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自学校成立了益智课题小组以来,益智器具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寓教于乐,在玩中学习知识,在玩中增长智慧,学生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在学生不断地摸索、顿悟、成功过程中,他们的思维、精神和品质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一、益智活动带来学生能力的提升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蕴藏丰富的金矿”,他们等待着去挖掘。从学校确立益智课题以来,大量的益智器具来到学生们的手中,一款款益智器具,如同一把把打开宝藏的钥匙,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1.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每一款器具都有自己的特点,学生拿到一款器具后,都需要在进行详细的观察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在进行巧拼类器具的操作中,学生一拿到手,就急急忙忙地开始拼起来。停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学生手里的动作开始慢下来,他们不再急急地去拼,而是聚精会神地观察,手中拿起一块和另一块比较一下,拿起,放下,这说明学生懂得了先观察再操作。
例如在玩黑白棋,学生就需要先观察在横、竖、斜八个方向上都可以连线翻转棋子。如果这种观察能力不够,往往就只关注一个方向上翻转要求,忽略了其余方向上的翻转要求。这种观察的失误就造成下棋违规或者错失好棋。有了这些经验,学生在益智器具操作中,就格外注重观察。巧板系列、巧块系类、巧放系列等等,每个系类的器具都是由好多形状相同或者不同的木块组成, 有的单纯平面的变换,有的是立体的变换,这就更需要学生在细致入微地观察基础上,才能做到拼插成功。所以,益智器具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一个突出的方面,就是学生学会了观察,观察力更敏锐,更细致。
2.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在益智教学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启发学生的自主思维,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沟通和交流就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利用语言表达,将思维过程表述出来,无论是在小组探讨中,梳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清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还是遇到问题,表明自己的问题所在。总之,在益智教学过程中,除了动手训练,动嘴说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益智器具引入课堂教学之前,数学课上,学生回答问题的也总是少数几个。在长期的益智训练后,学生养成了一种急于表达自己想法、操作的习惯,高高举起的小手多了,争先恐后表达的多了,这些不仅仅是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也是自信心的一种体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促进了团队的合作意识。
在益智器具操作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小组合作,共同的智慧下寻得解决的妙招。这就是把学生放入一个小的集体中,学生在小组内需要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操作,有的负责记录数据,有的负责观察给出其他的解法,学生在共同的合作中,懂得了倾听,懂得了找准自己的位置,完成份内的工作。起初在小组内分得一款器具的时候,学生都是抢着玩,都想自己先睹为快,以至于老师布置的任务、各自的分工,都没有完成好。长时间的益智教学训练,学生懂得了分工合作,团队意识增强,充分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二、益智教学带来学生品质的改变
如果说益智器具对学生品质的改变,那就体现在长期操作益智器具后,学生的意志力变得更加坚强。这种意志力来自于操作益智器具的一次次受挫中。有人把益智器具的操作,称作是一种“烧脑”的游戏。确实如此,在一次次的思考后,换来的可能是一次次的失败,学生这就是在这一次次的失败中,接受着挫折的洗礼,受挫——再战,再挑战——再失败,这种失败激发了学生不服输的心态,性情变得更加沉稳,意志力变得更坚强。
班级有个孩子在拼Y形二十五巧块的时候,屡试屡败,确实被折磨得有些挺遭罪,气愤地收拾起器具说再也不玩了。而益智器具的魅力也恰恰在让人欲罢不能,没停一会儿,又重拿起来,专心地拼起来。
遇挫时的越战越勇,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守信用,学生在益智游戏的过程中,发展着交往技能,建立着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着分享、助人、谦让、坚韧等行为品质。
三、益智器具悄悄改变着亲子关系
爱玩游戏是每个人的天性。学生可以将益智器具带回家,展示给大人看,大人也被这种“小体型、大智慧”的器具所吸引,放下手机,和孩子探讨起益智器具的玩法。在这方面,其实孩子优势远远超过大人,思维没有被禁锢,动手能力比大人熟练。这时候孩子担当起小老师,给大人讲思路,和父母进行比赛,亲字关系显得更为融洽。不少孩子表示,把益智器具带回家和父母一起玩,是他们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益智课题的开展,让课堂更加充满活力和趣味,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课堂上,学生的双眼中绽放出灵动的光芒,那是积极思维、努力向上的活力,整个课堂焕发出蓬勃的朝气。让童心随着手指翻飞下的器具飞扬,让思维随着器具的拼转飞扬。
论文作者:赵丽欣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0
标签:器具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操作论文; 思维论文; 过程中论文; 能力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