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素养角度看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角度看论文,历史试题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正在修订之中,据参与修订的专家介绍,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会提出培养高中学生历史素养的要求。一般来讲,历史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提出了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要求,并有相应的阐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也有相关的表述。下面笔者参照课程标准关于历史素养的表述,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对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作一评析。 一、侧重考查时空观念的试题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历史时空观念的表述为:“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历史事物具有很强的时空特点,要求考生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相关历史事物进行思考是许多历史试题的特点。在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中,直接考查历史时序的典型试题有北京卷第18题、第19题,浙江卷第17题,上海卷第5题。在这四道试题中,前三道考查历史的时序,第四道考查历史纪年。笔者认为其中最为精妙的是北京卷第18题的立意——将中国近代后期历史发展的“大”时序与毛泽东个人经历的“小”时序结合,将历史必修和选修的知识融合,考查考生综合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引导考生认识毛泽东在中国近代后期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考查历史空间观念的比较多,例如北京卷第40题第(1)问,安徽卷第20题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要求考生在具体的历史空间下获取信息,进行解释和判断。如北京卷第40题第(1)问“参考答案”所提供的“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的表述,需要考生对地图进行观察和概括才能得出。安徽卷第20题要求考生观察地图,依据地图中的“德意志”“英国”“日内瓦”“瑞典”等信息进行判断,得出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为宗教改革的结论。 关于时空观念的试题,既可以考查考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可以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既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也有助于引导中学历史教学重视历史发展的时序与地图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 二、侧重考查史料实证的试题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史料实证的表述为:“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史料实证类试题中,较为典型的有上海卷第7题、第39题,江苏卷第2题。上海卷第7题和江苏卷第2题意在考查考生辨别历史材料的能力和对历史证据的理解;上海卷第39题不仅考查考生辨别历史材料的能力和对历史证据的理解,而且考查考生运用材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这些试题有利于引导教师和学生在探讨历史问题时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渗透科学精神。 三、侧重考查历史理解的试题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历史理解的表述为:“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在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中,考查历史理解的内容包括理解历史概念、理解材料本意和理解历史解释。 涉及理解历史概念的典型试题有天津卷第3题、上海卷第11题。这两道题从不同角度考查了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天津卷第3题要求考生从具体的历史现象中归纳“人文主义教育”的历史概念,体现了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结论的逻辑思维,即归纳的逻辑;上海卷第11题要求考生依据“朝贡贸易”的概念对四个选项涉及的具体内容进行判断,体现了由一般到个别、由一般原理到个别结论的逻辑思维,即演绎的逻辑。归纳与演绎是论证历史问题最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高考历史试题在考查历史概念时渗透这两种逻辑思维方法的考查,有助于引导中学教师重视历史概念教学。 理解材料本意的试题包括单纯理解材料本意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材料本意两种。重在理解材料本意的选择题题量较多的试卷有重庆卷、山东卷、福建卷和四川卷,例如重庆卷第5题,福建卷第17题。从这两道试题可以看出,单纯理解材料本意的试题可以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但这类试题不宜多,因为此类试题更多的是考查考生语文方面的功夫——阅读理解能力。如果这类试题偏多,会影响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上海卷中多道选择题都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本意进行理解,如第6题、第12题。从这两道试题可以看出,考生要准确作答,不仅需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而且要将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起联系。这样的试题比单纯理解材料本意的试题价值更大,包含了考试说明中“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两项能力的考查,而且有助于中学历史教学重视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历史学科知识。 考查理解历史解释的选择题,主要是通过材料呈现历史事实,借助选项对历史事实背景、原因、特点、目的、影响、作用等进行解释,由考生对选项中的解释进行理解判断。选项中的解释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联系所学知识对新情境进行解释,另一种是与所学知识无关联。例如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2题、上海卷第16题。比较两道试题可以看出,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2题考查的内容与考生所学课本具体知识无关联,多数考生完全依靠排除法对四个选项进行比较,凭借推测选择答案;上海卷第16题则需要考生在理解材料本意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选择。我认为,上海卷第16题更符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的要求。 四、侧重考查历史解释的试题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历史解释的表述为:“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表述为:“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由课程标准的表述可以看出,对历史的解释主要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活动解决历史问题。从考查力度、命题形式和评分标准上看,北京卷、四川卷、上海卷、江苏卷、浙江卷、山东卷的一些关于历史解释的试题值得赞许。 北京卷第37题第(3)问,命题者设置了“解读”题。解读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体现了能力的综合,考查力度比较大,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改变目前能力考查狭窄的状况。这类试题需要对答题要求进行详细说明,否则学生第一次接触此类试题会感到无从下手。上海卷第36题设置了历史情境,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对雅典民主制度的原因、作用和局限性进行解释。浙江卷第39题第(3)问要求考生选择一种观点,运用所学知识对新文化运动的起因进行论述。这两道试题命题形式新颖,体现了选择性与开放性,为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观点的平台。江苏卷第23题第(3)问“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体现了综合、开放的特点,这应该是今后试题命制的一个方向。山东卷第39题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关中国农村管理体制由人民公社向乡镇转变的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命题者设置评分标准,为不同考生的表达提供了评判的层级,有助于考查考生的实际水平,比较客观、公正、科学。 五、侧重考查历史价值观的试题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历史价值观的表述很多,概括起来包括爱国主义、国际理解、民主与法制观念、科学态度、积极进取、人文主义、团结合作等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基本理念中还提出了增强学生历史意识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吴伟先生在《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一文中指出:历史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学习历史的价值有明确的意识,认识学习历史更深远、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的意义;另一个方面,还包含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习惯,价值衡量的标准以及情感文化认同等。历史意识也是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上海卷第40题第(3)问“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的‘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江苏卷第23题第(3)问“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均考查考生对人文主义与社会进步观念的看法;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0题第(3)问“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考查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渗透了对考生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考查;新课标全国卷Ⅱ第40题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共同的历史价值”,既考查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与课程标准关于“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相照应;天津卷第14题第(3)问“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考查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当今价值的认识。可以看出,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是2015年高考历史价值观类试题考查的重点,与当今社会强调的主流价值观是一致的,体现了历史学习的社会价值。 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在考查考生历史意识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历史学科精神和史观的考查。在考查学科精神方面,比较典型的试题是北京卷第12题、上海卷第23题、浙江卷第13题、福建卷第13题。历史是一门讲求实证的学科,要求客观、严谨、公正,这是历史学科精神之所在。上述试题在题干或者选项中渗透了历史学科精神,符合课程标准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定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的要求,有利于引导中学历史教学关注学科精神的培养。 在考查史观方面,一些试题将史观渗透在题意之中,如福建卷第19题渗透了文明史观的观点;山东卷第40题第(2)问意在考查考生用革命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观点看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广东卷第39题第(3)问意在考查考生对现代化理论进行评析。史观反映了我们研究和看待历史事物的视角,史观类试题重在考查学生运用史观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有利于引导历史教学重视多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促进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从历史素养看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_高考论文
从历史素养看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