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与河池地区生态恢复重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池论文,化与论文,生态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石漠化的概念
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喀斯特极端发育的自然背景下,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类似土壤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即出现所谓石质荒漠化现象。
2 河池地区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危害分析
2.1 河池地区石漠化的现状
河池地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地处东经106°34′~109°09′,北纬23°41′~25°37′,东西长228公里,南北宽260公里,总面积为3.35万平方公里,辖区内岩溶广布,石山面积占66%。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人为的干扰和影响,该地区石漠化问题十分严重,据有关报导,该地区石漠化面积高达46%以上,事实上,石漠化已成为制约河池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2.2 河池地区石漠化的成因分析
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之一,它的形成有复杂的原因,归结起来说,主要是由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超出环境承载力的人类活动引起的。在以上两个因素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是石漠化形成的最主要原因。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人类自身行为对环境的破坏性,没有充分认识和考虑环境本身的承载力,尤其是在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乡镇,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对环境资源的掠夺有时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由于人为的干扰和影响远大于环境本身的承受能力,从而导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森林资源急剧减少,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土壤退化,荒漠化和石漠化加剧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广西是我国西南部石漠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而河池地区又是广西石漠化面积最大和问题最严重的地区。因为石漠化,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因此给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根据笔者调查和有关专家分析,该地区石漠化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急剧膨胀的社会人口
据统计,河池地区现有人口380万,与1985年相比,整整增加了60万,这在石山面积占66%,缺水少土,土壤贫瘠,人均耕地不足9分的桂西北山区,由于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大,人均耕地逐年减少。其实,河池地区的土地相当部分为旱坡地、石砾地、石缝地和草帽大小的“鸡窝地”,稍平坦一点的田地很少,而且大部分缺水严重,不适宜耕种,一般只能种植一些玉米、甘蔗等旱地作物。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很低。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砍伐森林,开荒造地,结果是越垦越穷,越穷越垦,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不仅不能增产增收,摆脱贫困,反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由于山高坡陡,土层瘠薄,过度垦荒和放牧,砍伐森林,必然会导致植被破坏和石漠化。
2.2.2 低下的劳动人口素质,奇缺的人才资源
河池地区居住有壮、瑶、毛南、仫佬、苗、侗、水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4%,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00年底,河池地区人才队伍为81460人,每万人口中仅有人才220人,比全区的367人少147人,比全国的483人少263人,而且人才结构不合理,在人才总量中,大学本科学历的仅有5601人,占全地区人才资源的6.9%。在河池地区农村的劳动人口中,初中毕业以上的不到30%,因此,劳动者的素质十分低下。因为素质低,劳动技能差,缺乏必要的生态环保意识,所以,他们在生产劳动中,不可能对环境进行自觉和有效的保护。
2.2.3 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
河池是老少边山穷地区,过去由于整个地区交通闭塞,文化落后,与外界交流很少,所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比较落后,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经济是当地的主导产业,工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很低,工业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则主要依赖传统的手工耕作,农副产品收益少,第三产业极不发达,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由于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同胞有在山上居住及迁徙的习惯,他们靠山吃山,尤其是他们当中相当部分人至今还沿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不断的毁林开荒,因此,对森林资源和水土保持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河池这样的石灰岩喀斯特地区,恢复植被的难度很大,由于石灰岩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原生植被一旦受到严重的破坏,其极端的后果,必然会导致石漠化。
2.2.4 经济的贫困和匮乏的自然资源
据统计,河池地区农民年均纯收人不足1500元,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甚至比广西平均水平还少200元左右。由于经济贫困,当地群众只能靠山吃山,全然不考虑环境的承受力和恢复能力,因而加剧了环境的负担,造成环境的不断恶化。另外,由于资源有限,出于一种功利的目的,人们必然会掠夺式的开发自然资源。以森林和土地资源为例,为了解决生计问题,老百姓必然毁林开荒,砍伐树木,通过扩大耕种面积,以弥补由于人口不断增加而带来的口粮不足。
2.2.5 急功近利的经济行为和对资源的掠夺式开采
过去,河池地区曾拥有较丰富的森林资源,由于开发矿山,修筑铁路、公路以及其他经济开发等原因,原始森林几乎被砍伐殆尽。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一些不法之徒为了个人和局部的利益,大肆盗伐木材。一些不法商人,内外勾结,疯狂偷运木材,盗卖珍稀树种和古老树木。当地老百姓为了解决生活问题,也经常开山炸石,上山砍柴、烧炭、挖树桩等,以增加经济收入,这也是造成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因为河池地区拥有丰富的矿物资源,有色金属的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被喻为锡都和有色金属之乡。但是,由于经济贫困,技术落后和管理不善,许多人疯狂地盗抢国家的矿物资源,滥采滥挖现象十分普遍。在一些矿区,民营矿窿和冶炼厂比比皆是,由于大部分均为粗放经营,技术含量低,因此,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还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石漠化和环境污染。
2.2.6 宏观经济决策的失误
上世纪50年代末,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们出于一种政治的狂热,为了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纷纷上山砍伐树木烧炭,用小高炉土法大炼钢铁,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据了解,河池地区的森林在此期间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许多地方原本森林茂密,动物种类繁多,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结果,山被砍光,许多野兽也从此绝迹,其破坏程度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20世纪70年代,农民分得了自留地和自留山,由于担心政策变化,所以大量砍伐树木,有些地方甚至连小树苗也被砍光。由于大肆砍伐森林和树木,其严重的后果就是造成今天的生态环境恶化和石漠化。
宏观经济决策所造成的损失还远不止这些,因为糖业是河池地区的主导产业,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县市乡镇为了发动群众种植甘蔗,不惜代价毁林开荒,甚至采取极端的做法,强迫农民将已经种植的庄稼拔掉,重新种植甘蔗。因为田地少,很多地方只能在山坡上种蔗,虽说种植面积有了增加,但由于坡度过大,植被破坏,因而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石漠化的进程。
2.2.7 生产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后果
例如,在林业生产经营中,森林的砍伐速度远远超出了天然林的自然更新速度,而人们依然磨刀霍霍,剃头式的砍伐森林。又如,国家环保部门一再反复强调超过25°的坡地不宜耕种,应该退耕还林还草,但是人们依然我行我素。本地区的有色金属等资源储量虽然比较丰富,但是资源不可再生,其数量毕竟有限。如果资源的开发超出了环境的承载力,粗放经营,管理不善,不采取任何善后补救措施,必然会导致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恶化。
2.2.8 群众环保意识淡薄,职能部门监管不力,环境污染造成的恶果
河池地区大部分为石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工业生产的三废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例如,在—些矿区,冶炼厂废水流经之地,植物及鱼虾大量死亡,工厂废气飘及之处,许多地方寸草不长,树木大量死亡。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环境监督不力,所以,环境污染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2.3 石漠化对河池地区造成的危害
石漠化对当地经济及群众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些影响是长期和深远的,其危害性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植被破坏,物种减少,资源浪费,水土流失加剧;(2)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经济损失加重;(3)群众生活极度困难,贫困面加大;(4)生态环境破坏,经济可持续发展缺乏后劲;(5)经济发展滞后,与发达地区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民族矛盾加剧,社会问题增多。由此可见,石漠化问题切不可等闲视之。
3 河池地区生态恢复重建的目标、任务、对策和措施
3.1 河池地区生态恢复重建的目标和任务
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着重在生态自然恢复过程,后者则介入了人为的因素,而且重在人的参与。两者的联系主要是不管是生态的自然恢复还是人工恢复,都要求生态达到一种良好的状态,所以其目标是一致的。从河池地区的实际出发,其生态恢复重建的目标,就是争取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如5~10年)恢复植被,保护物种及珍稀动植物资源,使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减少水土流失,实行小流域治理,使石山变绿,河流变清,环境改善,生态平衡,灾害减少,山川秀美,经济可持续发展。另外,还须特别加强红水河流域植被的恢复和生态重建工作,治理水土流失。
3.2 河池地区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的对策和措施
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其根本目的都是发展经济,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和环境问题,所以,无论采取什么对策和措施,都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否则,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在石灰岩喀斯特地区进行生态恢复重建的研究资料不多,可供借鉴的经验也较少,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该课题在20世纪80年代才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另外,该课题的研究范围较宽,难度较大,需要多学科的参与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笔者认为,除政府高度重视,增加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重建的经费投入外,还可采取以下措施:
(1)封山育林。就是以封禁为手段,利用林木天然更新能力、植物群落自然演替规律,使疏林、灌木林、散生木林、荒山等林业用地自然成林。
(2)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保持水土,严禁在陡坡地耕种,严禁砍伐天然林,适度放牧,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如修筑田头水柜及护土护坡的堤坝等。
(3)推广农村节能技术及生态农业模式,大力推广沼气池,发展高效速生的薪炭林和经济林,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减少对天然林的砍伐。
(4)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及民族风情特色旅游,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经济,使当地群众通过旅游开发而得到实惠,从而自觉地保护资源和环境。
(5)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内引外联,多渠道引进资金,充分发挥群众和地方的积极性,实行优惠的投资政策,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治理石漠化,恢复生态。
(6)编写乡土教材,在基础教育中,加强科普宣传和生态环境教育工作,提高劳动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平时,可结合科技文化下乡,通过多种形式,尤其是注重利用影视和新闻媒体,在乡村经常开展生态警示教育,增强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使之自觉保护环境,减少石漠化的发生。
(7)加强石山地区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的科学研究工作,培育和筛选石山地区适生的优良品种,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避免一刀切和长官意志瞎指挥,认真吸取过去片面理解以粮为纲的经验教训。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指导,使石漠化治理能够遵循科学的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选育抗旱抗病高产的作物新品种,合理轮作和套种,提高单产,缓解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使农民逐步减少对土地的依附,保护有限的耕地和缓坡地,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植被,防止石漠化的进一步扩大。
(8)制定和完善地方环保法规,加强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砍伐森林,破坏环境者予以教育和必要的处罚,对性质严重者,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予以重罚。可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每砍一棵树,必须种活两棵树,否则要受到重罚!植树造林,要层层承包,责任落实到户,落实到人。通过层层抓落实,以及制定一些鼓励政策,奖励植树造林、荒山绿化及恢复生态和恢复植被有功之臣。实行乡村或个人承包责任制,谁种树(种草),谁受益。对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一定要进行生态核算,要将生态效益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对其在任期间的环境保护状况及生态效益进行科学的评估,以便确定其贡献及政绩的大小,并以此作为决定其去留(继续任用或升迁)的客观依据。对那些长期以来,污染严重的企业,一定要下决心对其进行关停并转或技术改造,对于那些待建或在建的项目,一定要严格审查把关,只有审核合格者才能重新上马和生产。
(9)实施开发式移民政策,石漠化治理、生态恢复重建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对于那些生存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要坚决实行开发性移民政策,避免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使土地得到休养生息,从而达到保护环境、恢复生态的目的。
结语:西部大开发使河池得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只有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人民群众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只有治理石漠化,才能使河池地区的生态得到恢复和重建,才能真正实现区党委提出的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战略目标,实现经济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