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期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耕地论文,中国论文,粮食生产论文,近期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对世界的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粮食的供应水平以不断增强自身的粮食安全程度。在各方面不断努力的情况下,长期以来中国以较高的粮食自给率水平满足国内粮食需求,粮食安全状况逐步改善[1][2][3]。但是,自2000年以来,粮食总产量出现连续4年减产,而且2003年降到4.5亿吨以下,使得这几年全国粮食当年产需缺口在300亿kg—400亿kg之间,2003年达到450—550亿kg。在这种背景下粮食安全很自然地重新被人们所关注。一个普遍的观点是耕地面积的下降是近年来中国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4][5],但同时也有人提出了质疑,认为过去近10年中国耕地面积一直都在减少,而在粮食产量下降之前的5年中,粮食产量却是一直在增加,言外之意是耕地面积并不是粮食减产的真正原因。本文从耕地面积的变化、耕地资源利用状况出发,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粮食减产的真正原因,为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中国近期耕地资源的变化格局
1.耕地资源变化趋势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和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1996年至2003年7年时间内,全国耕地面积总体上呈逐年持续减少之势,从1996年的13003×10[4]hm[2]减少至2003年的12339.22×10[4]hm[2],净减耕地数量为663.78×10[4]hm[2],平均每年减少耕地面积94.83×10[4]hm[2](图1,表1)。不仅如此,从图1还可以看出,耕地面积的减少趋势越来越明显,减少幅度逐年增大,降幅从1997年的0.26%增大到2003年的2.01%。耕地流失形势严峻。
表1 1996—2003年中国耕地面积变化 单位:10[4]hm[2];%
1996
1997
1998
19992000200120022003
面积13003 12969 12930 12920.55
12824.31
12761.58
12592.96
12339.22
净变化量
--
-34
-39
-9.45
-96.24
-62.73
-168.62
-253.74
净变化率
--
-0.26 -0.30 -0.07
-0.74
-0.49
-1.32
-2.01
数据来源[6][7]
附图
图1 1996—2003年中国耕地变化趋势
2.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分析
1998年以来,中国尽管采取了一系列诸如耕地开发整理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等补充耕地措施,平均每年补充耕地近38万公顷,但全国耕地仍然平均每年净减近100万公顷。全国耕地减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占用;二是维护生态环境,推行生态退耕工程;三是提高农民收入,用于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耕地减少各类型数量及所占比例见表2。
表2 中国近期耕地变化状况表 单位:10[4]hm[2];%
年份(年末)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耕地总面积 12930
12920.55
12824.31
12761.58
12592.96
12339.22
建设占用17.6186
20.5258
16.3259
16.3654
19.65
22.9106
占减少比例%
30.89
24.39
10.42
18.32
9.697.95
生态退耕16.4610
39.4614
76.2821
59.0689
142.5552
223.7309
年 占减少比例%
28.86
46.88
48.71
66.13
70.31
77.66
内 农业结构调整
7.0091
10.7124
57.8225
10.8346
34.901
36.4152
减 占减少比例%
12.29
12.73
36.92
12.13
17.21
12.64
少 灾毁耕地15.9519
13.4680
6.1738
3.0579
5.6339
5.0425
占减少比例%
27.97
16.00
3.943.422.781.75
合计减少57.0406
84.1676
156.6043
89.3268
202.7401
288.0992
开发整理复垦25.7509
29.1065
20.2608
26.0761
31.0807
年 占增加比例%63.57
48.21
76.18
76.43
90.46
内 农业结构调整
30.94
14.7566
31.2617
6.3335
8.0429
3.2796
增 占增加比例%36.43
51.79
23.82
23.57
9.54
加 合计增加30.94
40.5075
60.3682
26.5943
34.119
34.3603
注:数据来源于国土资源部土地年度变更调查资料
可以看出,虽然近期建设占用耕地使耕地减少量的比例逐年降低,但减少的绝对量并没有太大变化,每年基本在20万公顷上下浮动。耕地数量减少的主体部分是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其中生态退耕面积占耕地减少的比例从1998年的28.86%上升到了2003年的77.66%。说明近期中国耕地转变为非农地的数量较为稳定,耕地总量上的减少,主要还是由于农用地内部调整所致。这种调整带来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适度增加园地面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脱贫致富;二是生态退耕,适度增加林地面积,维护区域生态良性循环,有利于耕地总体质量的提高,也将增强单位面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中国粮食总产的变化趋势分析
农村实行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1995年国家在制定“九五”计划时提出到2000年粮食总产量要达到4.9亿吨。出人意料的是1996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就突破5亿吨大关,提前实现“九五”计划确定的粮食总产量目标。1996至1999年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4年间年平均产量超过5亿吨,其中1998年达到5.12亿吨,表明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已基本形成5亿吨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从而结束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应长期短缺,粮食供求实现由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国家粮食储备量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时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粮食价格也步入低迷期。
但是,自1999年下半年起,粮食供求状况急转直下,尤其是2000年以后粮食减产的幅度较大,粮食产量处于较低水平,2002年略有恢复,也只达到45706万吨,较1998年减少5524万吨,减幅达10.78%,到2003年又降到43067万吨。这一状况直接导致了2003年10月份开始的粮油价格大幅度地持续上升的局势,粮食安全再度备受关注。
三、中国粮食总产变化的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中国耕地面积自1996年以来逐年下降(见图1,表1),但在同一时期,以1999年为界,粮食总产却在前期增加,后期下降(见图1,图2,表3)。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明显不一致的现象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由此质疑两者的相关关系。下面,对近期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讨粮食减少的真正原因。
附图
图2 中国1996—2003年粮食总产变化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年鉴(各年份),中国地质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各年份),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3 1996—2003年全国耕地与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的前后期比较 单位:%
类别1995—1999年
2000—2003年
耕地面积变化率-0.6341 -3.7826
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率
0.5447 -8.3466
粮食总量变化率2.0982 -6.8167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年鉴(各年份),中国地质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各年份),中国统计出版社
影响粮食总产的因子主要有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其中,由于粮食单产在1996—2003年间变化不大,各年基本在4386kg/hm[2]的平均水平上下波动,平均波动幅度仅为0.5%,即使是波动最大的2000年,变化也只有125kg/hm[2](即每亩8.33kg)。因此,这里主要进行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分析。图3是中国1997—2003年间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的年际变化情况。
附图
图3 中国1997—2003年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年变化率
从表3可以看出,全国耕地面积呈逐年持续减少之势,而且减少趋势越来越明显,减少幅度逐年增大。如果将这段时期分为1996—1999年,2000—2003年前后两期,则后期耕地面积的下降幅度比前期大得多。如表3,前期耕地面积的降幅为0.6341%,后期的降幅增大到3.7826%。
全国的粮食播种面积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粮食播种面积从1996年的1.12548×10[8]hm[2]减少至2003年的0.9941×10[8]hm[2],平均每年减少187.69×10[4]hm[2]。然而与耕地面积变化不同的是,粮食播种面积在1997、1998年略有上升,往后的年份才逐年持续下降,表现在前后两期(表3,图3),前期上升,增幅为0.5447%,后期下降,降幅达到8.3466%。
可见,虽然前期耕地面积减少,但与后期比较,其减少的幅度非常小,而播种面积却在前期增加,后期大幅度减少,这样,在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共同作用下,直接决定了1996—2003年间的粮食总产变化趋势,即在总体上呈下降之势,但前期增加,后期减少。
进一步将耕地面积与粮食播种面积分别与粮食总产进行相关分析(图4和图5)。
附图
图4 1997—2003年全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年变化率
附图
图5 1997—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产量年变化率
从图4,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总量年变化率的趋势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强,相关系数仅为0.402。而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率和粮食总产变化率的趋势(见图5)之间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达0.864。而且,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由于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作物的面积逐年上升,粮食作物面积随之下调,必然导致了耕地面积对粮食总产量的直接影响减弱,粮食播种面积成为近期中国粮食总产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
然而,并不能由此否定耕地面积对粮食安全的作用。我们知道,粮食播种面积是由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面积和复种指数的乘积表示。耕地面积是粮食播种面积的主要变量。如图6所示, 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播种面积年变化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739,说明耕地面积对粮食播种面积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虽然复种指数是粮食播种面积的另一变量,但是在农业科技取得重大突破以前,特定地区的最大光温水生产潜力是一定的,也就是说,复种指数在一定时期内也必然是有上限的。这表明,目前还无法通过无限上调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的办法来替代耕地面积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
附图
图6 1997—2003年全国耕地面积与粮食播种面积年变化率
此外,中国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和灾毁(见表2)。除农业结构调整外,因其他原因减少的耕地可逆性差,这部分占到耕地减少面积的82.68%。这说明,因耕地面积减少导致粮食的减少是刚性的,减少的耕地面积难以再次为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服务,而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是弹性的,即使不考虑复种指数的变化,短期内也可以通过调减经济作物面积,恢复粮食生产。
四、简要结论及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本文运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对中国近期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期中国粮食总产减少最直接的原因是粮食播种面积的下降,而粮食播种面积的下降一方面与耕地面积的下降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农业政策实施的结果。
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相关政策应该在了解粮食总产下降的真正原因的基础上制定。据此,有以下建议:
(1)保证粮食播种面积,是当前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目前经济作物往往由于其附加值高而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替代方式,但这种转换应建立在地区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行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的平衡,不能搞一刀切,而应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条件,确定两者之间的比例。
(2)需要保护和进一步提升单位面积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中国近期由于粮食播种面积继续调减而造成较大幅度的粮食减产,说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仍相当重要和艰巨。特别是在未来几年内,西部地区退耕地面积将达到0.067亿hm[2](1亿亩)以上;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仍将占用部分耕地,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还会下降,所以应进一步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进一步加强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控制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流失;而从长远着眼,增加资本、科学技术等要素的投入,提高粮食单产仍然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战略。
(3)创新耕地保护思路。将耕地保护的内涵扩大到农地保护,只要把农用地保护好,至于农民种什么,取决于经济效益的比较,一旦粮油价格达到合理水平,同时在政策对粮农利好的导向下,粮食产量会很快增加。
当然,中国政府正在高度关注粮食减产引致的粮食安全问题。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1号文件,制定了促进农民增收的九项政策措施,通过对农民种粮进行直接补贴、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农业政策,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在这些政策的实施下,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较上年增加了220万公顷,对粮食增产起到主导性作用。今后,政府需进一步稳固和加大支农政策的贯彻实施,以保障我国可持续的粮食安全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