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对声乐教学的启示论文_李瑞瑶

浅谈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对声乐教学的启示论文_李瑞瑶

(中国音乐学院)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的主观能动性,探索发现新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在融会贯通的同时进行主动的建构。本文拟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视角,来谈谈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对声乐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建构主义;声乐教学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对声乐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 ]。知识是动态的,它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升华,随之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声乐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并非是一张白纸的状态进入教学,基于原有经验,对声乐技术的理解和声乐的审美观念都有所不同,教师应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充分把握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之上,做到因材施教,务求高效。

(一)把握学生知识结构,扎实推进、精益求精。

教师在教学中要意识到,即便是对声乐技术一无所知的初学者,也会根据已形成的相关经验,对新接触的声乐知识形成借鉴,对于这类学生应首先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什么是美的声音?是追求自然、流畅、清晰的声音,还是追求“假、大、空”?供学生欣赏一些国内外优秀歌唱家的表演,随之灌输给学生科学、先进的声乐理念,使他们具备辨别声音正误的审美能力,以助学生于主动地监控自己的声音[ ]。对于已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声乐技能基础的同学,教师应着重纠正学生不良的发声方法,并在原有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发声技巧,做到精益求精。以练声曲为例,对于有“捏嗓子”问题的学生,应采用ma、mo、mi为主的练声曲,因为辅音m为双唇闭合起音,发音成阻在双唇紧闭的位置,减小了脖子的力量,再加上较大跨度的音域,来帮助学生“打开喉咙”。对于歌唱时嗓音过重的学生,可采取轻柔高位置的练习方法,利用八度音程帮助学生轻松的掌握音量、力度和强弱变化,在高位置的状态下逐步释放声音[ ]。

(二)根据学生知识结构不同,制定合理计划,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借助教师指导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声乐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定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计划,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明显感受到自身逐渐的进步,尝到学习声乐的甜头,刺激学生探索新领域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是能够准确合理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现有能力、认知水平、嗓音条件来制定相符合的教学计划。例如,对于声乐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可以先布置《渔光曲》、《Caro mio ben》等适合打基础的歌曲来练习,而不是难度较大的歌曲,也不可过分要求技术,让学生感觉难度太大,丧失了学习声乐的动力。对于有一定演唱技巧能力、可以完成难度较大的作品的学生,应该适度地“拔高”,加强学生对声乐作品情感的理解和把控,鼓励其参加实践活动或比赛,不断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性。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声乐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根据学习者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生成自己的经验、 解释、 假设[ ]。在长期的声乐教学中,大多是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声乐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意义上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但也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建构主义学习观在考虑到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更重要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思路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调动学生主动性,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歌唱实际上就是将人的身体作为一种可以发声的乐器,声带比作身体的“琴键”,腔体比作身体的“琴弦”,歌唱者只有在放松自如的状态下才便于身体各个部位的配合,奏出美妙的乐音。而在身体紧张、情绪被动的状态下歌唱,就相当于踩下了钢琴的消音踏板,导致声音不够松弛,气息不能流通,声音也就不能达到圆润、优美的效果。在声乐教学中,多数教师都持有“我是老师,就该听我的”的强硬的教学观念,全然没有意识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区别于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声乐学习是对身体状态和感觉的一种感悟和巩固,这种感性、抽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不是一种可以强行灌输的知识。例如,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教师通过空气传播听到学生的声音,而学生却通过牙齿传播和空气传播两种传播途径听到自己的声音,如果教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仅用声音来判断自己发声方法的对错,就容易被声音所误导。教师应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与学生交流写作,帮助学生记住正确的歌唱感觉,而不是错觉,并通过启发学生思考、联想、知觉、记忆等心理因素,来调动学生歌唱的主动性。建构主义下的声乐教学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采用研讨的方式代替传统声乐教学中讲授的方式,在研讨中获得教学的意义;最后,深入探索科学的发声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达成共识。

(二)运用“同化与顺应”原理推动学生学习进程。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是由心理学家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角度引入到认识论中的原理。“同化”即将新的材料整合到已有的或正在形成中的认知结构中,“顺应”即是通过改变认知结构来处理和加工新的材料,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冲突、相互作用,从而促使认知结构重组的过程。例如,声乐教学中教师第一次讲到“共鸣”这个概念时,学生第一时间不能理解它的涵义,当教师将此慨念与身体器官发声的物理原理相结合时,我们就能快速了解到“共鸣”就是物体振动时产生的声音,即在声乐学习中将这一新知识纳入到大脑的原结构当中,这就是学生结合原有经验对其同化的过程。声乐初学者往往习惯了“白声”歌唱的方式,对声乐学习中声音位置、气息把握、咬字吐字等概念的认知尚处于空白,当新材料无法与原有知识进行同化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模仿学生错误的发声,再做出正确示范,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新概念,从而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使这些新材料在头脑中获得新的意义。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提出:“温故而知新。”通过温习旧知识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之上,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将接受到的新材料与原有的经验和知识相互作用,积极主动地建构起新的知识和技巧,使得“同化与顺应”理念不断推动着学生的学习进程。

结语:

皮亚杰曾说“我们所期望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讲授者,仅仅满足于传达现成的答案,而是善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未知事物的导师。”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不仅丰富了声乐教学理念,也为声乐教师提供了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辅助声乐教学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养的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季晓华.当代知识观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2]姚姚.认知学习理论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3]庄晔.声乐大师斯义桂练声曲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04):43-47+4.

[4]刘儒德.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J].人民教育,2005(17):9-11.

作者简介:李瑞瑶(1996-),女,中国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声乐教学。

论文作者:李瑞瑶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9

标签:;  ;  ;  ;  ;  ;  ;  ;  

浅谈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对声乐教学的启示论文_李瑞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