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冷战后世界政治多极化与大国战略竞争_政治论文

论冷战后世界政治多极化与大国战略竞争_政治论文

论冷战后世界政治的多极化与大国间的战略竞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后论文,大国论文,化与论文,竞争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政治多极化是相对于两极并存局面而言的。这种多极化进程大致始于两极格局形成之后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两极格局存在的条件下,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旨在冲破旧格局。而在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则旨在构筑一个新格局,以填补两极格局终结之后遗留下的格局“真空”。大国间的战略竞争是指,两极格局终结后大国为争取构筑新格局主导权或主动权,通过制定和实施新的战略而展开的竞争。这种竞争与角逐,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历史进程。近年来,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进程的空前加快,多极化的现状及其趋势遂成为各国政界、学界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试对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现状及大国间的战略竞争作一论述。

一、世界政治多极化的现状

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进程经过若干年的过渡,尤其是1996~1997年多极化进程的加快,一个新的多极格局的框架结构已基本形成。这是因为,新格局赖以存在的大国相互依存结构已大致形成。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以1994年1月中旬北约作出东扩决定以及1995年12月3日美、欧签署《跨大西洋纲要》为标志,美、欧重新调整了两极格局终结后针对俄罗斯的联盟关系,从而导致以美、欧为一方同以俄罗斯以及独联体有关国家为另一方的潜在对抗关系框架基本形成。而1997年夏,北约迈出东扩第一步进一步表明了这一点。

第二,以1996年4月17日美、 日签署《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为标志,美、日重新确立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军事政治同盟关系,使美、日、中的相互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于日本而言,以所谓从对付冷战时期苏联的“对付威胁型”向对付中国的“安全保障型”过渡为借口,日本将从世界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与军事大国推进。对于美国来说,它找到理由继续保持其在东亚的10万驻军,维系其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和势力范围。对于中国来说,则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来自东面最严重的潜在军事威胁。1997年10月底至11月初江泽民主席访美以及美国对华“建设性的接触战略”进一步付诸实施,更确立了中、美、日战略三角关系的构架。

第三,以1996年4月25日《中俄联合声明》的签署为标志,中、 俄确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1997年,中、俄首脑互访及有关以建立多极世界为目标的声明的发表,进一步明确了中俄关系。

第四,1997年11月初,日本在其“欧亚大陆外交”战略构想的推动下,桥本龙太郎首相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进行的会晤表明,日本在其既定构筑多极世界主张的基础上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第五,以1996年3 月初亚欧会议的召开以及主席声明的签署为标志,亚欧关系框架以及欧、亚、美三方关系框架朝形成迈出了重要一步。从欧盟方面讲,这是它继德、法、英、意等国相继推出亚洲战略,以及欧盟于1994年7月提出《走向新的亚洲战略》,于1995年3月提出《对日新关系战略》,于1995年7月推出《中欧关系长期政策》及同年12 月通过《欧盟对华新战略》等之后,该联盟采取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其战略意图显然是旨在联合亚洲,主要是日、中,以反对美国构筑单极世界的企图。这也就是说,从世界全局讲,欧盟联合亚洲的目的是为了最终形成同美国竞争与合作的相互关系框架。1997年欧亚外长、财长和经济部长会议的先后召开,进一步加强了欧亚关系以及推动亚、欧、美三角关系的确立。

世界政治新格局出现这样一个雏形,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及其较量的结果,尤其是五大力量对比及其相互竞争与角逐的必然趋势。

二、大国间构筑新格局的战略竞争

(一)大国构筑新格局的战略环境

大国者,最初指美国、欧共体、日本、中国和苏联五大力量;而在苏联解体,其地位由俄罗斯取代以及欧共体实现向欧盟的跨越后,大国则指的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大国或国家联合体。

相对于两极格局并存时期,两极后的国际战略大环境较前发生了空前深刻的大变化。具体而言,新的国际战略环境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两极格局以和平形式而非战争形式终结,所以,未因此而产生胜利者和失败者。在国际舞台上,严重受挫一方的苏联,仍拥有与其他大国一起构筑新格局的权利。

第二,苏联力量严重削弱,力量对比及战略态势进一步朝着有利于北约的方向变化。

第三,两极格局终结之后,美国以胜利者自居,尤其自海湾战争胜利后,其企图“领导”世界之野心更是日甚一日。

第四,欧、日,其中主要是欧洲,力图借机而起,以重振昔日雄风。时任法国总统的密特朗于1989年12月31日在其新年文告中说:欧洲将不再是我们半个世纪以来所认识的那个欧洲,昨天它还依附于两个超级大国,它将像回到自己手里一样回到它的历史和地区中去。

上述种种构成了两极格局终结后五彩斑斓的国际政治图景。这样的环境既给五大力量之间的角逐提供了机会,同时又使它们各自的战略举措受到制约。

(二)大国构筑新格局之争的概况

在两极格局崩溃的背景下,世界主要大国展开了一场以争夺构筑世界政治新格局主导权为主要特征的竞争与角逐。大国构筑新格局之争,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随着新格局的基本形成,现今,第二阶段将宣告结束。

第一大阶段,大致从1989年12月起至1993年间,即克林顿取代布什而入主白宫之前。在这一时期中,大国围绕构筑世界新格局而展开的斗争,一方面表现为它们竞相提出各自的战略构想,另一方面则在建立世界新秩序和推动区域一体化两个领域展开明争暗斗。

如果说美国1989年12月提出“新大西洋主义”构想,旨在以欧洲为突破口,通过稳住欧洲并进而确立其在世界的“领导”地位的话,那么,1990年元月末,即海湾战争打响后不久,布什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则标志着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构想已基本形成。以后,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加以完善。概言之,美国的国际战略为:立足美洲大陆,从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大西洋和太平洋两洋伸展,以达到在政治上建立由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的目的。其途径是:在军事上,借助联合国之名,“领导”世界主要国家对“热点”地区进行干预,以建立所谓世界政治新秩序;在经济上,通过美洲,其中首先是北美经济一体化,以确立它对欧、日的优势地位;在文化与意识形态上,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西化。在这几方面的重要举措中,布什政府一直把建立世界新秩序和西化社会主义国家置于优先地位。

相对而言,在两极格局终结的背景下,欧共体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确立其战略目标的群体,标志是1990年1月4日科尔与密特朗于法国会晤时提出建立大“欧洲邦联”的设想。以后,在这一设想的基础上,作为战后欧共体政治与外交上的代言者——法国,进一步把建立与恢复欧洲昔日“世界的中心”地位定为该国家群体的战略目标。而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途径则是加快欧共体经济、货币及政治的一体化。1993年11月1日,欧共体实现向欧盟的跨越, 是其走向大“欧洲邦联”过程中重要的一大步。从战略指导思想上讲,美国方面要构筑单极世界,欧共体方面则要恢复欧洲昔日“世界的中心”地位,双方意图明显对立。

在两极格局刚刚终结的时候,欧共体国家的主流派政治家们,对欧洲的前景与日后的世界地位作了极为乐观的估计,而对亚太、对美国,则不屑一顾。那时,雅克·阿塔利为密特朗总统的战略顾问,在他看来,不仅当时的苏联,即使是美国,均处衰落中,而衰落中的国家,是没有前途可言的。他当时曾预言世界将出现两个“超级大国”:一个是统一的欧洲,苏联在经济上将依附于它;另一个是统一的亚洲,美国将依附于它。而在1990年春,德国总理科尔则表示:“目前的欧共体加上东欧,将会繁荣发展,变成世界上最强有力的经济区,比美国和日本都要有力。”“未来的年代不会是日本人的年代”。同期,英国前首相希思亦表示:一个统一的欧洲可能比任何民族国家所想象的更有助于塑造21世纪的世界。针对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1991年春,密特朗宣称:不能把美国统治下的和平强加于人。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赫德则进一步说:“谁也不能宣称,一个国家可以决定一切。无论是美国统治下的和平还是大西洋统治下的和平,通通都是不现实的。”

在1989年至1993年间,日本亦及时推出了两极后的外交战略构想,并利用1989年之后中美关系处于非正常状态,一度左右逢源于中美之间,并借机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以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今天,回过头来看,日本提出自己的战略构想并使之系统化是在1990年初,时任日本首相的海部俊树于1990年1月9日致美国总统布什的信中称:“必须以日美欧三极为主导来形成世界新秩序,其成败的关键则在于能否把90年代国际社会变成更加和平而又繁荣的社会”。该信明白无误地告诉美国,日本要成为世界的一极,与美、欧分享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领导权,而不再依附于美国。1990年3月2日,海部俊树赴美前在国会发表施政演说时指出,建立新格局与新秩序是他与布什会晤的主要议题,日本新的对外政策方针是:第一,保障和平与安全;第二,尊重自由与民主;第三,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确保世界的繁荣;第四,确保人类理想的生活环境;第五,确立以对话和协调为基调的稳定的国际关系。这个方针的基轴是日美合作及继续坚持日美安全保障。人们不难发现,在90年代初期之后,日本的外交正是按照海部时期定下的这一基调行事的。

在1989年至1993年间,是苏联走向解体和俄罗斯继承苏联并设法填补因其解体而在国际舞台上留下的空缺之时期。在戈尔巴乔夫政权存在的后期,苏联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是设法加强与改善其与美国的关系,而在建立世界新秩序问题上情况更是如此。自两极格局终结之后,尤其是在海湾战争之后,在建立世界新秩序问题上,苏联积极追随美国,甘当配角。在为建立中东新秩序而召开的马德里会议上,美苏的这种主从关系表现得一清二楚。而在俄罗斯取代苏联之后,莫斯科更是变本加厉,奉行一边倒的亲西方政策一直至1993年末。

1989年夏季前后,由于国际大气候的骤变,中国在此后的岁月中,外交上曾经历了一个困难而曲折的时期。尽管这样,中国政府还是清醒地估计到了苏联、东欧政治剧变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及其对两极格局的冲击,并在事关构筑世界政治新格局和与此相关的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上迅速明确了自己的战略方针,即中国要为建立多极格局及与此相关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早在1990年3月,邓小平就曾明确指出, 中国要成为世界新格局中的一极。他说:“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苏联总还是多极中的一个,不管它怎么削弱……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353页,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总之,在1989年至1993年期间,上述五大力量,均相继为构筑世界政治新格局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确立和完善了两极后各自的战略构想,并将之先后付诸实施。

第二大阶段,大致从1993年间开始,迄今已历时四年许。这一时期,大国间围绕构筑新格局之争,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相继把重点从在联合国的名义下关注“热点”地区的秩序问题,转移到了调整与协调彼此间的长期战略关系上来。其结果是进一步推动了世界新格局框架结构的形成进程。而1993年这一年则是第一、第二两个阶段相互交替的重要时期。

比较而言,在美、欧、日、俄、中五大国或国家联合体中,美国是第一个从1993年之初起便开始酝酿并着手调整其第一阶段所确立的战略构想的,其标志是克林顿上台及其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美国对其第一阶段的战略构想作出新的调整,与政府的更迭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原因还是美国认识到,它在此前所采取的举措,无法达到企图“领导”全世界的战略目标。也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克林顿政府在对外战略上与布什政府的连续性及其自身在政策行为上的特点。

克林顿政府与布什政府在对外战略上的连续性表现为,克林顿政府完全继承了布什政府为美国所确立的企图充当世界“领袖”的战略目标,就在其1993年1月20日的就职演说中,克林顿声称, 美国要“在下个世纪继续发挥全球领导作用”。但克林顿政府的外交特点与布什政府相比,其企图实现“领导”全球的目标的途径主要不是走布什时期所谓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老路,而是重新调整美国与世界其他四大力量的战略关系,并努力提高美国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具体表现是:第一,在既注重大西洋又注重太平洋战略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太平洋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第二,在注重军事安全与经济安全的同时,开始强调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所占的地位;第三,在既注重美国外交战略的外向性又注重这一战略的内向性的同时,开始将实现美国既定战略目标的重点由“外向”转到了“内向”上来。美国战略指导思想的这些变化,其标志是1993年夏提出所谓的“扩展战略”。其后,美国具体的安全战略构想,包括东亚安全战略构想,对华接触战略构想,既是其“扩展战略”的产物,又在一定程度上受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以及俄罗斯等战略调整的影响。

欧盟对其前身欧共体所确立的战略构想开始进行调整,始于1993年年底前后。其调整的特点是,将原来确立的恢复昔日欧洲“世界的中心”地位这一宏大目标,降为欧洲仅作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对此,在欧盟成员国的政界与学界大致形成了共识,并通过法国人之口,向世界宣示。1994年底,法兰西学院院士让·多梅松曾撰文称:未来的世界将是三极世界。所谓三级,他认为是:由美国控制的“美国极”,由中国和日本两条巨龙及其周边小龙组成的“亚洲极”,犹豫不决的“欧洲极”。而在1995年12月间,法国总统希拉克对美国《时代》周刊说:“我们所了解的两极世界已不复存在,明天的世界将是多极世界。其中最重要的一极将是欧洲。我认为,我任期内第一个目标将是致力于欧洲的成功。”继而,希拉克于1996年1月31日至2月2日访美期间, 又重申了这一立场。显然,在此前后,欧盟主要成员国所采取的战略举措,均与这一新的战略目标相联系。

大致而言,为了成为世界新格局中的一极,欧盟调整战略构想的举措主要是:第一,继与美国等作出北约东扩决定后,于1995年12月初推出《跨大西洋纲要》,确定了欧美新关系的构想;第二,于1994年7 月,推出对亚洲战略新构想——走向亚洲新战略,借重东亚,以牵制美国;第三,1997年10月,体现制约美国主导欧洲安全事务的构想出台,其标志是法、德、俄三国会晤机制的建立。

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方针,直至1993年初方才出台,其安全政策则迟至1993年11月初方得以公布。此后,其外交政策方针及国家安全政策,随着北约作出东扩的决定而进行相应调整。其主要构想是:第一,在军事安全上,以北约为对手,建立以独联体相应国家为成员的军事联盟,以与北约相抗衡;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以抵消北约在常规力量方面的优势地位;利用北约内部矛盾,牵制美国,确保西线安全。第二,在政治上,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及与亚太国家的联系,确保其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第三,调整与日本的关系,利用日本,达到牵制美国以及中国的目的。第四,加强与印度等国的传统关系,并随时准备扩大其对巴尔干以及中东事务的影响力,等等。

比较而言,东亚的中国与日本,前者在既定战略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其构筑多极世界的战略构想,并通过加强同俄罗斯和欧盟的关系,通过改善同美国和日本的关系,使其构想得以实施,且已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至于日本,自1993年间自民党失去政权后,该国便长期陷入政权更迭的政治危机中。在此背景下,日本便把外交重点放在了构筑美日关系上。从战略指导思想上讲,1997年是日本将其构筑多极世界的构想付诸实施的重要一年。其标志是7月24 日桥本龙太郎首相推出的“欧亚大陆外交”新构想。正是在这一构想的推动下,日本提出了改善日俄关系的“信任”、“互利”和“长远观点”等对俄战略三原则。与此同时,日本还设法调整对华关系。继1990年初海部俊树提出构筑日、美、欧三极构想后,桥本龙太郎提出“欧亚大陆外交”的构想,是日本外交战略思想的重大发展。

总之,自1989~1990年间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五大力量随之展开了一场争夺构筑世界新格局和建立世界新秩序主导权的竞争与角逐。通过对五大力量在上述两大阶段各自战略的调整情况,人们可以看到,自此以来,世界政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美国企图构筑单极世界,其他四大力量则力主构筑多极世界,而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竞争与较量推动了多极化进程,并导致一个新格局雏形的出现。

标签:;  ;  ;  ;  ;  ;  ;  

论冷战后世界政治多极化与大国战略竞争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