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我国不断加强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程度,为了更好的对环境进行保护,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开始重视环境影响评价的使用,以实现对环境保护的目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越来越多的使用新技术和新科技,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GIS技术作为科技的产物,因为其使用方便,效果明显,因而被普遍的运用到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使环境问题具体化,从而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本文主要对GIS技术和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概述,从而论述了GIS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运用,以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影响评价;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可能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及时的预防,该手段具有高效、参与和管理等特征。此外,它还是环境部门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环境评价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对更多技术实现应用。如遥感、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以上技术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其中地理信息系统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分析计算能力以及预测模拟能力,进而受到了业界的一致关注和好评。文章对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实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1.环境影响评价概念及特点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为EIA,是指针对待建规划或建设项目实施可能对生态环境构成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缓解不良环境影响的具体对策,并进行跟踪监测和监督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复杂性特点,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环境监测技术以获取环境具体信息,并判断对人体健康的具体影响,同时还要考虑环境恢复及风险问题。环境影响评价旨在在开展项目建设之前,综合周围环境进行全面考虑,避免对其污染和破坏,实现工程项目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2.CIS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2.1环境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环境信息数据库是项目EIA的基础。项目EIA需要先期掌握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区域环境质量、污染源、工程项目、环境标准和环境法规等环境信息。环境信息数据量大,来源广,且85%都与空间位置有关。为了更好地管理庞大而复杂的环境信息数据,满足全面、及时、准确、客观地掌握和处理各种环境信息的需要,利用GIS提供的方便的建库工具、图形生成、绘制、编辑与属性输入工具,可将不同来源、种类、尺度的数据以标准格式输入GIS数据库,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分类管理和有机连接,从而为进一步的应用提供服务。环境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环境标准和法规数据库、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信息数据库、环境质量信息与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以及工程项目信息数据库。
2.2GIS在累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运用
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即是对过去和未来的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从而综合研究环境特征。GIS技术具有计算并叠加不同环境影响的功能,所以可以实现对多个环境的评价的目的,并且还可以对环境累积变化进行分析,从而反映出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具体影响。GIS技术还可以收集和分析环境影响的时间累积特征,从而判断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调整未来发展行为,提高环境的质量。GIS技术还具有管理和综合分析数据的功能,从而将不同地方和不同时间的环境分析数据连接在一起,并建立综合的数据库,从而提高累积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
2.3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属于系统性研究方法,是通过对政策和计划进行分析,以便得到对环境所造成的具体影响,需要综合经济、社会等多方面考虑,以确保决策的可行性及科学性。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时,虽然具有较为明确的战略实施范围,但是评价范围确实不固定的,会受到介质作用、信息交流、经济贸易、人员往来等因素的影响,进而逐渐扩大、蔓延,所以实际评价时需要进行时空放大。地理信息系统可以从更长时间段、更大区域范围,对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并依据构建的模型预测环境未来变化情况,获取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上的环境累计特征,为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
2.4规划城乡环境
以GIS技术为中心的3S技术和CAD制图技术的相互交叉,实现了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有效改善了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借助系统实现对气候信息、地形分布和风向雨量等的导入,科学化的对规划中的城市功能区域实施环境污染评价,为选址提供重要的方案提议和意见。实现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城市功能区域实施污染数据的汇总,帮助环境管理者提供适当的建议和依据。当前很多城市已经建立了具有兼容性的城市地理、规划管理、城建档案、交通规划等四大信息系统。集成度较高的GIS城市规划管理系统,不断对传统的规划和设计实现了涵盖,同时还对气候、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实现了有效预测,对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在城市建立了大量的监测站点,对城市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实现了采集和不断的更新,实现对城市污染规律的发现,并实现对相应策略的有效制定,在对地理、交通、人口居住等环境指标的统计,我们能够对当下的规划和城市布局实施调整,实现城市更为合理的发展。
2.5GIS在大气污染防治和预测工作中的应用
GIS在大气污染中的处理主要针对污染的分布及扩散的预测和处理。在陈红坤设计的GIS系统中,将大气模型以及应用工作进行结合,开发并利用了“硫化氢应急专家系统”帮助对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在大气中的有效预测。安兴琴等人,利用GIS系统反对空间和插值技术实现了应用,有效分析了兰州冬天的空气污染分布特征,并对二氧化硫和TPS物质对大气的污染程度进行分析,最终得知TPS是主要的污染源,且两种污染的污染程度和污染源的分布表现较为符合。
2.6.GIS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
GIS在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生态现状调查及评价、影响评价和预测等方面。由于生态影响的空间和时间尺度特点,往往需要通过收集资料、样方实测或借助遥感等方法获得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生态现状数据。当涉及区域范围较大或主导生态因子的空间等级尺度较大,通过人力踏勘较为困难或难以完成评价时,可采用GIS遥感调查法。
在生态影响评价常用的预测方法中,GIS技术的图形叠置法是一种可定性分析或定量的方法。图形叠置法,是把两个以上的生态信息叠合到一张图上,构成复合图,用于表示生态变化的方向和程度,直观明了。图形叠置法主要用于区域性影响的特大型建设项目评价,如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矿业开发项目等。
3.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实例
为充分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评价中的具体应用,此次研究以某地区水环境影响评价为例进行分析,对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信息采集、数字化图表制作、数据查询等方面,其具体应用过程如下:首先,收集项目区域内水环境相关信息,包括水环境功能区划、地势地形、废(污)水排放情况、受纳水体排放口情况、区域水系图、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取水口等水环境保护目标情况等,主要借助数字化仪以及ARC/NFO中的ARC模块和ARCEDIT模实现,并以矢量图形式将所获取的各项水环境信息表示出来;其次,在编辑及修正数字化图表时,主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ARC/INFO中的TOOLS模块和EDIT模块,并以栅格图的形式完成矢量图的转化,为满足环境影响评价需求,提高数字化图表质量,并便于数据查询,需要对栅格图进行润色和处理,具体需借助PS软件进行。另外,此次构建的水环境影响评价系统,按照功能的不同分为多个模块,而污染源评价模块、水质质量评价模块、漫游查询模块等,其功能的有效发挥都是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的,满足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需求。由于GIS能够集成管理与场地密切相关的地表水、地下水的水量与水质,点源及面源污染等数据,因此,GIS是做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和辅助决策的有效工具之一。
4.结论
环境影响评价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所提出的一项工作,与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等都属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工作,在强化环境保护力度、改善环境污染问题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随着该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对评价方式和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环境影响评价中,可以显著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实现了传统工作模式的创新和改进,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先进技术支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苏占雄,李静.GIS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7(26).
[2]刘生鑫.GIS技术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7).
[3]胡晓龙,丁桑岚.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探讨[J].绿色科技,2015,(10).
[4]李武.GIS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11).
论文作者:张春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9
标签:环境论文; 评价论文; 技术论文; 地理信息系统论文; 信息论文; 数据论文; 城市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