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所有制功能看基本经济制度_所有制论文

从所有制功能看基本经济制度_所有制论文

从所有制功能认识和把握基本经济制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经济制度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03)03-0012-06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这个论述标志着我们党对所有制关系改革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何深入理解这一新的认识,特别是理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的根据和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是需要我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创含义进行创新性研究的。我认为,只有从所有制功能出发,才能真正理解他们之间的深刻关系,才能自觉地认识和把握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所有制功能与基本经济制度

1.所有制与基本经济制度

所有制,广义的是指财产所有制,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内的所有财产关系;狭义的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常常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含义的所有制概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所有制是对生产条件的关系。所谓生产条件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制本质上讲的是生产关系的规定性,因而它就成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或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但这只是理论模式的标志或特征,如,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这是毫无疑义的。

但现实不同于理论上的抽象,不同于为科学研究所作的分类,现实总是比理论更具体、更复杂、更多样。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总是现实的,对其特征的概括,不能从理论模式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从现实生产力的要求出发,特别是对一个不成熟、不定型、过渡性的经济体系更是这样。十五大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从现实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所要求的所有制出发,把“多种所有制”从基本经济制度外纳入基本经济制度内,以所有制为特征的中国现实基本经济制度只能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样一个表述,终于使指导中国所有制关系改革的理论从空中踩到了地面。

2.所有制演变的辩证规律

根据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去选择或调整基本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活动的产物。”[1 ]同时又认为: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有制,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其大的分类无非就是两类:公有制和私有制。所谓非公就是私有。公有制和私有制可以涵盖一切所有制的具体形式。我认为不存在什么混合所有制经济,因为根本不存在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的概念是传统思维方式的产物,凡是一种组织方式都要问问它的财产性质。所有制必须有清晰的产权边界,混合不可能是所有制的特征。混合经济是存在的,如股份制经济。但混合经济中的财产归属是一清二楚的,谁的就是谁的,最终还是可以找到财产的性质,不是公有制的,就是私有制的。混合不是一种所有制,尤其不能和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列在一起。

公有制和私有制还可以各自有更细的分类,在公有和私有两极之间(个人占有部分生产资料和全社会占有一切生产资料)有无数的具体表现形式:从小私有到大私有;从小公有到大公有。在这一历史链条中,公有和私有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小公有对于大公有来说只是公有制的初级形式;而小私有变为大私有时,实际上是向着公有方向发展,马克思称之为这是“一个按一定的辩证规律完成的过程”。他甚至把资本的集中看作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对私有者的进一步的剥夺。“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工艺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共同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劳动的共同生产资料所有而日益节省。”[2]马克思虽然过早地敲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但所有制演变的进程依然按着马克思所揭示的辩证规律在进行。

3.所有制功能概念的剥离

所有制演变的辩证规律告诉我们,所有制的选择和调整必须从现实的生产力出发,必须根据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行。进一步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不同的生产力要求不同的所有制?什么是所有制的“容纳”?为什么适应的所有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的所有制会成为“桎梏”?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剥离出一个潜在的概念——所有制功能。我以为,只有所有制功能才能帮助我们理解每一种所有制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存在权,只有从所有制功能出发才能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产权理论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明确提出了产权的功能。产权理论认为产权功能就是引导人们在更大程度上将外部性内部化,即将原来有利或有害的效应为社会所承担、不由决策者承担的情况,通过产权的变化,改变为由所有联系的人们承担外部效应。从这一功能出发,产权使外部费用和收益内部化,提高了稀缺资源的使用效率,这就是历史存在权。产权的功能正如产权理论自己所标榜的,是私有产权的功能,或私有制的功能。那么,什么是公有制的功能?公有制的功能和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什么联系?有没有超越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居于它们之上的所有制功能?这个所有制功能是什么,它与公有制功能有什么样的联系?这些问题的回答,是理解基本经济制度的关键。

我认为,所有制的基本功能是资源使用上的排他。由于排他,而进一步派生出所有者经济行为的物质基础、利益动机和收益保证。排他性是公有制和私有制共同的功能特征,是所有制的功能特征。由于私有制以财产的个人占有为特征,所以排他性十分清晰明确,以至多数人把排他作为私有制的特有特征。其实,公有制作为所有制之所以在人类社会出现、存在和发展,其基本功能也是排他。只不过公有制的排他,是排公有制整体之外之“他”,这里,排他有两重涵义:其一,排公有制范围外部之他,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其他公有制群体;其二,排公有制范围内部之他,这个“他”是指公有制内部所有的个人。公有制排斥公有制内部任何个人对公有财产的分割和独占。商品交换最初是发生于公有制之间,而不是私有制之间,就是公有制排他性的历史见证。所有制排他功能是交换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根据。

进一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公有制与私有制不同意义的排他,又赋予了各自特有的功能。

私有制,由于是以个人为主体的排他,从而具有强烈的高效利用其所占有资源的激励功能,为个人提供了经济活动的物质条件和收益保证;公有制,由于对外对内的排他,形成有一定规模和范围的整体利益,从而具有明显的整体协调功能,为集体提供了经济活动的共同物质条件和稳定保证。

4.所有制功能与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

人类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运动的结果,主导这一运动的正是所有制功能的作用。当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激励个人积极性的时候,私有制就会产生和发展;当生产力社会性的发展需要整体性协调时,公有制就会产生和发展。任何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都不会是纯而又纯的公有制或私有制,都需要个人积极性的激励和组织或社会的整体协调。以个人利益为主导的社会,必然以私有制为主体,随着生产力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需要强化整体性协调时,所有制必然向公有制方向发展;以集体利益为主导的社会,必然以公有制为主体,当社会占有水平过高,从而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激励个人积极性时,也需要积极发展非公经济。

人类总是在制度成本的比较中,去选择或调整能促进自己生产力的所有制关系。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正是所有制关系的更替。“迄今所发生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3]而一切所有制的革命, 其实质不过是所有制功能的新选择或新组合。

二、公有制功能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

1.公有制进程的辩证规律

人类作为社会性的群体,从来就有公有制的内在要求。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4], 因此,公有制不但是最早的所有制形式,而且人类社会所经历的所有私有制基本经济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公有财产。

公有制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理想,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在暴露出种种弊端后,更是有无数有识之士对未来没有私有制的社会作了美好的设想。恩格斯曾对“十分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发出了“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制度呵”的赞叹。“没有军队、宪兵和警察,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5]人类从来没有放弃对未来美好社会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公有制的探索和实践,自从马克思以他的两个伟大的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公有制的探索和实践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现在,虽然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但公有制的进程仍然随着生产力的社会化和国际化在发展。公有制进程不仅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发展,而且在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也在发展;不仅以公有经济形式在发展,而且以社会资本和其他形式在发展。公有制进程中公有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公有制进程蕴藏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有些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和感受到,有些则需要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才能认识到。

公有制进程以三种形式沿着三条道路在发展。

其一,公有制经济实体及其制度变迁。

我们一直认为这是唯一的公有制形式。当然,我们现在仍然认为这是公有制的基本形式。公有制经济实体,小到小型企业,大到大一统的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我国现在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合作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公有财产为基础或公有财产控股的股份制企业等都是公有制经济实体;国外也存在过或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公有制经济实体,如以色列的集体农庄(Kibbutzim)等。此外,还有以公有资产或公众资金为经营对象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投资基金、保险基金等,也应属于公有制经济实体。

其二,公共管理与公共事业及其产生和壮大。

自从私有制产生以来,人类的部分共同利益是通过交换实现的,正如斯密所描述的,靠一只看不见的手把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引向和谐。但事实上,市场运作本身离不开公共管理。同时,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市场的失灵和失效使任何一个国家不得不建立公共管理机构,承担起为共同利益和公众利益服务的职能。这种公共管理职能一般是由政府承担的。虽然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代表,但在特定的国度、特定的时期,政府所管理的事物毕竟是公共的和公众的,政府运转所依托的财产是公有的。从这部分财产产生的功能看,是和公有制功能一样的。还有各个国家普遍存在,并且越发达所占比重就越大的公共事业,也具有同样的公有制功能。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或者说越来越要求公有制。所以,我认为,公共管理和公共事业是公有制进程的重要方面和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社会资本的概念和理论的兴起,我认为正是社会化生产力对公有制要求的一种特殊反映。

其三,组织的出现与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孕育出组织,而组织却是市场的替代物。组织虽然可以不改变财产所有制最终归属的性质,但组织内部的运行方式,却使组织所支配的财产具有了公有制功能。只要认真考察一下总结了大量实践经验的现代组织理论,不难发现,很多内容和公有制是相通的。现代公司的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动力结构具有明显的公有制要求,或者叫公有制取向,这种公有制取向,甚至比有些国有企业来得还要强烈。如,团队精神是个人业主制企业不可能提出的,倒是像我们集体经济的要求;所谓的Empowerment和我们的责权利相结合没有什么两样。此外, 社区组织、非赢利组织、公益性组织等,也都有明显的公有制取向。

2.从公有制功能看公有制的意义

一场SARS疫情,举国上下在政府领导下万众一心抗击“非典”的斗争,以活生生的现实告诉人们共同利益的存在,公共卫生体系、公共管理高效的极端重要性,而取得这场斗争胜利的基础和保证又完全倚赖于公有制。公有制功能在这个特殊时期,体现得最为充分。所谓社会主义能办大事,就是公有制功能在起作用。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公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特别是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作用。只有从公有制功能入手,才能真正理解这一论述的深刻意义。

3.公有制功能缺陷与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在肯定公有制功能的同时,还必须承认并注意到它的功能缺陷。计划经济在实践中的困境就是功能缺陷带来的。公有制功能缺陷来自公有制对内的排他性,这种对公有制内部个人的排他,一是容易出现公有制内的外在性,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二是容易发生个人利益动力不足,从而导致效率的低下。公有制经济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有制产权功能的残缺或丧失,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产权的功能化。在安排所有制布局时,在适合公有制功能的领域多安排公有制经济;在公有制经济内部注意通过产权功能的调整,使外在性内在化,使每个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关心集体利益和整体利益。

三、私有制的历史存在权与非公经济

1.私有制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认为“在私有财产形成的任何地方,这都是由于改变了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为了提高生产和促进交流”。[6]

马克思对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如他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他甚至提醒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我们的全部经济、政治和智慧的发展,是以奴隶制既为人所公认、同样又为人所必需这种状况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说,没有古代的奴隶制,就没有现代的社会主义”。[7]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作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肯定。这种肯定,是基于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

私有制的历史地位是由其功能决定的,在我国,私有制经济只要对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发生促进功能,就有它的历史存在权。

2.如何认识剥削

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是不可避免的,虽然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与资本主义有了根本的不同,但企业主与工人之间的雇佣关系具有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特征,从所有制性质看,是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已经把这种生产关系的本质说得清清楚楚,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私营经济也存在剥削,这没有什么好忌讳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剥削?

剥削,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劳而获。核心在于不劳而获。剥削可以分为两类:制度性剥削和非制度性剥削。非制度性剥削主要是指偷盗、抢劫、贪污、受贿、欺诈等犯罪行为,在任何制度下,都属于打击对象;制度性剥削又可以分为强权剥削、特权剥削和产权剥削。对于强权剥削和特权剥削我们暂且存而不论。关于产权剥削,必须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以劳动价值论为观察点,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参与价值分配,属于不劳而获,就是剥削;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不劳而获并不是无功受禄,剥削是有功的,这个“功”就是私有产权的功能。凡是私有产权可以发挥功能的地方,私有制就有历史存在权。马克思曾经用“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的语言来表明他对剥削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今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我们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经济发展,自然没有必要刻意强调它的剥削性,但也没有必要给它戴什么玫瑰色桂冠。只要给一个宽松的环境和平等的政策,非公经济自然就会蓬勃发展起来,这也是私有产权功能决定的。倒是我们在发展非公经济的同时,应注意它的功能缺陷,引导好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

3.私有产权功能和功能缺陷

我们已经介绍了产权理论对私有制产权的论述,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一下“外在性内在化”赋予私有制的具体功能及其发生的作用。首先,是个人对其所属资产的高度责任感和主人公精神,激励了人类对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其次,资本主义私有制使资产所有者成为资本的人格化代表,滋生资本增殖动力,推动资本的积累、积聚和集中,进而推动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最后,垄断的大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推动生产的国际化,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

私有产权也有其不可克服的功能缺陷,这一点,无论是经济理论还是历史实践都已经给出了无数的证明和结论。私有制决不像一些人鼓吹的那样万能,所以,我们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时,一定要注意其功能缺陷给我们经济带来的损害。私有产权的功能缺陷主要有:只为个人利益提供动力和保证,缺少共同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内在动力,所以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如果没有其他外部制约因素,有可能侵害他人和整体利益。

4.非公经济的贡献和发展趋势

根据我国现实生产力状况和私有产权的功能,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我国所有制关系的重要改革和调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功效已为二十多年改革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所证明。从私有产权的功能看,非公经济的贡献主要是:充分调动和激发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产权保证,通过多元化激发了各类市场的活力;和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激活了公有制经济;丰富了市场,拓宽了就业渠道等。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将更加蓬勃、更加规范,而且,将日益和公有制经济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四、功能优化组合 共同促进发展

1.冲破所有制认识上的形而上学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而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要深刻认识这一重要命题,首先要冲破在所有制认识上存在的形而上学。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公有制和私有制看作是水火不容的对立物。搞公有制就一定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所谓“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搞市场经济就一定要私有化,国有经济必须从竞争行业退出来。这种形而上学的对立论,来源于理论脱离实际和认识上的僵化。

公有制和私有制是理论研究对现实存在的一种科学分类,而现实生活中的所有制是复杂和多变的,因此,在对待所有制的问题上,首先要解决认识上的方法论问题,从形而上学中解脱出来。

恩格斯在谈到理论自然科学的革命时指出,旧的不变的对立,严格的不可逾越的分界线正在日益消失。“自从按进化论的观点来从事生物学的研究以来,有机界领域内固定的分类界线一一消失了;几乎无法分类的中间环节日益增多,更精确的研究把有机体从这一类归到另一类,过去几乎成为信条的那些区别标志,丧失了它们的绝对效力”,“正是那些过去被认为是不可调和的和不能解决的两极对立,正是那些强制规定的分界线和类的区别,使现代的理论自然科学带上狭隘的形而上学的性质。这些对立和区别,虽然存在于自然界中,可是只具有相对意义,相反地,它们那些被设想的固定性和绝对意义,则只不过是被我们人的反思带进自然界的——这样的一种认识,构成辩证自然观的核心”。恩格斯的这段论述对我们认识所有制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按照辩证自然观的核心的认识论,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对立和区别是存在于客观现实生活中的,但这些对立和区别,同样只具有相对意义,在公有制私有制对立上“被设想的固定性和绝对意义”,也是被我们人的反思带进现实生活中的。

2.实现所有制的辩证综合

如果有了对辩证思维规律的领会,进而去了解所有制事实的辩证性质,我们就容易冲破形而上学。马克思在考察历史和预见未来时,从来都是辩证的。人类社会是从公有制开始的,但马克思同时指出:“在一切文明民族的古代的自发的公社中,私有财产已经存在了。”[9 ]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提出的是“以土地和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

虽然人们在观念上一直把公有制和私有制对立起来,但实际生活中二者却始终共生,人类社会所有制的实践已经发展到如此程度,以至我们再不能“逃避辩证的综合”了。

3.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我们已经分析了公有制和私有制各自的功能和功能缺陷:公有制的功能在于整体利益、共同利益的保证和实现,其功能缺陷是由于缺少个人积极性激励而存在的外在性及其导致的资源浪费;私有制的功能在于个人利益的保证和实现,外在性内在化产生的高效率利用资源,其功能缺陷是缺少共同利益的内生动力和整体协调的物质基础。如果我们摈弃公有制私有制水火不容的对立论,从所有制功能出发,公有制和私有制是可以功能互补的。从功能互补出发,我们就可以打开共同发展的思路,实现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统一。

共同发展和统一,必须突破所有制仅仅是用来给经济体定性的传统思维。所有制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生产关系,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标志。单一所有制经济体只是经济体组织的初级形态,如个人业主制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很难用所有制来定性,而且生产资料的资产化、价值化已经使用所有制给企业定性没有任何意义。非要用所有制给股份制企业定性,只好弄出个混合所有制。我们已经阐明,没有什么混合所有制,但不同的所有制是可以混合在一起的,而且不同的所有制从来就是混合在一起的,这种混合正是我们所说的共同发展和统一的形式之一。

把所有制问题放在更宽阔的视野去观察,我们会发现不同所有制共同发展和统一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至少有以下几种类型。

皮毛共存型。公有制是皮,多种所有制是毛,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和繁荣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共同发展和统一最基础的方式。

干枝根叶型。公有制是干和根,多种所有制是枝和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制发挥整体协调的功能,国有经济就可以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干粗枝就繁,根深叶才茂。

肩并肩型。从微观企业看,不论其财产性质和财产组织方式如何,都有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平等的国民待遇,不存在任何歧视,机会均等,公平竞争。

手拉手型。企业之间,不论是公有企业还是非公有企业,都可以平等地进行多种方式的协作和合作。

水乳交融型。即我们已经论述过的混合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财产虽然最终所有权非常清晰,不是公有制的财产就是私有制的财产,但现代企业制度却将它们交融在一起,形成企业的法人财产。法人财产不论其来源,由企业统一控制使用。企业的发展就是不同所有制的共同发展。

不同所有制的共同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有时还会发生冲突,这是不同所有制的功能差异引起的。因此,在共同发展中,我们必须注意所有制功能的优化组合,每一种所有制都应该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千万注意不要反其道而行之,舍长求短,出现所有制功能的错位。

标签:;  ;  ;  ;  ;  ;  ;  ;  ;  ;  ;  ;  ;  ;  ;  ;  

从所有制功能看基本经济制度_所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