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跨界的价值——2010“书非书”展览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书法艺术论文,价值论文,书非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书法研究中心基于一贯的理路,于2010年再次推出展览“书非书”。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的学术指向是现代的、创新的、当下的、前卫的,体现出中国书法学科学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书法纳入现代体制的高校教育后,实际上需要一个实验、磨合的过程,找出书法的教育理路。但是,在今天的一些高校,书法教育仍然是模糊的,借用传统的,和社会上培养书法人才的教育方式没有太大区别。因此,现代书法研究中心试图把书法高等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境界,真正开创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艺术教育。也就是说,现代书法研究中心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书法必须是艺术,培养的学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法家,而是艺术家。这是艺术发展的必然,因为传统的书法是讲究临摹,重视国学与书法修养,而现代书法旨在培养新型的艺术人才。今天势在必行的是书法高等教育必须切入现代书法的理念。
为此,现代书法研究中心除了理论、创作和教学的实验外,还打造了两个学术平台,一是“平安夜”书法现场;二是“书非书”展览。“平安夜”书法现场使书法和大众媒体、当代生活联系得紧密一些,而“书非书”展览,体现在和其他艺术门类的跨界,推动书法艺术充分吸收其它艺术的营养观念,同时使书法对其他艺术门类产生影响。
在当代中国所有文艺门类中,书法是最具有中国独特文化特点的艺术门类。用毛笔书写汉字,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因此,其他艺术门类都有中西方的参照、碰撞、融合的情况,唯独书法基本上在自足中发展。自觉地把书法和西方文化进行对照,也是近三十年的事情,通过“艺术”这个观念途径,才和西方文化艺术形成碰撞。因为,单单论写字,西方的字母书写,远远没有毛笔的汉字书写来得复杂和高深。早在清末民初的康梁时代,已经论及这一点。不过,若论艺术,西方有其悠久的传统和灿烂的成就,值得我们借鉴、交流与吸收。
书法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我们今天说的“艺术”本身即西方概念)是逐步清晰明确起来的。从引进艺术(美术)观念,到艺术(美术)院校接纳书法课程,以及设立书法专业,一步步明确地把书法作为艺术的门类,进行学科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现代书法的产生和兴起,与书法的艺术观或美术观具有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从观念层面观察,西方传入中国的艺术(美术)观念,是推动中国现代书法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国际上大小不一的事件观察,一是西方现代抽象表现主义受东方书法的影响,反过来启迪了书法的现代表现。二是二战后日本出现前卫书法,并在国际美术舞台上具有一定影响。以中国国内情况观察,以画家为主发动的中国现代书法首展,受到“八五”美术新潮的直接影响。实际上,近三十年来,书法界内有广阔艺术视野的书法艺术家认为,书法应该要发展创新,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这是推进21世纪最初十年现代书法发展的主流力量和内在因素。相隔五年的第二届“书非书”现代书法展览,秉承推进、拓展中国书法艺术的宗旨,与当代的文艺思潮以及创新理念,不谋而合,具有默契。
今天,一部分人从事书法工作,得到文联、高校、专业媒体、机构等种种职业的好处,在社会上享有书法家的桂冠,得到尊重。但是,他们因袭古人的观念,照古人的书法观念衡量自己,实际上,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专业书法家,书法家在整个文化门类中地位是很低的。因此,古人的书法观念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代的职业要求了。当然,书法仅仅作为个人文化修养的一种表现,或者是当作传统文化的代表,以及一部分书者继承无意于佳乃佳的书写方式,这些现象在中国长期存在,但是必须是大政治家、大学者、著名人物等跨界进入书法,心手相应,有一定功夫,然后方能书以人传。
而现代书法,在艺术门类内,相当于现代舞蹈、现代建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际上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书法需不需要创新?需不需要与其他艺术门类联系,并相互影响?要不要与当代艺术对话?要不要走向世界,在世界艺苑中独树一帜?如果还是强调中国书法的特殊民族地域身份,以及唯传统技法论,那么,肯定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现代书法和传统书法,在观念上最大的不同在于,现代书法工作者以书法家自居,引以为荣。21世纪,书法家必须是真正的艺术家。道理在什么地方?第一点,传统观念里有一种看法,认为,文章多高,书法就多高,把书法作为业余的观点来看。现代书法的观念是把书法作为专业来看待。而当代的传统类型的一部分书家精通了一种书体,具有一定成就,吃吃老本,不太和当代日新月异的当代艺术打交道。第二点,在书法上要有一点突破、创新确实很难,应该大力提倡鼓励,而一部分人依靠这么好的传统背景,有这么好的平坦的路,还可以登在古人的肩膀上,达到一定的高度,冠冕堂皇地讲:“我是正宗”。而从事现代书法的艺术家,要去创新,必须披荆斩棘,另辟蹊径,甚至难免有弯路,但是这样的开拓是有价值的。第三点,从书法的历史发展来看,有两个大的变化的标志。一个是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从夏商周一直到晋人书法,完成了传统的书体,之后一直没有新的书体。另一个是20世纪末,以林散之、沙孟海、陆维钊、沈尹默、于右任为代表,这段历史时期的风格流派不同,但传承是主要的,而且他们的知识结构(这一点很重要)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构筑的。而21世纪的书法家的知识结构不一样,艺术观念不一样,如果重复那一条路,有几点条件并不具备:第一,传统文化修养不可同日而语。第二,书法的功力从时间上无法相比,古人从小拿毛笔,日常书写,一直到老。第三,传统书法的文化生态环境已经不复存在。所以,书法在今天已经发展出两条支脉,一是传统的延续;一是新的发展,即是作为艺术创作的书法艺术。
实际上,中国书法一直处在发展的过程中。
明清时,有两个书法界的艺术现象,一是晚明的狂草;二是清代的碑学。连绵大草和清代碑学都体现了很强的创新精神,这对当下的书法发展有很好的启迪作用。清代书法,从官方书法史来讲,代表人物是乾隆四家:翁方纲、刘墉、王文治、梁同书。但实际上清代书法的历史性成就主要表现在碑学。而碑学代表人物实际上属于“草根”阶层,如金农、邓石如。邓石如是一个布衣,还不精通文字学,当时的钱坫还嘲笑过他。如果在清代书法家里就推举一个代表的话,我认为那就是邓石如。
有俗语形容中国的这个国情,如“出头橼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书法也一样,敢于出新是要有勇气的。好在今天对书法的价值认定,不会只有一个圈子。书坛是一个,画坛一个,大的艺术圈是一个,高等院校又是一个。实际上,书法家在书坛获得地位之后,需要在画坛、高校、甚至整个艺术界产生影响,增强书法的影响力,扩大书法的影响范围。我倒是对书法充满信心的,创新不是叛逆,而是对书法一往情深,为了中国书法在今天能够有更大的生存空间,更大的艺术价值,才进行推进、创新的。
凭着我的艺术直觉和个人见识来判断,中国书法碰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整个中国文化处于大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书法领域还是一个半封闭状态,好像未开垦的处女地。我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中,力求虚心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营养。同时带留学生,并在西方讲学,在西方文化艺术中耳濡目染,所以才有一些机会促动我在中西两个文化境域中进行中国书法的思考和创作,以及一系列的展览策划。
从历史发展眼光来看,所谓全球化、地球村,实际上是交通条件的快速变化,缩短了交通时间,特别是互联网,使全球文化的交流更加快捷方便。世界各国的民族的文化,不可能闭门造车了,必须放在世界的文化里边来展示。尽管世界上人种肤色不同,但是本质上都是人。同理,书法,无可置疑是一门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但是它还是艺术,一门逐步能够被全世界的人所欣赏的艺术。
21世纪,中国书法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艺术生态氛围、形势都已改变。中国书法从文人把玩进入现代展厅,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艺术门类之间的影响和借用,二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书法的闭关自守、孤芳自赏的状态已经被打破。如果把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技巧,当然可以不用走向世界,不用和艺术发生关系,这似乎是在强调中国书法的民族性。但是中国书法的神奇地方在于一生下来带有艺术的禀性,加上中国三千年的打磨,达到了一种艺术上的成熟。从而在和西方艺术的碰撞交流过程中,既能够保持自身的特点,又能够和西方艺术沟通。实际上,书法能够影响油画、雕塑、版画等来自西方的艺术门类,所以,雕塑、设计、建筑等专业都逐渐开始开设书法课。“书非书”展览,就充分说明了现代书法的跨越地域与艺术门类的特性。
在当代艺术的文化生态里,书法作品在大美术(艺术)的范围内可以成为艺术品。书法家可以以艺术家的标准衡量书法作品。这和中国古代的书法作品的标准有一点区别。
在中国古代,“苟非其人,其书不贵”,过分强调书法作品的作者身份与内涵,强调艺术与所谓传统的修养的关系。而在艺术院校,强调的标准是让书法成为艺术品,让书法家成为艺术家。同样的内容,只是强调的方向有所不同。传统的书法作为一种作者的文化修养,始终重视书写一个个汉字的精微感。而对于书法的艺术化来说,从深层次来讲,艺术品也反映作者的文化修养,只是更强调整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特别强调了章法的艺术效果。实际上这个区别在古代也有所表现。如一种是像解衣磅礴、庖丁解牛式的表现,例如张旭、怀素,“忽然狂叫三五声”,满壁飞舞,张扬了艺术性的表现,弱化了写字的特点。另一种是斯文的表现,例如文徵明的小楷、小行书,强调功力、修养和文人趣味。所谓强调传统,很多人认为的观点实际上是写字技巧加上人的修养、学养,技进乎道,走的是功夫加学养的路子。而我们强调书法的艺术品身份,实际上重视艺术的一面,淡化写字者身份的一面。这既要传统积累的毛笔的书写技巧,又要摆脱那种传统的一些约束。换个角度说,小品、扇面等在今天是普及层面,而书法的艺术性的探索属于前卫。从现代艺术来讲,“书非书”艺术展实际上在检验书法是否是艺术。其实,艺术性也好,抽象构成也好,观念也好,把书法的一些特点发挥到一个极致,把它强调一下,影响其它艺术,并和其他艺术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因此,“书非书”展览实际上在检验书法的艺术属性,以及书法在当今艺术中的价值和作用。
简要来说,传统书者从书法眼光看书法,其中以二王正脉的眼光为主。现代书法是从大美术来看待的,如日本全日美术展,书法是一个门类,而中国全国美展没有把书法放进去,这就限制了书法的发展。但依我看,今后的美展会接纳一部分书法。最有意思的是,沙孟海为什么要写一个“龙”字?两米见方,并写了一篇《耕字记》,沙老作为一个很传统书法家,最后写这个字,实际上强调书法的美术化与行为化。
现代书法的大美术化(艺术化)和《书谱》里批评的“巧涉丹青”的美术化的区别,在于现代书法从本质上的变革。“书非书”的大美术化,保持书法的固有艺术品质,然后加强美术、艺术的观念,充分发挥其艺术表现力,使书法在形式和精神上获得更大的张力;同时也让其他艺术门类的人吸收书法精神、理念,产生不同形式的作品,比如林怀民的“云门舞集”,名称为“行草”,他本人喜欢书法,用舞蹈呈现书法的书写性形态。再如吴冠中,吴在暮年,欣然创作了一些现代书法作品,但受到了一致的批评,因为他们都以古典书法作为标准参照来说事。在我看来,吴冠中暮年进行的书法创作,表明他是艺术家里面最有智慧与艺术观念的人,其意义在于他是吃透过西方的中国艺术家。对于中国艺术家而言,书法是巨大的艺术资源和独特形式,中国艺术家不在这方面探索一显身手,那是一种缺憾。所以,吴冠中的作品意义很大。另外,他曾与书法家接触,有感于目前中国书坛的暮气沉沉,所以老夫一试身手。
“书非书”两个展览的时间点,第一次在2005年,第二次在2010年。21世纪初叶的艺术史牵涉到书法是绕不过“书非书”展览的,如果东、西方学者研究21世纪初期中国艺术史,也一定会研究“书非书”展览。我想2010“书非书”艺术展虽然结束了,但她给人们有四点启示:其一、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影响和启迪,即不光书法系,版画、设计、建筑等也在教书法。其二、对中国艺术创作的碰撞、借鉴、交融有一定的意义。其三、把书法放在艺术的语境中进行展示。其四,为中国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自己的艺术表现个性,实际上这就是全球主义、民族主义和谐的表现。
实际上,“书非书”现代书法艺术展给固步于修习传统书法的人一种提示,书法界无需闭关自守,自娱自乐,从而显示出书法的当代精神价值。在当代艺术领域的中西方艺术家交流碰撞的时候,中国文化的内涵符号底蕴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中国书法在今天文化界的张力和艺术的魅力,越来越得到共识。而“书非书”展览,其奉行的理念、展示的规模、参与者的代表性及学院背景都是第一流的,可谓是当代艺术的现代性、创新精神的集中展现,也是最切近当下、最前卫的艺术体现,亦是中国书法学科学术最前沿的代表。
标签:艺术论文; 书法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艺术价值论文; 书法欣赏论文; 书法特色论文; 作品书法论文; 书法教学论文; 文化论文; 传统观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