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莲湖小学 746000
《探索发现》节目在开始之前主持人解说的同时还配有精彩的节选片断,这就是大家熟悉的电视节目预告。我们平时看电视或者报刊书籍的预告,它往往只是给你展现几个精彩镜头或者扣人心弦的片断描写,可就那么一瞬间就把你的兴趣和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了,以至产生非看不可的愿望。教师是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艺术家,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不都成了兴致浓厚的观众了吗?我在语文教学中也在不断地尝试着几种方法:
一、在讲读课文之前可以采用抛砖引玉的方法
与节目预告一样,可先把文章的魅力、事情的高潮、结果之中某个突出的片断或者与文章有关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追根究底的愿望,自然地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学习的大门。
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之前,我讲了一个故事:“同学们,在联合国的历史上曾经记载着这样一件事。联合国国旗一向不受任何影响朝升夕降,但是有一次,一个国家的总理去世了,联合国秘书长却破例宣布降半旗,以示衰悼。就在其他国家为此举动不理解时,秘书长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们见个一位拥有几亿人口的大国的总理,自己却没有一个孩子;见过一个国土辽阔的大国的总理,在银行里却没有一分存款吗?联合国秘书长说的这位总理,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总理——周总理。”这样巧设悬念扣人心弦,激起了学生对总理深深的敬佩之情,并产生了急切想知下文的愿望,由此顺势利导“就是这样一位受万人敬仰的总理,作者亲眼看到了他为了自己的祖国是怎样一夜的工作的。”简单的几句话,使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学这篇课文,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同时也突出了中心。
二、在讲读课文中可以采用故作悬念的方法
1.巧破迷宫
即按文章的逻辑顺序,故设疑难。老师不直接把事情的经过、结果以及问题的为什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在迷宫中不断启发自己的思维,带领学生走出迷宫。如《草船借箭》中,周瑜说:“对,先生和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老师抓住“一样”、“赶造”两词设下第一谜:“周瑜为什么明知故问?为什么又把决定成败的十万支箭让诸葛亮来赶造?”当学生学到第三段周瑜活动时,不由恍然大悟,原来周瑜是有意陷害。接着又抓住“我得吩咐军将们,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设下第二谜:“那么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完成得了吗?”学生学到第四段诸葛亮向鲁肃借船时,老师又设下第三个谜:“既然是造箭,借船又有何用?”学生饶有兴趣读下去,想探个究竟。当说到草船借箭时,学生终识得庐山真面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最后,老师再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设下最后一谜:“神在何处?妙在何方?”一节课里,学生在迷宫中饶有兴趣地边学边解谜,其乐无穷。
2.打破常规
故意违背事理,在“逆反”情境下带学生品味课文,也会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太阳》这篇课文,如果把最后一个太阳也射下来,那么会发生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去看课文,从中找答案,并且充分发挥想象力。
3.故错迷惑
这种错并非真错,而是在特定的场合下故意错的语言技巧,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教学艺术。《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知识性文章。“我把人类的好朋友地球带来了,(指着被污染的地球)同学们都发现今天地球不高兴了,是的,他病了。大家想不想为他治病啊?”显然,“带到教室”、“治病”这一连串“错”言“误”语不仅给人以新鲜感,而且形象生动地强调地球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同样需要关心和保护,突出了加强环境保护这一中心。
4.险象横生
可以试用于情节比较紧张复杂的课文。例如《桥》一课中在势不可当的洪水面前,老汉一句“党员排在后面”,从队伍中揪出小伙子,又到后来洪水更加肆虐时的“推”,再让学生找到描写小伙子动作的词语“瞪”和“推”,此时学生理解了看似矛盾实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的原因。
5.借词达意
有时文章本身的艺术吸引力不大,例如说明文、介绍语法知识,学习起来较枯燥。教此内容可以巧借他人之手,即利用讲故事、说典故等方法,引起重视。例如讲标点符号的使用和重要性时,我举了《财主开店》的故事:“从前有个财主,他打算开个酒店,就出了银子征求对联。有个秀才去应征。财主说:“对联要称赞我的酒好、醋酸、猪肥、人丁旺、店里有没老鼠。”那个秀才毛笔一挥,很快就写成了。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下联是: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秀才写完之后,摇头晃脑地把对联念成:上联: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下联: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批:人多病,少财富。顿时悬念起了效果,学生喜欢上了标点,也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
三、在讲读课文结束时,可以采用余味无穷的方法
课文学完,除文中情节令人回味之外,若设下悬念犹如钟声不绝于耳,会给课文以生命的延续,也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思维。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最后,讨论:“为什么小女孩会在新年到来的时候被冻死在街头?”学生归纳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造成的。老师趁热打铁:“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她又会是怎样的呢?”课文虽然结束了,但是这个悬念却久久不能让学生的思绪平静下来,他们自然地展开发了比和联想,懂得了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别。也就是说,讲读一篇课文,不光要有“凤头”似的入手点、“猪肚”似的着力点,还要有“豹尾”似的结局点。
论文作者:张彩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7
标签:课文论文; 学生论文; 悬念论文; 总理论文; 联合国论文; 设下论文; 老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