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罗哌卡因复合吗啡之于术后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论文_徐颖

徐颖

(江苏省苏州永鼎医院麻醉科 江苏 吴江 215200)

【摘要】 目的:比较研究蛛网膜下腔麻醉时采用盐酸罗哌卡因复合吗啡用于下腹部手术及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60例行择期全子宫切除术且无麻醉手术禁忌症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施行蛛网膜下腔阻滞。A组单纯给予罗哌卡因(对照组),术后接用静脉镇痛泵,B组使用盐酸罗哌卡因复合吗啡(复合组),术后不用镇痛泵。结果:两组在术中、术后各时间点MAP、RR、SpO2和HR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术后镇痛效果均较好,R-VAS及C-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使用盐酸罗哌卡因复合吗啡对于下腹部手术,既可满足手术的麻醉要求又提供了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是一种简单实用且方便经济的麻醉镇痛方式。

【关键词】 罗哌卡因复合吗啡;下腹部手术;麻醉镇痛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7-0150-02

蛛网膜下腔麻醉适用于下腹及盆腔手术,麻醉效果确实,肌松弛良好。盐酸罗哌卡因是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因其具有较小的心脏毒性[1]而广泛应用于椎管内麻醉和术后镇痛。吗啡是经典的阿片类镇痛药,常用于术后镇痛。本研究就2014年以来采用罗哌卡因复合吗啡蛛网膜下腔麻醉应用于下腹部手术进行总结,以探讨该麻醉方式的术中及术后的麻醉镇痛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05月至2015年10月择期实施全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共6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45~58岁,体重50~70kg,身高155~168cm,无呼吸、循环、肝、肾功能不全及内分泌疾病,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单纯罗哌卡因(对照组)和罗哌卡因复合吗啡(复合组),每组30例。

1.2 麻醉方法

全部患者术前禁食12小时,禁饮6小时,麻醉前半小时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1g。入室后,常规监测BP、HR、ECG、SpO2,开放上肢静脉通路,在40min内输入乳酸钠林格氏液500 ml,鼻导管低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侧卧后,以笔尖式腰麻穿刺针在L2-3间隙行椎管内穿刺,见脑脊液流出后注入药物。对照组患者注入0.75%罗哌卡因2 ml+10%葡萄糖液1ml的混合液共3ml,术毕接静脉镇痛泵,配方为枸橼酸舒芬太尼0.15mg+托烷司琼5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泵速2ml/h,锁定时间1h,自控1ml/次。复合组注入0.75%罗哌卡因2ml+吗啡0.5mg+10%葡萄糖液的混合液共3ml,手术结束后不接镇痛泵。两组的麻醉平面均控制在T6~T8(针刺法)。术中据患者禁食禁饮损失的液体量、生理需要量及术中损失的液体量补充乳酸钠林格氏液和羟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SBP<90mmHg时,静注盐酸麻黄碱10mg;HR<50次/分时,静注阿托品0.25mg。

1.3 监测和观察指标

监测记录术中、术后患者的HR、MAP、RR、SpO2,检查并记录术后3、7、12、18、24h时的静息视觉模拟评分R-VAS和咳嗽下VAS(C-VAS)(0分为无痛;<3分,效果良好;3~4分,基本满意;≥5分,差;10分,难以忍受的剧痛)。同时观察呼吸、循环状况、胃肠蠕动恢复时间及有无恶心呕吐、尿储留、腰背痛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麻醉平面、麻醉效果、手术时间等无显著差异,实验结果具可比性。

2.2 两组在各时间点的观察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在术中、术后HR、MAP、RR、Sp02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每组各有5例患者出现了SBP<90mmHg,HR<50次/分,使用了麻黄碱或者阿托品治疗后好转。对照组和复合组的术后镇痛效果均较好,术后3、7、12、18、24h的R-VAS与C-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内对照组出现5例尿储留、4例恶心呕吐,复合组出现4例尿储留、2例恶心呕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麻药,而在术后镇痛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吗啡是阿片类镇痛药的代表药物,有研究表明吗啡与局麻药混合注入蛛网膜下腔可用作术后镇痛[3],其机制为低脂溶性吗啡与脊髓阿片类受体结合提高疼痛刺激阈值。罗哌卡因具有缩血管效应与吗啡合用可减缓两药的血管吸收,产生协同作用并减少各自药量,提高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术后疼痛可导致应激反应,其主要原因是手术部位的神经传入以及组织损伤而释放的各种细胞因子所致[4]。只要有效阻断疼痛传导通路,就可缓解集体应激反应。本研究表明,0.75%罗哌卡因复合0.5mg吗啡用于蛛网膜下腔麻醉可安全用于下腹部手术的麻醉,同时也提供了完善的术后镇痛。复合组术中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镇痛作用超过24h,患者R-VAS及C-VAS评分均良好。而对照组在术后需补充镇痛药物,出现了较多的不良反应,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吗啡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下腹部手术时术后镇痛效果满意,运动神经功能及胃肠功能恢复较快,不良反应发生率少,并通过完善的镇痛效果减轻了患者的术后应激反应,有益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参考文献】

[1] 李彩虹,藏庆淑.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8):1083-1084.

[2] 上官云芳,段思源,姚颖等.不同剂量0.5%罗哌卡因对老年手术患者循环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7):135-137.

[3] 姚喜红,李欣,陈姝姝等.罗哌卡因复合吗啡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下肢骨科手术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2):196.

[4] 关开华,卢寒冬,黄雄庆等.麻醉对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研究[J].医学信息,2014,(6):537-538.

论文作者:徐颖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5

标签:;  ;  ;  ;  ;  ;  ;  ;  

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罗哌卡因复合吗啡之于术后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论文_徐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