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齐“左掌客亭”陶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左掌论文,谈齐论文,陶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10月,日本京都艺文书院出版的《金石书学》第九号第20页刊有下揭一枚陶质玺印:
(左起:钤本、玺面、玺身、玺顶;玺身及玺顶约为原大的80%)
玺面尺寸为2.6×2.48cm,旧未见著录。据施谢捷先生博士学位论文《古玺汇考》所记,此玺系北京杨广泰先生文雅堂所藏。①从玺文风格和内容上看,施文定为齐系官玺,无疑是正确的。
关于此玺的释读,是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金石书学》释文撰写人不详,所出释文为“左□□亭”,仅释头尾二字,中间并不难释的二字均阙释。上引施先生文释为“左掌客亳”,并指出“掌客”见于《周礼·秋官》,但文中对其所释的“亳”字未作任何解释。因此,全玺究为何意,在施文仍未得解决。
其实,若合两家之释,将玺文释定为“左掌客亭”,便十分完美。
“掌”字原从“手”从“尚”省声,类似的写法也见于三晋“掌专(传)”官玺和1954年洛阳出土的一件刻划陶文。②1925年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补》最先释出三晋官玺中的“掌”字(12·2下),将此释移至陶文“此丌(綦)母紻掌”一语中,亦顺适无碍。“客”字的写法,施文已指出与齐器陈喜壶上的“客”字写法相同。③其所从的“广”旁上有小尾巴式的饰笔,正是齐文字的特色。《周礼·秋官·掌客》:“掌四方宾客之牢礼、饩献、饮食之等数与其政治。”
在先秦古文字资料中,已释出的“亭”字在写法上与“京”字相似或相同,如:
曾经有多位研究者指出,郭简《语丛》一、三是“具有齐系文字特点的抄本”,冯胜君先生更有详细的论证。(29)这个从“宅”之“亭”的释读,可为此说再添一证。
2010年10月4日初稿,16日二稿
①施谢捷:《古玺汇考》,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3页。下引施先生说均见此文此页。
②官玺参见罗福颐主编:《古玺汇编》186·1824,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案:此玺旧释为“掌事”,所谓“事”字从字形上看,疑是“专”字,在玺文中可读作传遽之“传”。陶文参见王恩田:《陶文图录》5·65·1,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汤馀惠主编:《战国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91页“掌”。
③孙刚:《齐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06页。
④王恩田:《陶文字典》,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136页;孙刚:《齐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9页。
⑤李先登:《天津师范学院图书馆藏陶文选释》,载《夏商周青铜文明探研》,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04-308页,引文见304页。
⑥此外,裘锡圭先生和朱德熙先生都曾用括注问号的方式怀疑过释“亳”说,参见裘锡圭:《战国文字中的“市”》,载《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465页;朱德熙:《战国文字中所见有关廄的资料》,载《朱德熙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62页;亦可参见常宗豪主编:《古文字学论集(初编)》,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83年。
⑦李学勤:《燕齐陶文丛论》,载《上海博物馆集刊》第6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70-173页。案:据李文说,郑超先生《齐国陶文初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一文曾对李先登先生的说法有详细论证。惜郑文不易获读。
⑧石加:《“郑亳说”商榷》,《考古》1980年第3期。
⑨俞伟超:《秦汉的“亭”、“市”陶文》,载《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32-145页,引文见139-140页。
⑩曹锦炎:《古玺通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45-46、48、133-136页;曹锦炎:《古代玺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24-26页。案:后来依据曹书来写古玺、古陶释文的,大概要数徐畅先生最为坚定,参徐畅主编:《中国历代印风系列·先秦印风》,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第41、51页;傅嘉仪主编、徐畅校审释文:《中国历代印风系列·历代印匋封泥印风》,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第15、19、24、38、40、60页;徐畅主编:《中国书法全集·先秦玺印》,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3年,第64-65页。
(11)李零:《齐、燕、邾、滕陶文的分类与题铭格式——(新编全本《季木藏陶》〉介绍》,载周进集藏、周绍良整理、李零分类考释《新编全本季木藏陶》,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18页。案:作者在为本书相关陶文作释文时,仍从释“亳”说。
(12)王恩田:《陶文图录》,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自序第16-17页;王恩田:《陶文字典》,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136页。
(13)吴良宝:《先秦货币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4-126页。
(14)孙刚:《齐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01-211页。冯胜君先生曾明确指出这是齐系文字的显著特点,参见冯胜君:《郭店简与上博简对比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262-263页。
(15)吴振武:《古文字中的借笔字》,载《古文字研究》第20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08-337页。
(16)吴振武:《谈珍秦斋藏越国长铭青铜戈》,载《古文字研究》第27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11-317页。
(17)吴振武:《蔡家岗越王者旨於睗戈新释(提要)》,载《古文字研究》第23辑,北京:中华书局、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0-101页。
(18)此玺及下一封泥上的“亭”字,何琳仪先生释“京”读“亭”,参见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5、144页;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2、157页。“童(锺)丽(离)”之释,参见刘信芳、阚绪杭、周群:《安徽凤阳县卞庄一号墓出土镈钟铭文初探》,《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3期。
(19)此类印戳陶文旧或从左向右读为“某亭”,非是。“亭”下一字当是人名。
(20)王恩田:《陶文字典》,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135页。
(22)吴振武:《试说齐国陶文中的“锺”和“溢”》,《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1期;又,齐器陈纯釜等铭文中另有“廪釜”之称(《殷周金文集成》16·10371、10374),也是同样的构词形式。
(23)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79页。
(24)陈伟等:《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48页注释15。
(25)刘钊:《读郭店楚简字词札记》,载《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4-85页;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89页。
(26)刘雨、卢岩:《近出殷周金文集录》1·10-25,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钟铭释文,参见裘锡圭:《关于子犯编钟的排次及其他问题》,载《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79-85页。
(27)陈伟等:《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48页注释14、16、17;陈伟:《〈语丛〉一、三中有关“礼”的几条简文》,载《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44-145页。案:对此段简文后两句的理解,以陈先生说为优。
(28)简文中的两个“”字,试读为“吝”。吝惜、吝啬的结果便是不足。
(29)冯胜君:《郭店简与上博简对比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250-3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