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杰[1]2013年在《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促进资源型地区技术进步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国以来,为推动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一大批资源地区伴随着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而相继兴起,这些资源型地区的资源开发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随着资源型地区自然资源的枯竭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逐渐每况愈下,这极大的拖累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使资源型地区摆脱资源约束,实现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需要指出的是,现有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研究文献以及国内外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成功实例都已经明确表明技术进步是实现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如何推动资源型地区技术进步,相关研究却还处于初级阶段。现有文献多是注重R&D与人力资本的投入,却忽略了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技术进步的推动机理。本文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我国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分析为理论基础,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地探讨了资源型地区通过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推动本地区技术进步,实现经济最优增长的机理,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我国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切实可靠的理论与政策依据。本文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对技术溢出的概念进行了理论界定,对国际贸易技术溢出的前提条件和传导方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且在新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研究框架下探究技术溢出的过程机理,通过上述理论分析构建本文国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整体理论框架,为本文后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进一步明确本文关于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主题,本文还将资源变量引入生产函数,建立了国际贸易、资源约束与技术溢出效应的数理模型,以此来为进一步说明国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推动资源型地区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同时也从整体上建立本文的数学模型和理论研究框架。在建立国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推动资源型地区技术进步理论研究框架之后,本文开始对国际贸易技术溢出不同的传导方式对资源型地区技术进步的推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本文首先从技术溢出传导方式中的技术模仿入手,对技术模仿进行了概念界定,探讨了技术模仿与技术溢出的之间的理论关系,同时详细分析了资源型地区通过技术模仿实现技术进步的机理。其次在本文国际贸易、资源约束与技术溢出的均衡分析框架下,通过将知识产权引入到研发部门,构建了资源约束、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模仿与技术进步的数理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市场均衡分析,给出了资源约束、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模仿与技术进步的均衡增长路径。最后利用在不同参数条件下的数值模拟分析,探讨了经济参数变化对均衡增长路径的影响机理,并给出了经济学的解释。国际贸易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促进作用也是实现技术溢出重要的传导方式。本文首先从理论方面详细论述了人力资本对技术溢出的制约作用,并且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论探究了国际贸易推动资源型地区人力资本积累的机理。其次,在理论分析基础之上,本文分别建立国际贸易促进教育和培训的代际模型和国际贸易推动人力资本积累的动态模型,进一步佐证本文的理论研究;最后,本文建立叁部门的均衡分析模型,阐述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国际贸易、人力资本、技术溢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逻辑机理。在国际贸易扩大竞争效应实现技术溢出方面,本文首先在分析竞争效应的概念和转化条件基础之上,梳理了国际贸易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其次,本文从内源驱动力、外源驱动力、创新的微观激励、打破能源产业垄断、竞争情报五个方面阐述了国际贸易通过扩大资源型地区的竞争程度实现技术溢出的作用机理。最后,本文构建了一个四部门的内生模型,通过对市场竞争状态下的均衡路径比较静态分析与数值模拟分析,阐述了通过国际贸易扩大资源型地区的竞争程度提高资源型地区技术溢出的作用机理。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以我国资源型地区的省域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本文所涉及的理论命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首先本文以CH计量模型为实证的基础模型对资源型地区贸易开放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贸易开放的技术溢出效应对资源型地区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并不大。其次,本文应用面板门槛模型对资源型地区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资源型地区贸易的技术溢出在资源、人力资本、技术差距、贸易开放度方面分别存在溢出门槛。最后,本文对技术溢出的传导方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分别考察了技术模仿、竞争对资源型地区技术进步动态变化的传导机制,以及贸易对资源型地区人力资本积累的推动作用。
彭皓玥[2]2008年在《自然资源约束下的我国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及资源短缺状况进一步加剧,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不但是其自身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所在,其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及理论意义明显。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复杂系统理论、经济预警理论和界面管理理论,从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律和特征入手,结合BP神经网络及遗传算法构建相关模型,揭示了自然资源约束下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复杂性机理。研究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借鉴系统理论,从当代哲学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探明可持续发展是科学技术上、经济价值上、伦理道德上“规范”的发展。并在资源型区域相关理论基础上,从整体视角,对自然资源约束下的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全文研究的理论框架体系。第二,基于经济预警理论,分析了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预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在深入剖析各种预警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选择经遗传算法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作为资源型区域自然资源约束下可持续发展预警的有效科学方法。并将该算法对自然资源约束下可持续发展预警的实现过程,抽象为在输入模块、计算模块、输出模块之间进行的,从接收任务、确定目标到通过预警信号识别系统进行预警的流程。第叁,研究了自然资源约束下的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界面。借助系统动力学分析工具,对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矛盾的集中点进行了剖析,研究了导致界面问题发生的、存在于各个子系统界面上的障碍,并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角度找到了界面障碍跨越的思路。第四,选择资源型区域的典型代表——山西省做实证分析,验证并完善了各种理论研究成果。在山西省经济资源现状的深入分析基础上,应用GA-BP预警模型,对其自然资源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现实判断。并应用界面分析的相关成果,提出合理化建议,以缓解山西未来生态承载的超负荷运转。
杨璟[3]2012年在《资源约束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国际资源价格持续上涨,国内资源自给能力下降,资源约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显现,主要表现在国内资源供需矛盾尖锐,而资源无效率利用又导致资源浪费巨大,并且持续增长的资源需求与未来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将进一步使得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资源潜在约束。随着资源供给形式变得越来越严峻,中国经济要维持当下经济高速度增长的成本也越来越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越来越迫切。本文在分析资源约束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系统分析了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对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重要作用,并论证了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完成经济发展过程中由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的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此理论框架下,分析指出中国资源约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过去政府掌握资源配置权力,赶超式的发展战略使得经济发展一直沿着粗放型增长的方式发展,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和资源价格扭曲严重,使得经济增长必须要大量资源投入作为支撑,同时企业利用资源效率低,高耗能产业发展迅速,导致资源被过度消耗,资源供给形势严峻,中国未来面临资源供给不足的潜在威胁,实现资源高效率利用,使经济发展方式由从粗放型增长转变到集约型增长是缓解资源约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但是中国资源约束程度不断加深又造成中国经济进一步失衡,强化了粗放型增长的发展方式,增加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度。面对这样复杂的现实状况,本文提出要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放缓经济增长速度,将经济发展的重心转变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技术进步和效率的提升上,其次是要清晰界定政府职能范围,建立有效政府,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转变,使市场在资源市场上发挥基础性作用,同时完备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技术体系,大力发展新能源,实现能源的多元化利用。
董林[4]2006年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约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城市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加速推进城市化是我国实现第叁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战略措施。水资源问题是当前普遍制约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已十分突出,并由此产生许多新的问题。为了保证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行水资源约束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水资源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关系角度出发,在经济——资源大系统下深入阐述自然资源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在自然资源约束条件下的经济增长路线和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问题,接下来提出城市化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了城市水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特性、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宏观经济影响作用以及在开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之上,从城市功能、生态、经济、制度等方面深入分析水资源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约束作用。以西北干旱区城市为例,采用阈值模型进行分析计算了在水资源约束下城市的经济发展总量及其对应的城市化阈值。最后以加强城市水资源综合管理为突破口,提出建设节水型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建议。认为要确保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必须把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作为基础,把建设节水型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推动城市水资源节约工作的深人开展,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效益城市的基本要求。
陆莉莉[5]2014年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资源约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叁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成效卓着,以不变价格计算,1978年到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了近24倍,2013年达568845亿元,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建设成果丰硕,人民生活同益富裕。然而如此高速的增长却是以资源巨大消耗和环境严重污染为代价,“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仍普遍存在于众多行业和生产环节,导致了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问题。这不仅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成为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桎梏。因此,缓解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资源环境矛盾,加快转变现行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安全、稳健、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是我国前进道路上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并将其加入“四位一体”建设中,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叁中全会在规划我国的改革蓝图中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改革并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体制,“健全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选择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资源约束问题进行探讨,运用规范分析、统计分析、理论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经济发展理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微观经济学理论、产权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我国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遭遇的资源约束问题及其破解途径。本文对资源约束问题的研究从叁个方面展开。一是现状分析,我国面临的资源约束问题主要表现为国内主导资源短缺、资源利用方式粗放、资源需求居高不下、供需严重失衡。二是成因分析,本文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约束的形成原因在于资源产权制度不完善、产业结构失衡、政府管理和企业责任感缺失。叁是影响分析,资源约束威胁着我国经济安全,加剧了经济失衡。此后以索洛模型为基础,将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纳入模型中,构建资源约束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得出模型结论:技术进步和可再生资源的再生有助于缓解资源约束;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人口增长会加剧资源约束;产业结构是影响资源约束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本文提出破解资源约束的途径,分别为明晰资源产权制度、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规范政府和企业行为。
岳利萍[6]2007年在《自然资源约束程度与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基于以下四个背景:一是国际大环境中,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经济体显示出了不同的约束,既存在自然资源短缺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又存在自然资源丰裕对经济增长的“诅咒”;二是判断我国不同尺度自然资源约束经济增长的类型,对于找到摆脱自然资源约束的有效途径,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叁是从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事实看,我国不同尺度下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约束表现方式各异;四是现有的经济增长理论对自然资源重视和分析不够深入。因此,本研究不仅具有发展经济增长理论、丰富区域经济学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等理论意义外,同时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包括了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二是自然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路径;叁是我国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国际经验借鉴;四是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约束程度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五是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约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分析;六是弱化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约束经济增长的对策。通过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其中包含着笔者的创新之处:(1)本文以约束理论为基础,从约束的视角,明确了自然资源约束的含义。自然资源约束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资源供给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开发利用难度提高以及资源禀赋优越所引起的自然资源供不应求和供给过剩对经济增长的约束。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自然资源短缺,即“供不应求”引起的对经济增长的约束,这种约束属于自然资源的数量控制型约束;另一方面是由于自然资源禀赋优越,即“资源过剩”引起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这种约束属于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质量控制型约束。(2)本文认为虽然两种自然资源约束导致的结果均是阻碍地区经济增长,但在实质、产生的原因以及表现方式上却存在显着的差异。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数量控制型约束主要表现为:一是短期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资源供应紧缺;二是国内外资源供给对长远发展所形成的潜在约束。而自然资源禀赋优越引发的质量控制型约束则表现为:一是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二是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叁是产业结构畸形。自然资源短缺引发的数量控制型约束可以通过增加资源供给数量达到缓解资源对经济增长束缚的目的;而自然资源过剩引发的质量控制型约束主要表现为短期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长期增长将可能停滞或后退,其引发的原因较为复杂,所以,破解这种约束的方式和方法也相应较为复杂。(3)本文认为尽管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但是我国不同层面正面临着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多角度约束。我国在宏观层面——国家整体,受到了资源供给不足给经济增长带来的数量控制型约束;在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东、中、西部地区和省际地区,受到了个别资源供给过剩给经济增长带来的质量控制型约束,但由于误差修正系数的不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也不尽相同,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束缚力也有所差异。总体而言,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禀赋对省际层面经济增长的约束力和作用力更大。(4)本文认为市场经济绩效差异、区位条件差异以及社会基础差异是造成我国资源禀赋优越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诅咒”主要是通过内生的要素流动和外生的制度安排以及由于科技能力下降产生的空洞效应等叁种渠道制约了区域经济增长,丰裕的自然资源所导致的制造业衰退和不合理或缺乏监督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是其中的关键。(5)通过不同尺度下我国不可再生资源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要破解自然资源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数量控制型约束和质量控制型约束,必须从制度安排、经济转型、技术创新和利益分配入手。通过建立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公共产权规制模式、实现自然资源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市场化和建立公私产权对接的自然资源产权混和市场,可以弥补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缺陷;通过产业序动升级模式和多元迭合发展模式,重构资源禀赋优越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在区域竞争优势的生成模式、产业结构代谢机制和企业转型蜕变模式的带动下,有利于实现资源型经济的转型,促使资源依赖地区改变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增强区域的经济竞争力;通过充分利用区域内部控制资源和外部控制资源可以提高资源型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减轻创新能力对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的束缚;通过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可以均衡资源开发、生产以及消费过程中的利益鸿沟,有效减少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利益外流,为缩小不同自然资源禀赋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找到了新的切入点。
姜丹[7]2004年在《自然资源约束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的发展需要以自然资源的供给为支撑,无论是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还是知识经济时代,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始终不会改变。从经济角度而言,资源永远是稀缺的、有价的,它是生产函数的基本变量,自然资源的禀赋及供给情况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路径。将经济系统和环境资源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就要求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本国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引发了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资源提供了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天然地确定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边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资源的供给情况,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就必需寻求合理的经济发展速度,使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当今世界面临资源短缺的威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也日趋明显。不同的国家根据各自的国情制定了相异的资源战略,以谋求自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经济快速发展,又面临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资源约束对经济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我国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合理使用资源,同时还要积极利用国外资源,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
宋耀辉[8]2014年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塔吉克斯坦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也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造成危害的发展,是建立在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性基础上的经济、社会、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而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经济发展不能超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是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自然资源约束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资源供给数量的减少、质量下降、开发利用难度变大和资源禀赋优越所引起的自然资源供给短缺或过剩,对经济增长形成制约的现象。而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重要基石。塔吉克斯坦是位于中亚东南部的内陆国家,境内多高山,约占国土面积的93%;水利资源丰富,位列世界第八位,其储藏量占中亚一半左右;矿产资源种类丰富,部分矿产资源储量大,已发现400多个矿带,探明有铅锌、金、钨、锑、银及锡等贵金属,以及油气及石盐等50多种矿物质,其中银、铅锌、锑及石盐等资源储量居世界或亚洲前列。近些年,塔吉克斯坦经济增长率保持在7%以上,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5亿美元,一、二、叁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1%、23.2%及55.7%。第叁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大,而国内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4%。本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自然资源约束理论为基础,分析自然资源约束下塔吉克斯坦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寻影响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以期找到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分析;(2)分别从塔吉克斯坦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等方面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进行分析,并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资源环境的综合支撑能力进行测算和分析;(3)在分析塔吉克斯坦经济增长特征的基础上,对其经济增长的动力和质量进行定量分析;(4)构建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协调度模型,评价和分析塔吉克斯坦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平;(5)分析塔吉克斯坦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及其主要问题;(6)借鉴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经验,探讨塔吉克斯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阶段特征,给出促进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塔吉克斯坦自然资源中石油及天然气资源、土地资源等十分短缺,对经济发展形成硬约束,而矿产资源多处于勘探开发阶段,目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较低。二是塔吉克斯坦经济发展水平低,对外依存度高,劳务经济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2012年劳务汇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同时,工业发展滞后,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低,占GDP的14.4%;城市化水平低,农业就业人口比重高。与国际比较,塔吉克斯坦尚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叁是塔吉克斯坦自然资源及环境的支撑能力体现在:①石油及天然气资源、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弱,而水资源、环境状况、矿产物质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相对较强。②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综合支撑能力较强,反映出塔吉克斯坦资源环境支撑经济增长的负荷低。四是目前塔吉克斯坦经济发展处于弱可持续性状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度测算结果显示:塔吉克斯坦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度较高,但协调发展度较低,表明目前其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损耗程度还较低,处于经济与资源环境低水平协调发展的状态,对资源环境的利用效率也低。鉴于以上分析,结合塔吉克斯坦资源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能力,本文从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与服务业、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发展边境走廊、加快人力资本积累、积极参加“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方面,给出塔吉克斯坦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同时,为了摆脱或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塔吉克斯坦应注重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保障可持续发展对策的实施,还可以提高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
童霞[9]2008年在《基于资源约束的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3亿美元,已连续六年稳居第叁位,成为世界瞩目的贸易大国。然而,中国人均外贸额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增长方式粗放,并不是贸易强国。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商品在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调整的同时,出口结构总体层次仍然偏低的格局,出口贸易量虽然可以与发达国家相比,但出口商品结构却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似,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在出口份额中所占比例大,诱发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遭遇门类众多的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巨大的贸易损失,而且恶化了贸易条件,以消耗自然资源,牺牲国内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的出口贸易发展模式必须调整。基于中国资源和环境约束的现状,如何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寻找应对措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研究课题。本文着重以资源约束和出口贸易结构转型为视角,从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贸易出口与经济增长、出口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综述;以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及建立在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产业结构升级、国际市场份额基础上的出口商品结构理论为理论基础,为研究基于资源约束的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通过对中国资源约束及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分析,得出中国出口商品尽管有所改善,存在的问题及诱发的后果仍然十分严重,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约束的进一步加强,基于资源约束的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已势在必行;并以中国水产品出口结构的实例分析,说明了中国水产品面临的资源约束及出口结构问题,得出水产品出口商品结构转型已迫在眉睫;在借鉴日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注重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重塑制度框架叁方面提出了优化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对策框架。本文的主要创新就在于,基于资源约束的出口商品结构的经济学分析,建立了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出口商品结构转型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基于资源约束的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数学模型分析,验证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制度安排等与资源约束、出口商品结构的内在关系,验证了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对单位GDP资源的消耗的降低的效应,以及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制度创新是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主要路径。
刘春艳[10]2010年在《基于自然资源约束的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下,自然资源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因此,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约束问题不可避免。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众多,分析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东北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自然资源约束理论为基础,从自然资源约束视角探讨了东北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关系,结果表明,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呈负相关关系,即东北地区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资源诅咒”。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地区自然资源约束经济发展的机制,从产业、空间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缓解自然资源约束发展经济的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促进资源型地区技术进步的机理研究[D]. 郑永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2]. 自然资源约束下的我国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 彭皓玥. 天津大学. 2008
[3]. 资源约束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杨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4].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约束研究[D]. 董林. 河海大学. 2006
[5].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资源约束研究[D]. 陆莉莉. 福州大学. 2014
[6]. 自然资源约束程度与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D]. 岳利萍. 西北大学. 2007
[7]. 自然资源约束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姜丹. 河北大学. 2004
[8].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塔吉克斯坦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宋耀辉. 新疆农业大学. 2014
[9]. 基于资源约束的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转型研究[D]. 童霞. 江南大学. 2008
[10]. 基于自然资源约束的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研究[D]. 刘春艳. 吉林大学. 2010
标签: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中国水资源论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机理分析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