
(三)在230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与其他词类的跨类词中,跨两类的词语(两类词)是主体,而跨三类词的(三类词)只有24个、跨四类词的(四类词)只有1个。
名词、动词、形容词与其他词类的跨类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跟名词、动词、形容词各自的特点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限于篇幅,这些问题另文讨论。
二 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跨类词的特别表现
一般认为,一种语言中的词汇,根据语义、语法功能等的不同,会分成不同的类别。作为形态不发达的语言,汉语同样存在着词语的不同分类。很多词语有明确的唯一的词类归属,但也有一部分词语的归属不明确,学界一直有争议。一个词,如果同时具备几个词类,那么,虽然我们不知道或者说一时无法确定每一个词具体是哪一个词类用法出现得最早,但是,通过对众多词语的跨类现象的分析,能否找出蕴涵其中的引起现代汉语词语跨类的内在机制?
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跨类词的统计、整理,我们发现,虽然在65000条(含单音节)词语中,与名词、动词、形容词有关的跨类的双音节词只有1861个,比重不大,但是,对研究引起词语跨类的内在动因却是非常有价值的。而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跨类现象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揭示现代汉语词类的特点和不同词类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知道,名词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⑥,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词,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从《现代汉语词典》所提供的语言事实中可以看到,名词、动词、形容词三者是有区别的,但是,三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过去,有学者认为既然这种跨类词语数量不多,也就不能看作是汉语的主流,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只有在使用中、在句子中才能断定一个词语的词类归属。我们认为,在词类分析中,与其舍弃一部分有汉语特色的东西,还不如努力去寻找一个能照顾到全部词语的解释。
与很多形态发达的语言不同,汉语的词在字形上缺乏词类标记,但在具体的使用中,很多词又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的背后,也许就隐藏着汉语的一些有特色的东西——不仅仅是词语方面的,还包括语法方面的。一般人不学汉语语法,不知道名词、动词、形容词,但通过一定阶段的母语学习,还是能很流畅地使用汉语,偶尔还会有一定的语言创新。新词语、新句式的出现,一般都不是语言学家首创的,而是在语言使用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是一个或一群语言使用者的创造并被更多的语言使用者接受。一个词从一种词类的使用,到两种甚至三种的跨类,这个过程也许比较漫长,但一切又都显得水到渠成。那么,这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
过去已经有不少学者注意到,一些汉字通过声母、韵母、声调等语音形式的部分改变引起词义的改变从而形成不同词类归属的词,如:“”等。这应该也可以看作是汉语词类表现上的一个特殊而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自然也会影响到双音节词的跨类现象。这里不谈单音节的问题,就《现代汉语词典》所提供的双音节词而言,有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一些名—动跨类词,如果有儿化和不儿化两种语音形式的话,往往是动词不儿化,加了一个“儿”,就变成名词了,如“明理”、“戗面”、“确信”、“笑话”、“指望”等。名—动—形跨类词也有类似情况,如“热闹”、“稀罕(希罕)”等的名词用法有“儿”。当然,也有名词、动词或形容词都儿化的,如“拔尖儿(动—形)”、“配角儿(名—动)”等,或者,动词或形容词儿化,名词反而不儿化的,如“贴边”等。
无论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跨类,还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与其他词类的跨类,尽管数量不多,但它们打破了汉语词类之间的严格界限,成为现代汉语众多词语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阵⑦。通常认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出现跨类现象,与语义、句法这两方面有关。
2.1 语义方面
《现代汉语词典》的1861个跨类词中,名—动跨类词有997个,名—形跨类词有291个,动—形跨类词有315个,名—动—形跨类词有26个。一个词之所以能够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词类,首先是由其语义所决定的,语义是基础。
一个事物的名称,可以陈述这个事物的动作,或者,一个表示动作、行为的词,也可以指称这个动作的名称,从而形成名一动跨类词。如:
简称:1.<名>较复杂的名称的简化形式。如中专(中等专业学校)、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会)。2.<动>简单地称呼:化学肥料简称化肥。
教授:1.<动>对学生讲解说明教材的内容:教授数学/教授有方。2.<名>高等学校中职别最高的教师。
一个事物的名称,可以陈述这个事物的性质、状态,或者,一个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可以指称这个事物的名称,从而形成名—形跨类词。如:
民主:1.<名>指人民有参加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2.<形>合于民主原则:作风民主/民主办厂。
平常:1.<形>普通;不特别:话虽平常,意义却很深刻。2.<名>平时:他虽然身体不好,但平常很少请假。
一个表示动作、行为的词,也可以转指这个动作的性质、状态,或者,一个表示事物性质、状态的词,可以转指动作、行为,从而形成动—形跨类词。如:
保守:1.<动>保持使不失去:保守秘密。2.<形>维持原状,不求改进;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都指思想):思想保守/计划定得有些保守,要重新制定。
感动:1.<形>思想情感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倾慕:看到战士舍身救人的英勇行为,群众深受感动。2.<动>使感动:他的话感动了在座的人。
当然,一个事物的名(称)、动(作)、(状)态之间也可以共用同一个词,形成名—动—形跨类词。如:
累赘:1.<形>(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这段话显得有些累赘。2.<动>使人感到多余或麻烦:我不想再累赘你们了,明天就回乡下去。3.<名>使人感到多余、麻烦的事物:行李带多了,是个累赘。
从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跨类词中,可以看到,汉语表示事物名称、性质/状态、动作/行为的语义没有决然的分别,都可以在一个词中体现出来——一个词,既可以表示一个事物静态的一面,也可以表示它动态的一面,至于哪一个方面是出发点,倒不显得那么重要了,因为每一个点都有可能成为出发点:
这种跨类现象,也在专业术语中体现出来了。例如:
蜡染:1.<动>一种染花布的工艺,用熔化的黄蜡在白布上绘制图案,染色后煮去蜡质,现出白色图案。
2.<名>指蜡染制品。
《现代汉语词典》的约65000个词条中,跨类词只有1861个,绝大多数词的词类还是单一的,为什么会有一小部分的词会形成跨类,与构词方式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吗?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名—动、名—形、动—形跨类词,还是名—动—形跨类词,双音节词的内部结构一般都有主谓、动宾、述宾、联合、偏正等形式,一个词是否跨类、跨什么类,似乎与一个词的构词方式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过去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都注意到,词语的跨类现象是由于词义的多样性与不同的句法位置的结合而引起的功能上的变化,有其内在的动因和外在的表现。通过对名—动、名—形、动—形、名—动—形跨类词的1631个双音节词构词语素的仔细观察,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带有共性的特点——这些双音节词,绝大多数至少都有1个语素(多则2个)是动词性的或形容词性的。这个语素的位置不固定,有前有后。具体地说:
名—动跨类词:至少有1个语素是动词性的。
名—形跨类词:至少有1个语素是动词性的或形容词性的。
动—形跨类词:至少有1个语素是动词性的或形容词性的。
名—动—形跨类词:至少有1个语素是动词性的或形容词性的。
通过对1631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跨类词的考察,除了少数几个词⑧以外,基本上都包含有动词性或形容词性语素。跨类词的动词性特征、形容词性特征,就是通过这些动词性的或形容词性的语素体现出来了,一般人都可以直接观察到。
仔细分析还发现,动词性语素和形容词性语素的功能可能还是有所不同。先看看动词性语素:不论是名—动跨类词、动—形跨类词,还是名—动—形跨类词,其中的动词性语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
存款:1.<动>把钱存在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里:存款手续简便/到银行去存一笔款。2.<名>存在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里的钱:一笔存款/到银行去取存款。
自述:1.<动>自己述说自己的事情:序言里作者自述了写书的经过。2.<名>关于自己情况的叙述:他写了一篇自述。
“存款”、“自述”都属于名—动跨类词,因为有动词性语素,位置有前有后,它们都可以由表示动作行为本身,进而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指称动作的结果。
铺排:1.<动>布置、安排:大小事都铺排得停停当当。2.<形>铺张:铺排太过。
“铺排”属于动—形跨类词,有两个动词性语素,它既可以表示动作行为本身,又可以表示这种动作行为所产生的一种状态。
管事:1.<动>负责管理事务。2.(~儿)<形>管用:这个药很管事儿,保你吃了见好。3.<名>旧时称在企业单位或有钱人家里管总务的人。
“管事”属于名—动—形跨类词,可以陈述一种动作行为,也可以陈述一种动作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性质/状态),还可以指称承担这种动作行为的人。
鉴于形容词本身既可以指性质又可以指状态,跨类词中的形容词性语素同样也具备了与静态的名词、动态的动词之间相通的语义条件。例如:
美貌:1.<名>美丽的容貌:天生美貌。2.<形>容貌美丽:她长得十分美貌/美貌的年轻女子。
凉快:1.<形>清凉爽快:下了一阵雨,天气凉快多了。2.<动>使身体清凉爽快:坐下凉快凉快再接着干/到树荫下凉快一下。
2.2 句法方面
虽然汉语的词类同句子成分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也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名词经常做主语、宾语和定语,动词做谓语,形容词做谓语和定语。通常情况下,判断一个词的词性及词类,主要还是看这个词的句法位置。对跨类词而言,也是如此。一个跨类词在一个句子里的具体位置,直接决定着它的词类归属,而且,这时的词类归属也是单一的了。《现代汉语词典》在给词语标注词类的同时,也经常会提供相应的例句,显得比较直观。
如果说语义是一个词是否能够跨类的内因,那么,句法位置则是判断一个词能否最终成为跨哪些类的跨类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外因。也就是说,一个词能否成为跨类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一个是语义,一个是句法,语义是基础,句法是表现。
如果说,英语里词根相同、词缀不同的一组词,可以形成意义上相关但又是不同词类的一组词,那么,对汉语这种缺乏形式标记的词语来说,词类则是隐性的,只能通过句法位置得以显现。
尽管眼下名—动—形跨类词并不多,只有26个,但是,它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三者之间的界限是开放的、互通的,只要语义、句法条件具备了,跨类现象只会越来越多,而不是相反。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看,有些词语,尽管《现代汉语词典》还没有把它们看作是跨类词,但是,我们认为,它们其实已经是跨类词了。比如:“出版”一词,词典上的解释是“<动>把书刊、图画、音像制品等编印或制出来,向公众发行”。按照我们判断跨类词的标准,“出版”作为一个动宾结构的双音节词,有一个动词性语素,它既可以表示一种动作行为,也有能力表示这种动作行为的名称,而且,在实际运用中,人们也的确把它当作名词在用,比如“这本书的出版”中的“出版”,为什么就不能看作是名词?此“出版”应该是不同于“这本书的不出版”中的“出版”的,后者应该看作是动词。理由在于,同样都是名词性的“的”字结构,但两个“出版”所处的句法位置还是有所不同的,“这本书的出版”中的“出版”是名词短语的中心语,而“这本书的不出版”中的中心语不是“出版”而是“不出版”,“不出版”中的“出版”受否定副词“不”修饰,体现出的是“出版”动词性的一面。“出版”与《现代汉语词典》中被标注为名—动跨类的词,如“出产”、“出品”、“出身”、“出手”、“出账”等,应该属于同一种类型,都是名—动跨类词,“出版”既是名词也是动词。
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跨类词,就可以在句子成分和词类之间建立一种全面的对应关系:一个句子成分由特定的一种或几种词类充当,一种词类可以充当几个特定的句子成分。例如:主语由名词充当,主语位置上的词都可以看作是名词(或名词性的),而名词主要做主语、宾语、定语等几个句子成分——建立这种全面的对应关系,一则能够尽量客观地反映汉语的实际情况,二则也可以照顾到与印欧系等形态发达的语言之间的比较。
如果换一个角度考虑,我们也应该能够回答下面这些问题:为什么汉语不是所有的词或大部分词都跨类而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词跨类呢?哪些词还有可能跨类?哪些词不太可能跨类?
我们认为,汉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各司其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跨类可以从语义、句法两个方面找原因,同样,制约一个词跨类的因素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找。比方说,没有动词性、形容词性语素的双音节名词,如:“桌子”、“窗户”、“水塘”等就很难跨类,一则缺乏语义基础,二则缺乏句法上的表现。语义、句法两方面都具备了,跨类才有可能出现。这样,“很西藏”中的“西藏”、“比还”中的“”,充其量只是临时用法,“西藏”、“雷锋”并没有变成形容词。“典型名词进入‘很+X’结构槽,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属于‘词性活用’现象”,“为‘很+X’一类结构槽所接纳的名词是受到特定语义条件的限制的,这就是该名词能够从气质、作风、样式、气味、势态等方面反映出说话人的某种特异感受”。(邢福义1997)我们认为,名词如果缺乏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的构词语素,就比较难于变成动词或形容词,因为有无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的构词语素,体现的是这个词的语义内涵,是决定一个词是否能转换为动词、形容词或其他词类的语义基础,缺乏这个基础,即使有相应的句法表现,也只是一种临时的活用。
相对于词类单一、没有动词性、形容词性语素的双音节名词来说,目前还是词类单一的双音节动词、形容词,因为至少有1个动词性或形容词性语素,则更容易跨类变成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其他词类。这是非常有趣的现象。即使一个词现在还不是跨类词,以后也还有可能发展成为跨类词。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从全部词语的词类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现代汉语是“词无定类”、“类有定词”——每一种词类,都有相对稳定的语法功能和句法位置,并有相对稳定的词汇数量。通常情况下,一个词只有在具体的句法环境中才能明确它的词类归属。存在跨类词,一个词能否跨类,是以语义为基础、以句法为表现,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同一个词具备几种词性就跨几个词类。在特定的句法环境中,跨类词的词类也是单一的。判断一个双音节的词是否具有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三者之间跨类的可能性,只要看看它是否具有动词性或形容词性语素,有则可能,无则难。
随着现代大众语言生活的日益丰富,词语的创造性使用也会越来越多,从临时跨类到相对稳定的跨类,自然也就越来越多,对汉语词语跨类的研究,也将会不断深入下去。
本文在2010年8月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的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上宣读过,发表时稍有改动。写作过程中还得到尹世超、黄国营、吴长安等诸位先生的帮助,谨致谢忱。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
③虽然《现代汉语词典》中一些词语的词类归属还有待商榷,但这里在统计时,还是忠实于词典所注。
④也同时属于上一种类型。
⑤包括《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两个读音相同的词条。下同。
⑥汉语的名词一般指具体事物的名称(含专有名词)、抽象事物的名称(即抽象名词)、方位(方位词)、时间(时间词)等。
⑦跨类现象,古已有之,本文只涉及现代汉语部分。
⑧包括“千古”、“职业”等还值得商榷的名—动、名—形跨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