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规模经营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模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农业规模经营问题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专家学者与实际工作者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我不敢苟同,特提出自己的一得之见。
1 农业规模经营的内涵
在学术理论界,普遍认为农业规模经营应是适度规模经营。但适度规模经营一般理解为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和经营环境下,单位劳动力为达到最佳投入产出的经营效益,所能够经营的最大土地面积。我认为,这样定义有片面之处,甚至会在实践中起误导作用,因此,应对农业规模经营的内涵重新审视。
规模经营归根到底是一个投入—产出的问题,因此,农业规模经营可分为投入规模和产出规模两个层次。由于从理论上来说,农业投入主要是土地、资金与劳动力三种要素。因此,农业投入规模可分为土地规模、资金规模与劳动力规模。投入规模也可分为禀赋规模(原有生产要素规模)与追加投入规模。而产出规模可分为产量规模、收入规模与利润规模等,产量规模是基础。可见单纯强调投入规模中的土地规模是片面的。对种植业来说,由于较为依赖于土地,而我国土地资源相对稀缺,提土地规模是合适的。同时,资金同样也是一个较为短缺的要素。饲养业,蔬菜、花卉等园艺业,其经营规模应该强调资金规模,衡量其他一般行业经营规模则可以用劳动规模作指标。当然,三种投入不是截然分开,而是互相配合;但针对各行业的特点,其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进行规模经营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规模经济,获取一定的效益。关于如何衡量规模经营的效益,有人认为应主要看是否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与农产品商品率。各种比率固然应该重视,尤其对我国来说,实行规模经营必须重视提高土地生产率;但规模经营的作用应首先体现为加大投入规模,产出规模按一定比例的增大。应该是用绝对数(总量),而不是相对数(比率)来衡量。应以前者为主,以后者为辅。规模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经济效益,产量规模应体现为收入规模、特别是利润规模的增大。由于农户在经营时不会对成本核算得很清楚,收入规模是可以接受的指标,但对农业企业、农场或合作社,产量规模增大,但收入规模与利润规模不变或减小,这样的规模经营是不成功的。在衡量规模经营的效益时还有微观与宏观两个层次。对各类微观经营主体,进行规模经营主要是追求利润规模的扩大,但对国家而言,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比如在粮食问题上,为了保证国家安全,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要强调产量规模;但在目前情况下,很可能引起生产者收入规模与利润规模的下降,国家应采取财政补贴等手段进行弥补,把宏观与微观效益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农业规模经营可理解为: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营环境下,为获得最佳的产出规模而尽可能投入适量的生产要素,并使诸生产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以获取经济效益,国家应在兼顾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进行调控,以实现宏观综合效益。
2 实现规模经营的途径
规模经营的经济效益应以产量规模的扩大为基础,以下将从生产过程着手,提出扩大产量规模的途径。
2.1 外延式规模扩大
指采取各种方式,扩大农业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
(1)增加土地投入。这在农业上是首要的方法。 但这将受到我国人地比例、农村土地制度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的制约。1995年,我国人均耕地约为0.08hm[2]乡村户均耕地约为0.4hm[2], 乡村劳均耕地约为0.2hm[2]〔1〕,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 我国耕地面积以每年约33.3万hm[2]的速度减少。 人地资源的紧约束将从根本上限制依靠耕地数量扩张获取规模效益的可能性。扩大土地投入只能是在现有的土地数量范围内,实现相对集中。但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被分为细碎的地块。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还不完善,还不能作为商品合理合法地流动。更重要的是,我国已有1 亿左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土地向少数种田能手或农业企业集中后,会迅速增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滞后,将无法完全吸纳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这个问题不解决,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就难以实现。
(2)增加资金投入。我国农业投资长期不足。 每年农业资金总量由1985年1058亿元增至1994年的5300亿元左右。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5.7%。但相对于巨大的需求,资金仍然短缺,欠账很多。 从“六五”到“八五”,每年农业投资总量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农业基建投资额占全社会基建投资额的比重与农业贷款占各行业贷款额的比重基本上都在下降。熊启泉运用工农业增长的比例关系与他建立的粮食生产投入水平衡量系数结合起来作综合考察,得出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的结论〔2〕。随着我国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加大资金投入, 增大资金规模,以资金在一定程度上适当地替代土地及劳动力,是必然的趋势。对于饲养业,园艺业等行业来说,增大资金规模将比增大土地规模更为重要。我国的底子较薄,经过多年的积累,已拥有了一定数量的资金,但由于摊子大,需要资金的地方多,现阶段资金供求矛盾还很突出。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地方经济实力有限、集体与农良自身的投资能力不足,我们要多辟渠道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农业,但又不能过于依赖靠增大资金投入而获得规模经济的方法。
(3)增加劳动力投入。我国农村劳动力已出现大量剩余, 靠增大劳动力投入获得规模经济的可能性不大。但当出现对劳动力特定素质的需求不能满足,或某些地方出现劳动力数短缺时,增大劳动力的投入(包括质量与数量)仍是必要的。
2.2 内涵式规模扩大
内涵式规模扩大指的是通过改进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提高利用自然资源的效率,从而使原有生产要素量的扩大。根据利用自然资源方式的不同,内涵式规模扩大可包括:
(1)增大科学技术投入。厉以宁先生认为, 科学技术也是一种资源。〔3〕我同意这一看法,但应该看到科学技术是一种特殊的资源。 在本质上,科学技术是人们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各种方式之和。增大投入,并不一定就会增大产出,投入与产出之间还有资源配置方式这个关键的环节。农业科学技术能够提高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系数,通过科学安排,加大技术含量,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使自然资源数量得到相对增长。李嘉图认为农业存在明显的土地边际报酬递减。但通过不断应用科学技术,土地的边际报酬不断提高。土地资源数量有限,甚至还在减少,但在目前来看,土地生产率提高的潜力还很大。关键之一就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对土地是如此,对其他资源同样如此。
(2)改进分工协作方式。诺思早已指出,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4〕经济组织的主要内容就是分工协作的方式。 斯密写下洋洋巨著《国富论》,无非是为了证明分工比不分工好,合作比不合作好。如果对农业生产进行复杂分工,包括区域的专业化、经营品种的专业化及生产环节的专业化,那么,与不分工前相比,同样数量的资源由于专门用于某一作业,而实现了资源数量的集中;同时,由于作业的专业化,生产效率提高,将使资源数量相对扩大。分工后,各部分能各自形成一个最佳的规模。但分工也会导致交易费用增大,因而必须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各部分进行协调,加强与相关联的工商部门的联系,通过实现协作,降低交易费用,把各环节的最佳规模整合为一个总的最佳生产规模。与科学技术的应用一样,分工协作方式的改进也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而且使资源数量相对扩大的同时,还实现了资源数量的相对集中,即使是在自然资源数量和科学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规模经济。在美国,农业业生产地区分工非常明显,分成界限分明的小麦带、蔬菜和水果带、马铃薯带等。1950年,专门生产某种农产品的农场占商业性农场的87%,1964年达91%。水产业、畜牧业分工程度很高。从50年代后半期起,农业生产与相关联的工商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建立起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以致人们不再单独指称农业,而把农业生产与跨行业各部门组成的系统称为农工综合体(Agribusiness)。美国农业的规模经济与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与分工协作方式的改进是分不开的。
外延式规模扩大尤其是扩大占用土地资金数量的方法在西方发达国家最为普遍。但正如上文分析的,在我国,采用外延式规模扩大的途径将受到很多现实限制。特别是扩大土地规模,只能在少数条件具备的地区试行。内涵式规模扩大比外延式规模扩大更为关键,也更有效。我国农业实现规模经营主要应采取内涵式规模扩大的途径,通过推进科学技术的应,改进分工协作方式,提高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获得巨大的规模效益。而外延式规模扩大只能起辅助作用。土地规模经营更要稳妥推进。这与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一致的。提倡内涵式规模扩大,强调科学技术与分工协作的作用,注重产出规模的扩大,比笼统地提集约型增长更能适合我国国情,可行性更强。
3 政策建议
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应以内涵式规模扩大为主,外延式规模扩大为辅,因此,政府在现阶段应采取下列措施:
3.1 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当前对农业产业化的涵义众说纷纭,其实在本质上,这是在我国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的趋势下发展起来的由农业与关联各部门组成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农业产业化就是为了形成大规模的一体化单位,因而,首先会通过分工协作方式的改进,分工协作程度的提高而产生规模经济,这就为采取其他规模扩大方法打下了物质基础与组织基础。协调的分工协作体系降低了技术传播与应用的环境,从而使农业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生产经营者都有利可图,这就从根本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应用。农业产业化能在不改变现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使土地市场内部化,逐步改变一家一户平均分配土地的方式,使土地使用权相对集中,实际上形成了对土地的大规模承包。农业产业化提高了农业的比较利益,改变了被动地等待资金支援的局面,而将更多的资金吸引到农业来。农业产业化加强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与相关联的非农产业紧密结合,从而加大了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量。可见,近年兴起的农业产业化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规模扩大,各地的实践也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政府应加强规划指导,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而推动农业规模经营,走现代农业之路。
3.2 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教育、科研与推广
这是重要的内涵式规模扩大之路。应大力发展教育,重点应在农村的扫盲、职业培训与初等教育,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支持基础科研,使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由于农业科学技术有适用性强的特点,各地应根据本地情况进行适用性研究。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目前陷入了“钱紧线断、网破人散”的困境,1994年全国44%的县级、43%的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被缩减或取消。而对农业来说,技术推广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必须改革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调动各方的积极性,重视各类龙头企业、公司与农业专业协会的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
3.3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这是扩大土地规模的前提。有人对四川的部分农户作了关于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的调查,绝大部分农户希望扩大承包耕地面积,但又都不愿意或没有条件转让土地使用权。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政府必须创造条件,使土地使用权流转起来,让愿意扩大耕地面积的农户能获得更多的土地使用权。应根据各地情况,建立与当地情况相适应的土地流转机制,各地可采取不同的形式,积极发展土地市场,尝试推行以土地抵押为特征的土地金融制度。
3.4 加大农业投资
规范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各级政府要保证每年用于农业的财政资金。同时拓宽农业资金来源:扩大农业信贷资金流量,引导与支持民间信用与股份集资,积极引导大型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引进外资,增加农户的资金投入意识与力度。必须改善投资环境,搞好农村基础建设,提高农业劳动力科技文化水平与思想素质,健全农业投资的法律法规等。
3.5 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引导剩余劳动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劳动法规和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改革城乡分割、地区封闭的户籍制度;适当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大中城市,加快小城镇建设。由于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结构的差异,某些环节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对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的需求仍很大;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对中西部,其农村农业劳动力仍有不足。调节农业劳动力供给,满足上述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
(收稿日期:1997—09—02)
注释:
〔1〕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数整理
〔2〕熊启泉.对我国农业投入“足”与“不足”衡量标准的探讨.经济问题,1997.(1):47~51
〔3〕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第一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198
〔4〕道格拉斯·诺思 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第一版.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