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2018年度邢台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结题报告,课题编号:XTSK107
摘要:传承优秀文化是提升民族自信心、弘扬核心价值观、涵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中职校园育人中,通过融合立德树人目标、创设校园育人环境、开展主题活动、进行课堂教学等形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德能双优的技能型人才非常有效,也是我们今后要不断加强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职校育人;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要求各职业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选修课覆盖面。在此背景下,结合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发展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现阶段职业学校的在校生基本上都是“00后”,具有新时代学生特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着重解决职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社会关切问题。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以生态文明观教育为重点,人与自身关系方面以励志教育、吃苦耐劳和抗挫折教育、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方面以“和”、“孝”文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义利观教育、集体观念教育和责任担当教育、法制教育为重点,人与国家关系方面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难点在于如何把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有效的、适合职业学校“00后”学生胃口的方式传递出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融入校园活动,让他们乐于接受,这也是很重要的、有待破解的难题。
本课题通过对以上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研究,力求为职业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明确的思路,找到培养的途径和办法,大力促进职业学校育人方式的改革。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传统又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合理的人生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受到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影响。张岱年将“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要点。张岂之认为人文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灵魂。冯骥才认为,传统的东西需要融合现代的审美进行改变和创新,但同时对于传统文化中经典和精华的东西,应该深入研究后仔细保留,不能简单放入市场让市场来选择。
具体到学校教育来看,童庆炳认为,学生应该大量阅读、背诵古文经典,增加积累,要从中学做人的道理,最终目的就是传承优秀文化的基因。王旭明提出应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现行课程教材体系。郭志明认为课堂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主阵地。周云婷提出,要在第二课堂中引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竞男提出要将传统文化与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
从学校实践上看,有些中小学校编写了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许多中小学校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左东岭认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短期行为,要变成长效机制,变成制度化的教育,必须有学科、有课程,有专任老师。石玉秋则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应有主干必修课和拓展选修课构成。但总体来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尤其是职业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够深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
(三)选题的研究意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信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讲话精辟地阐明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战略价值,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指针。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可以使职业学校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弘扬传统美德,发扬民族精神,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从目前职业学校教育现状来看,一是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还不尽如人意。职校普遍突出技能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仍然重视不够,普及不够,导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一定程度上弱化。二是传统文化对于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弘扬传统文化,滋养当代学子,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三是由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漠视,加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中国,各种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对我国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愈来愈大,直接导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每况愈下。因此,迫切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民族复兴的需要,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创新点
(一)研究的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立足于职业学校发展现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把育人主线贯穿于职业教育培养的各阶段,循着内引和外联的路径,通过改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寻求切实可行的实施途径和解决方法,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路,从而有效提高师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达到“陶冶情操、磨练心志、完善人格、人际和谐、天人和谐、担当责任、报效国家”的目的。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进入职业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进行细分,理清不同学段既相区别又相衔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2、研究与职业学校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相适应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方法,引进编写适合职校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探索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路径。
3、创建适合职业学校师生成长的校园环境,营造全方位的传统文化育人氛围。
(三)课题创新之处:
本课题主要聚焦在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育人的融合上,首先是把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职校课堂教学改革结合渗透,目的就是植根传统文化,激活课改活力,提高职校学生文化素养。其次课题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师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渗透,努力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推动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三是把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结合渗透,开展传统文化技艺的培养,浓厚校园传统文化的育人氛围,处处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主要实施步骤:第一阶段:调研资料整理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列出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篇,对进校园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进行细分。第二阶段:重点研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第三阶段:总结与应用阶段。撰写研究报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学校育人的路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在师生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学校育人的路径研究课题组顺利完成了初步试验,实现了预定的研究目标,课题研究的开展推动了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实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引领作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学校,突出了活动育人,推动了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实现。
我们研究发现,65.5%以上的学生认为开展国学知识竞赛和经典诵读等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对自己有帮助;48%以上的学生认为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及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对自己有帮助,可以看出职校学生希望学习传统文化,但更愿意参加具有主题性、体验性的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在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时,突出了活动育人,通过讲座、观看视频、知识竞赛、升国旗仪式、传统节日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使传统文化融入主题教育中;充分发挥图书室、阅览室、校广播站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作用,营造出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提升了活动效果;重视环境育人,在教室楼道墙壁甬路上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让每一个墙壁都会说话都在熏陶,文化元素渗透于校园的每个角落;创新教育途径,利用网络信息手段,通过QQ、微信等新社交媒体,推出适合职校生成长的传统文化内容,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长;组织开设诗词鉴赏、书法欣赏、中国画鉴赏、中国古典音乐鉴赏、中国古典小说欣赏等课程,将传统文化瑰宝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提升学生审美品味,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发挥家庭、社会、企业、学生团体、学生个体等不同主体作用,加强家校共建、校企共建,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育人格局,为职业院校学生全面成长提供保障。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以往职业学校人才评价突出了专业能力的考核,对素质文化类的科目重视不足,思想政治课经常被列为考查课,这使得学生失去了认真学习的内生动力。但不可忽视的是,用人单位却非常看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养,甚至很多企业直接将传统文化思想纳入到企业管理中,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重要途径,比如很多企业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求人品第一,有责任心,踏实肯干,讲诚信等,这些思想在传统文化中比比皆是。我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凸现职业素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以“突显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职业道德课程、以“强化职业操守”为特色的专业课程和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通识课程,三位一体地开展综合素质教育,建立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例如我们加强了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和管理中的融入,教材中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健康发展,通过传统文化中的吃苦耐劳教育、义利观教育、集体观念教育和责任担当教育等等,把综合素质培养放到了重要位置;开展劳模、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等进学校活动,促进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提倡创造精神、重视技能的同时,不忽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同时也满足了企业用人要求,实现了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的有效衔接。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质,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
习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校在开展文化教育时,始终从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提升文化自信的高度来看待和落实,一年来,我们先后贯彻学习了教育部印发的《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省教育厅“奋进新时代 中华传统美德燕赵职教行”活动方案等文件精神,并结合中职学校实际进行落实。学校提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打造“德孝校园”。坚持“学生只有不同,没有好坏”的观念,以“母亲的眼光”教育关爱学生,组织评选“自强之星”,树立身边的学习榜样,发挥带头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配合德育大讲堂活动,推进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开展了弘扬传统文化和正能量的主题活动,观看感动中国人物和公民道德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尤其是专门发起了向我校获得“全国最美中职生”称号的宁志军同学学习的教育获得,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文明习惯。
中华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在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芒,为人们解决当代世界发展面临的难题提供有益启迪,有着重要的思想价值,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植根于传统,也吸收了很多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我们在育人时,着力提升中华传统美德的融入程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中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创新务实的工匠精神教育,把这些传统文化融入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优秀文化思想的作用,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成为培养具有良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时代新人的精神食粮,对于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健全个体人格、丰富审美眼界大有裨益,对于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研究的反思及今后设想
课题组总结研究过程,认为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得到解决。
(一)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从业者有着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水平,改变过去单一地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育人模式,既需要老师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素养,也要有相应的育人能力,多组织教师参加传统文化培训、研修活动,厚植文化底蕴,这是职校开展文化教育的师资基础。
(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需要适合职校学生的校本教材。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征,使得职校生培养有着不同的育人目标,要加强经典诵读课程的资源库建设,编写适合这些学生的校本教材,积极探讨教学的育人方式、教学评价等相关的环节,促进传统文化教育落地生根,这也是广大职教工作者今后亟需完成的任务。
(三)要注重因地制宜,发挥学生的个性,以特色育人。例如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可以引进优秀的企业文化、宣传本地名人事迹,深入挖掘本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平.高等职业教育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现实意义分析[J].中国报业,2016(24):85-86.
[2]陈怡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09):163.
[3]常海洋.从传统文化看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J].当代继续教育,2014,32(04):74-77+81.
论文作者:王其厅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传统文化论文; 优秀论文; 学生论文; 中华论文; 职业学校论文; 文化教育论文; 素养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