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能源安全挑战 构建能源安全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源安全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世界能源安全问题与中国息息相关。我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实现GDP比2000年翻两番,这对能源的需求,特别是对石油的需求将是巨量的。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持续增长,对外依存度已超过40%。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时期,这个进程起码要延续20-30年,能源的消耗将是高强度的。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量还会持续较快地增加,对外依存度还会提高,这对能源供给形成了很大压力,对国家能源安全构成了巨大挑战。
1 中国能源安全将面临四大挑战
1.1 产业结构重型化趋势下能源需求增加的挑战
我国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发展趋势将延续20-30年,这既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阶段。这是因为:
我国重、化工业产品的需求只能是少部分靠国际贸易解决,大部分靠国内生产解决。任何一种重、化工业产品,国际贸易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我国的需求。只有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振兴重、化工业,才能够建立自己的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自主自强,获得国家经济安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如果绕开重、化工业发展阶段,上述目标便不能实现,而重、化工业都是高耗能产业,这样,未来20-30年,我国的能源消耗很难降下来。近些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已从以衣、食、用为主的温饱型结构向以住、行为主的小康型结构转变,这种消费结构的升级带动了产业结构迅速地向重型化转变,使以钢铁、房地产、汽车、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投资加速和产能扩大,进而带动了能源需求的大幅度增加。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数亿农村人口将要进城成为市民,为进城农民提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住宅建设都正在进行或规划将要进行。因此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量呈逐年上涨趋势,多种能源的消费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和消费量均呈较大幅度的增长之势。
1.2 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压力增大的挑战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使用比例过高,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多,生态环境面临着很大压力。按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在重、化工业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的阶段时,能源消费结构便可由以煤炭为主向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转变,从而使能源消费的增加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不会显著上升,但这种转变在我国很难出现。这种消费结构,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有较大的改变,其原因在于:
(1)世界石油资源有限,能出口到我国的石油更有限,而我国又是一个石油资源较为稀缺的国家,按目前探明的石油储量以及可预见的将来的探采技术水平预测,我国最大石油年产量只能达到2亿吨左右。从石油消费总量来看,我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在消费量和年消费增长速度上均远远超过日本、韩国等已完成工业化的国家。2005年我国进口原油加成品油1.4亿吨就已经把当年新增石油贸易量的40%左右拿到了手,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油价上涨归因为中国的需求,视为“中国威胁”。即便如此,也难以扭转石油在我国能源消费中比重严重偏低的现实,这说明我国若想依赖世界资源转换能源消费结构将是困难重重。
(2)石油进口达到一定规模后,不仅面临着经济可行性和运输可能性问题,还会面临着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安全问题。目前世界石油贸易量中超过2/3为发达国家所占有,如果我国石油进口超过了国际石油贸易的新增量,必然影响发达国家已经占有的国际石油贸易份额,引发同发达国家的矛盾,从而导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冲突,使石油进口增长受到严重的限制。
因此,我国在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较长一段时间内,能源消费结构仍将以煤为主,而煤的直接燃烧有害气体排放多,环境污染较严重。这就决定了我国在未来20-30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必将遭遇极大的环境压力,甚至有可能造成持续的环境恶化。
1.3 争夺能源定价权的能源金融市场发展不足的挑战
我国能源金融市场发展缓慢,能源衍生品贸易交易品种太少,导致我国在国际能源领域不具备定价话语权,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价格。企业由于缺少相关能源衍生品避险工具,在日常经营中承受着巨大的能源价格波动风险。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前及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所有能源产品都实行政府定价并由行政部门统一调配,其他个人、团体、企业之间都不能进行相互之间的能源产品交易。因此,反映能源需求的能源市场定价机制无法形成,也就导致了基于能源市场价格机制基础之上的各种金融工具发展不起来。使得能源定价权旁落,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而损失效率和社会福利,并造成某些产业的扭曲发展。
通过能源衍生品工具可以平抑价格波动,减少不确定因素在实体领域产生的损失。而我国现阶段正是因为缺乏这些能源衍生品工具,企业不能通过金融市场去化解价格波动风险,并进行相应的套期保值操作,结果不是企业独自承受着巨大的成本上涨压力,就是政府承担价格的上涨,再通过税赋转嫁给全国人民。
1.4 能源价格倒挂下过度消费的挑战
在我国能源领域,政府干预和企业垄断同时存在,能源价格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起不到调剂余缺的作用。原油和成品油定价机制不同,原油价格已与国际市场接轨,而成品油价格尚未与国际市场接轨,仍实行政府指导价,使成品油供应价严重偏低。这种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异步性,造成成品油与原油价格倒挂,加之天然气和电价等也由政府管制,是造成近年来油荒、电荒的直接原因。能源价格长期受管制,严重低于市场的真实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供求关系和使用成本,导致了企业和个人对能源的滥用和浪费,并使其没有动力采用节能技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应对能源安全挑战的政策建议
2.1 降低对中东石油的依存度,实施石油能源来源多元化
近年来,我国进口石油的50%-60%来自中东。中东是世界石油富集地,是我国进口石油的一个重要市场,今后还要继续巩固这个市场。但同时中东也是一个战乱频仍,强国利益交错的地区。随着美国占领伊拉克和拟议中的对伊朗的军事打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东地区的介入越来越深,我国在中东的利益将会受到强力挤压,石油获取面临较大变数。为规避过度依赖中东石油的风险,我国应开辟新的石油供应地,增加从非洲、俄罗斯、中亚和周边国家进口石油,同时还要开辟南北美石油供应地,如加拿大、墨西哥、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
我国目前与委内瑞拉、厄瓜多尔两国在石油领域有良好的合作,因此,应当以此为契机,力争进入石油储量相当于中东的加拿大和北美产油大国墨西哥。如此,我国就能够逐步打破目前主要依赖从中东进口石油的格局,实质性地缓解由于该地区地缘政治危机而引发的能源进口风险。
2.2 实施石油运输通道多元化战略,规避石油运输主要依靠水路,主要依靠马六甲海峡所带来的风险
我国从中东、非洲等地区进口的石油,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通过水路进行运输。需要经过印度、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等国控制的海域,这条漫长的海上供应线上任何一处被切断,都会对我国的经济命脉构成威胁。因为我国还没有一支能够在公海巡逻和控制海上石油运输通道的大型现代化海军,未来20 -30年内,也不太可能拥有与主要对手抗衡的大型现代化海军。这样,海上运输线是非常脆弱的。因此,寻找陆路运输线和避开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运输十分重要。
目前,俄罗斯和中亚各国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石油市场,并且是不需要海洋运输就可确保的石油来源。我国可以通过中亚这个枢纽把中亚、中东、俄罗斯连接起来,以从中亚、中东、俄罗斯获得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我国应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基础上,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保持良好关系,力促中亚各国的稳定与发展。充分利用这里的油气资源和运输通道,应积极推动俄罗斯到东北的油气运输管线、哈萨克斯坦到新疆的运输管线建设,积极发展从俄罗斯、中亚到我国的铁路石油运输。
我国还应巩固和发展同缅甸、泰国、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通过中缅铁路建设、克拉运河开凿、中巴油气管线建设,澜沧江—湄公河通航等,降低过度依赖海上运输、过分依赖马六甲海峡的风险。
另外,我国船队所占的我国进口石油运输市场的份额十分有限,大部分进口石油由外国船主运输。这里面潜藏着极大的风险,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应逐步改变这个现状。
2.3 增加话语权,力争定价权
首先,我国应逐步建立和上市自己的煤炭、水电、石油类品种的期货市场,形成我国自己的能源价格定价中心来影响国际价格,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我国必须要有原油、石油液化气、成品油等真正与国际产销市场接轨的大宗油品期货。
其次,话语权仅是一种影响力而非价格决定权,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竞争,进一步完善我国石油市场体系,尽快推出和丰富石油期货和约,已是大势所趋,应加大能源商品期货的开发力度,研究开发原油和成品油期货,以期形成完善的能源商品期货系列。
发展石油系列期货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反映中国国内成品油市场供需关系,消费结构和季节特征的成品油期货市场,形成国内成品油基准价格体系,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手段,科学引导生产和消费,合理配置石油资源。
2.4 促进各国能源合作,共建全球能源安全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家间联系的日趋紧密,各国能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脱离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安全而保证自身的能源安全。应对能源安全挑战,共建能源安全是21世纪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议题。当前,世界能源安全形势日趋紧迫,加强能源合作,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有赖于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在全球能源消费国之间,特别是发达国家与新兴消费大国之间,虽然在开发利用海外资源方面存在多方面的竞争,但在维护国际市场稳定,开发新能源,节能及环保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广阔的合作前景。在石油供应国和石油消费国之间,也是既有竞争也有共同利益的。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同能源生产国、运输国和消费国之间的对话,进一步加强同能源运输通道所在国的对话,少谈一些“威胁论”,多进行交流。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能源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进行能源国际合作,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鼓励能源产业投资,扩大世界能源供应;二是加强国际组织作用,完善能源安全体系。
导致当前世界石油剩余产能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各国对油气行业勘探和开采投资不足,海运及管道运输遭遇瓶颈,炼油能力停滞不前等问题。解决此问题,有赖于各国为能源投资提供便利,建立激励机制,大力发展油气管道运输。改善投资环境确保投资增长。加强在资源开采、运输和加工方面的投资,是当前提高能源供应量,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切实可行之策。
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能源安全体系,已逐渐表现出与当前复杂的能源安全形势不太适应的迹象。在新的国际贸易格局下如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能源安全保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目前的能源安全体系对采取措施平抑油价也难以达成一致。能源安全体系应更加灵活,保障包括能源运输、市场定价在内的整个能源供应链的安全。加强国际能源组织的作用,完善世界能源安全体系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