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承受力论文,挫折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挫折承受力是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感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即挫折承受力格外脆弱。为了对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青年大学生承受心理负荷并化解精神压力的能力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其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我们在1994~1998年间采用同一份问卷、相同的人数(400人)、无记名问卷的形式8次对九四级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进行了调查。
一、大学生遭遇挫折的情况
1.大学生遭遇挫折的频度、强度
表1 大学生遭遇挫折的频度、强度(%)
频 度 一年级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经 常12.6 24.126.4 20.7
20.1 19.0
17.2 17.6
一 般34.3 34.833.6 37.2
39.8 40.3
40.0 39.7
偶 尔41.7 33.035.0 37.3
34.8 36.1
38.1 37.3
几乎没有
11.4
8.155.0
4.85.3
4.64.7
5.4
强 度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很 强21.6 20.113.7 11.47.5
7.37.6
8.2
较 强31.2 27.636.1 34.0
31.8 31.4
28.3 30.5
一 般38.4 38.133.4 36.1
42.5 41.9
46.1 42.7
较 弱 8.8 14.216.8 18.5
18.2 19.4
18.0 18.6
从调查结果(见表1)来看, 大学生遭遇挫折的频度随进校时间呈抛物线型,即大学二、三年级学生遇到挫折的频率要高于大一和大四学生。有近20%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较多,有75%以上的大学生较少遇到挫折。大学生的挫折强度随入校时间的增加、年龄的增长和知识能力的丰富而减弱,大学一年级时的挫折强度最强。这说明大学生挫折感的产生、强弱与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年龄、知识水平和结构、社会支持状况等相关。
2.大学生遭遇挫折的主要原因
表2 大学生遭遇挫折的主要原因(%)
挫折原因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
四年级
学 习
75.4 60.762.1 59.663.3 56.8
58.9 60.1
人际关系 37.1 46.152.3 51.854.2 53.6
50.4 52.6
社会期待 38.5 34.332.6 30.930.4 29.8
31.3 31.1
恋 爱5.1 14.322.6 21.825.5 23.9
24.2 18.4
社会工作 16.3 18.417.8 18.119.9 20.4
18.3 18.6
经济问题 10.6 13.417.1 17.420.3 25.7
24.6 24.8
家庭问题 12.7 14.114.6 15.314.4 13.8
13.9 14.3
评优入党
3.2
5.6 6.9
7.4 7.2
7.06.8
7.1
毕业就业
1.4
2.3 4.6
4.9 5.1
6.2
10.3 14.8
身体状况
5.6
6.4 4.3
4.9 6.2
6.85.9
4.7
从调查结果(见表2)来看, 大学生挫折感产生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类。外在因素包括家庭影响、教育者素质及教育方式、社会影响、人际关系等,内在因素包括自身生理条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自身的知识能力、生活的创伤、适应能力、自身阅历等。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学习、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是大学生挫折的主要原因。学习是大学生的天职,也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学习方面的问题成为大学生活的首要挫折事件并不意外。人际关系方面的障碍是仅次于学习的主要挫折事件,且随着知识的增加和年龄的增长呈递增趋势。显而易见,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不适与其说是大学人际关系复杂,大学生缺乏人际适应能力,不如说是大学生愈来愈受社会大环境“关系学”的影响,更加关注人际关系。另外经济问题也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主要挫折事件,这说明经济差别的不断加大已经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
3.大学生对付挫折依靠的主要力量
表3 大学生对付挫折依靠的主要力量(%)
依靠力量 一年级
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
辅导员17.1 24.314.7 8.6 6.1 4.2 5.4 5.6
同乡 26.3 31.730.8 28.4 26.1 30.2 34.5 32.3
家庭成员
34.7 23.119.7 20.6 17.2 20.1 18.9 21.5
自己独49.4 54.661.3 68.5 74.7 70.4 73.1 69.8
想克服不
25.6 19.718.3 16.4 14.6 14.8 15.3 14.0
没想克服2.2 3.8 3.6 5.6 7.3 6.4 7.1 7.7
从调查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面临挫折时, 选择自己独立解决的列首位,这反映了大学生自立自强的心理需求,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对付挫折。从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大学生遇到挫折时,选择班主任、辅导员的人数随年级的升高愈来愈少,找同学、老乡的却愈来愈多。这一方面反映大学生走向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老师信任感的减弱是大学同乡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心理分析
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遭遇一些挫折,当属正常现象。遭遇一些挫折对于青年人的成才也是必要的,它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熟,也是一种生活动力。但大学生如果缺乏对挫折的理性认识和排解挫折的能力,面对挫折时消极地应付或不知所从,不主动地去想办法战胜困难,就容易产生挫折感,不利于大学生的成才,并可能使他们变得脆弱。对大学生遭遇挫折的频度、强度、挫折的原因和对付挫折依靠的主要力量的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所遭遇挫折的频度、挫折感强度均属正常,大学生挫折的主要原因也是构成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当属自然。但从中也可看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有些大学生遭遇挫折的频度过多,挫折感过重,反映出部分大学生挫折承受力较低。
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是与其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密不可分的,其中,大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容易出现心理危机是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低的重要心理原因。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处在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当前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十分突出。有资料表明,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已由1989年的20.2%上升到27%,杭州市科委从7 所不同类型的学校抽取2967名大学生进行为期3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有心理障碍者占25.39%。由此可见,心理疾患已严重危及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对生活、环境、人生、理想、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种种问题,许多大学生因苦无良策或处理不当而陷入痛苦、焦虑、失望和困惑之中。特别是在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社会期待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社会地位也从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社会普通的一员,造成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失落,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出现心理危机。
大学生脆弱的心理承受力,一方面使一些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一些困惑,他们对社会上一些诸如“体脑倒挂”、“权大于法”等不正常现象从看不惯、想不通发展到人生观、价值观混乱与颠倒,造成思想认识的混乱,从而加重了精神负担,出现失落、无聊、发泄心理,造成一些行为选择上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在家庭中是父母心中的“小太阳”,没有经受逆境与困难的磨炼,只要生活中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诸如竞争失败、专业不理想、经济拮据等,就会陷入苦恼、愤怒、失望之中,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出现心理障碍,降低挫折承受力。
三、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对策
消除大学生心理危机,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1.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挫折承受力。常言道:最难的莫过于认识自己。作为大学生,要客观地分析自己的生理条件和内外生活环境,确定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不作过高的奢求,从而避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学会积累经验,充实和完善自己,从客观环境中吸收有用的营养成分,学会驾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
2.普及心理学知识,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挫折
挫折是常有的事,挫折的结果是有利有弊的。从利的方面来说,它引导个人的认识产生创造性的改变,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引导人们以更好的方法满足欲望。但另一方面,如果挫折太大,则可能使人的心理痛苦,情绪波动,行为偏差,甚至引起种种疾病。因此,我们要重视普及心理学知识,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使大学生不健康心理得到及时疏导,帮助他们正确、理智地对待挫折,既要看到挫折的负面影响,也要看到挫折对自身成长的积极意义,达到减轻心理负荷,化解情绪,纠正行为偏差,从而避免挫折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目的。
3.创建良好校风,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社会环境和校园文化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尚的风气,良好的秩序,优雅的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不仅能美化大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启迪灵性,而且可以激发大学生的上进心,培养他们的愉快情绪。因此,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但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压力,保持身心健康,提高挫折承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