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能源与生态环境_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经济增长、能源与生态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生态环境论文,能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67700亿元,比上年增长9.7%。同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12.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有增长6.4%。近年来,我国的能源生产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有力地缓解了产业部门长期存在的“瓶颈”制约,支持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同时,以1996年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为标志,我国在经济与法制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在经济快速增长中,能源消费特别是煤炭消费的大量增加,致使我国生态环境呈不断恶化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工业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增加幅度很大。仅1995年,工业废水的排放就高达373亿吨,工业废气的排放达到了123407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达到了2242万吨。环境问题不仅构成了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也影响到了人民的生活与健康。

一、经济增长、能源和环境

1.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与能源三者之间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达到了年均10%以上,但环境恶化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1995年,用于环境治理的资金达到了98.7亿元。说明经济增长带来了环境问题,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也越来越明显。表1列出的是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污染物排放三项指标。从表1可以看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与能源消费、“三废”排放之间有着明显的正比关系,随着GDP和能源消费的增长,“三废”的排放随之增多;GDP的增长加快,能源消费与“三废”的排放也会加快。这就是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下面以主要的大气污染物质SO[,x]的排放为例,具体说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表1 经济增长、能源消费、污染物排放

资料来源: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等编《中国能源年评1996》、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各年版。

科学研究证明,SO[,x]的排放主要是由于能源大量消费特别是煤炭的消费造成的。要减少SO[,x]的排放,现阶段比较现实可行的途径有两个:一是能源转换,如将煤炭加以液化、改烧煤为烧油,从而减少能源消费过程中污染物质的排放;二是减少能源本身的消耗,即通过节能来实现。这一关系可以写成如下方程式

SO[,x]=(SO[,x]/E)×(E/GNP)×GNP

式中,E代表能源,GNP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将式中右端第一项SO[,x]/E写为X,即表示能源转换效果;将第二项E/GNP写为Y,表示的是节能的效果。则有

d(SO[,x])/SO[,x]=dX/X+dY/Y+d(GNP)/GNP

此式定量地表示出了SO[,x]、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例如,设世界年平均节能效果(dY/Y)为-0.5%,能源转换效果(dX/X)为-0.5%,并设世界经济的年增长率为2%,则由上式可以计算得到SO[,x]排放将以1.0%的速度增加。也就是说,利用该关系式可以预测污染物的排放量。或者反过来,当已知污染物排放与能源消费增长的前提下,预测出经济的增长速度。

举例来说,设SO[,x]的排放不变,即d(SO[,x])/SO[,x]为0,又有

dX/X+dY/Y+d(GNP)/GNP=0

以上是以SO[,x]为例,其他污染物如CO[,2]、NO[,x]的排放同样如此。

2.工业化阶段、部门结构、产品结构与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中,能源的高消费与我国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工业部门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状态有着直接关系。表2是分部门能源消费状况。可以看到,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一直最高,并且呈增长趋势,比重也呈增加趋势。1985年,工业消费能源为5.0168亿吨,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65.4%。1994年工业消费的能源这8.7855亿吨,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71.6%。与此相比,1985年生活消费的能源为133.18万吨,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17.4%。1994年生活消费的能源为154.13万吨,占12.6%。同工业的能源消费不同的是,生活能源消费绝对额虽然有所增加,但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的比重却是下降的。

表2 分部门能源消费 (单位:百万吨标煤)

资料来源: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等编《中国能源年评1996》

在相同的工业化阶段和经济规模之下,产品结构与能源消费有着紧密联系。当工业产品中高能耗产品数量大、占的比重高时,能源消耗自然就多。表3是高能耗产品中钢、电力、合成氨、水泥的单位产量能耗。表4是几种主要高能耗产品历年的产量。从表4中可以看到,1980年钢、水泥、化肥的产量分别为3712万吨、7986万吨、1232万吨,到1995年,分别增加到9536万吨(1996年突破了1亿吨)、47591万吨、2556万吨。与1980年比,钢增长了2.6倍、水泥增长了6倍,化肥增长了2.1倍。高能耗工业产品产量的成倍增加,相应带来能源消费的大量增加。1980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60275万吨标准煤,1995年跃升为129000万吨标准煤,1995年能源消费是1980年的2.1倍。

表3 主要工业产品能源消费

资料来源:同表2

表4 主要高能耗工业产品产量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

二、能源结构与环境

能源消费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大原因,能源消费结构则直接关系到环境污染状态。我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如表5所示)。在各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日本、俄罗斯、韩国的煤炭消费结构都低于20%,美国、德国也低于30%,而我国的煤炭消费则高达75%。我国的石油、天然气、核电的消费比重则低于其他各国。煤炭消费比重高是由我国的能源生产结构所决定的。1994年,我国的煤炭产量达12.4亿吨,在能源生产总量中占74.6%,而石油、天然气只分别占17.6%和1.9%。受资源条件的限制,高达70%以上的能源生产与消费比重在较长时期内是难以改变的。这说明,我国的环境治理比其他国家要艰巨得多。

表5 1994年主要工业国家一次能源消费与结构 (单位:%)

资料来源:同表2

我国不仅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而且我国的煤炭质量较差。我国的煤炭含硫量较高,灰分含量也高于其他国家的煤炭15~25%。这样,煤炭的高消耗,加上煤质差,也就大大加重了环境的负荷。

三、技术结构与环境

我国技术结构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技术结构落后,是能源消耗多而产出少、污染物质排放高的重要原因。我国由于资金短缺、资金利用效率低,已建成的企业、特别是一些老工业基地、老企业,长期缺乏更新改造资金,设备严重陈旧老化。美国1947~1948年技术改造投资占固定资产的比重为69%,而我国在“七五”期间,技术改造投资占国有单位投资的比重为31.8%,1994年进而下降到25%。而且,有限的技改投资资金,用于扩大规模的“外延性”投资又占去了35.5%,用于安装工程的占去了44.6%,真正用于更新设备的投资仅占8.3%。因此,从全国来说,企业的技术结构普遍处于落后状态。由于技术结构落后,我国工业创造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需要的能源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大约是美国的5倍,日本的9倍。我国吨钢的能耗为1034千克标准煤,是国际先进水平的1.6倍;乙烯燃动能耗为840万大卡,是国际先进水平的2倍。也就是说,我国创造同样多的产品价值,能源消费要比发达国家多出许多。由此既可以看到我国能源浪费的严重性,也可以看出我国能源节约的巨大潜力。

其二,乡镇企业、“五小”工业的发展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作为一支新军,在带动经济发展、吸收过剩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功不可没。1980年,乡镇企业职工人数为2999.7万人,到1995年乡镇企业职工人数达到12862.1万人,1995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是1980年的4.3倍。198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为659.9亿元,到199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了68915.2亿元,199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是1980年的104倍。由此可见乡镇企业发展之快。但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却带来了环境问题。小化肥厂、小水泥厂等“五小”工业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不仅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而且能源浪费情况十分严重。单位产品能耗远远高于大中型企业。

四、政策建议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可持续发展问题。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不牺牲未来人类需求的条件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克服两方面的障碍。一方面的障碍是无形的,如不合理的经济体制、较低的科学技术水平。另一方面的障碍是有形的,如本文论述的能源与环境。前者也称为软约束,后者称为硬约束。

本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兼顾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环境保护的政策建议。

1.环境标准要适当

有些人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矛盾,其主要根据是可以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因而两者是统一的。应该说,这种主张不无道理。但是,由于受到现实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经济发展与环境在存在统一关系的同时,更多更主要的则是矛盾对立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加速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热必要作出环境上的牺牲;要保护环境,就不得不放慢经济发展速度。这也是我们必须要作的两难选择。而环境标准的制定就是要面对的其中的一个重要选择。如果仅从生态环境来说,当然标准越高对环境越有利;而如果仅从经济增长的速度考虑问题,环境标准越低,对达到经济增长的高速越有利。因此,环境标准,应当兼顾两者,不单要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还必须使经济发展可以保持一定的速度。同时,又应该是大多数企业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这样的标准才是适当的。从世界上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来看,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体现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总是优先于其他指标,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资金短缺,必然要把主要资金用于推进经济发展的速度上。这样,很难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在同是市场经济这方面,又是相似的。在当前的世界经济体制下,国际贸易总是有利于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迫使经济落后的国家不惜一切代价地尽快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只要市场经济体制不改变,要完全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坚持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同时,宏观调控也是不可缺少的,宏观调控是解决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的外部经济性特别是外部不经济性的重要手段。

2.适当提高能源价格

我国能源价格特别是煤炭价格长期偏低,这既是煤炭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之一,又不利于能源的节约,从而不利于环境的改善。日本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之后,促使产业向节约能源的方向实现了转化,主要产业的产品如汽车的设计生产均把节能作为重要目标,环境状况随之有了根本性改观。我国也应当借鉴这一经验,使能源价格起到既促进能源节约又促进产业升级这样的良性循环的作用。

3.大力促进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

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不仅可以加快经济发展,也可以大大节约能源,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投资于污染严重的环境的治理是必要的,如对城市污水的治理等等。但是,采取措施,使企业普遍重视并加快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的步伐,才是治本之策。尤其要鼓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技术的开始、应用与推广。

4.防止新建项目、新建企业的污染

坚持“三同时”的方针,保护环境立足在防患于未然。在引进外资中,要特别警惕污染项目和企业进入我国。我国最近也连续发生了“洋垃圾”问题。因此,我国必须以严格的程序和法制防止新建项目、新建企业以及引进外资中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

5.大力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适当增加石油进口,开拓利用新能源

我国是资源短缺的国家,资源浪费又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因此,综合利用资源必须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要有一系列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应的政策措施。如前所述,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现阶段受资源禀赋与资金限制,又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而在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允许的条件下,增加石油的进口,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状况。从而,可以为将来我国经济实力与技术水平提高后更有效地利用煤炭资源争取一些时间。我国幅员辽阔,水利资源、核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很大发展潜力。我国要抓紧开拓利用新的能源,这不仅有利于经济建设,而且,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重要意义。

标签:;  ;  ;  ;  ;  ;  ;  ;  ;  ;  ;  ;  

经济增长、能源与生态环境_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