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肥西县烧脉学校 231200
摘 要:随着教研教改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关注倡导对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素养的教育。为此,在实际教学中以发现问题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以实验为手段贯穿于教学中,从而体现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教学思想,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能有机整合。
关键词:实验 多媒体 引探式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一直是将重点放在系统基础知识的传授方面,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后来才开始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观察能力、测量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实验—多媒体—引探式教学法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各种能力。《美国国家科学标准》里说,“实施标准的学校将让学生积极地从事他们有兴趣的重要的探究来学科学,借此,学生将为理解科学建立一个知识基础。在这些学校里,教师将被赋予权力去作有关学生学些什么,怎样学习。”根据初中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教师要做的只是极少数地讲述,尽可能地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观点系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知识,自己去概括作结论,有较多探索和尝试错误失败的机会。
一、教学目标
实验—多媒体—引探式教学法,总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还能发展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对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具体目标:(1)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和应用基本知识。(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各种能力。(3)提高学生整体素质。(4)培养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得有效信息。(5)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假设、对照、操作的技能,训练学生从直观思维转变到分析思维,培养学生有效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探究出来新的结论。
二、教学步骤
实验—多媒体—引探式教学法的基本步骤:动手操作实验→接受媒体信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具体探究→验证假设→归纳总结。
1.提出问题
在这种引探式的教学中,“问题”往往被视为学习的核心部分。提出的问题能否体现在它对学生是否合适上,而不在于它是否一定是由学生探究得来的,主要是引探的问题不管是来自于教师,还是来自于其他途径,学生也完全可以进行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1)在演示实验中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系统的,独立探究与接受现成科学结论等信息相结合的活动。教师必须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造成学生认知结构和周围环境的不平衡,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实。例如:七年级-上(人教版)第五章P127“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看它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通过快要熄灭的卫生香去验证,说明金鱼藻在阳光下能够产生了氧气,似乎该演示实验就到此成功了。但是在按照课本上的装置和方法进行此实验时,实验效果不太理想。这时我就鼓励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这个实验,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又做了一次同样的实验,结果部分同学发现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并不是向课本上所说的立刻猛烈燃烧起来,只是能使卫生香稍微亮一下,时间很短,这样不少同学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也就很难信服金鱼藻在阳光下能够放出氧气。怎么办呢?我就有意识地引到同学去进行探究。首先,在黑板上写下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在光能和叶绿体的条件下);然后师生共同讨论:①可能是根本金鱼藻就不能够产生氧气( 后排同学提出的)。②我们看到了金鱼藻放出了气泡(前排的同学提出的)。③还有的同学认为可能是金鱼藻产生的氧气量少了,当然现象不太明显。(部分同学提出的)教师及时引导:既然水、光、叶绿体都满足要求,我们能否通过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为此我在玻璃杯里加入碳酸氢钠(事先解释碳酸氢钠可以释放出来二氧化碳),经过这样的处理,实验效果比以前理想多了。
(2)接受媒体信息,提出具体问题:合理选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运用于实验—多媒体—引探式教学中,给教学提供更多有效的信息,因为学生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有困难的,如果加上多媒体传递更多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节中,我在学生掌握肾脏结构基础知识上,用多媒体展示血浆中、肾小囊中和尿液中各种物质含量的科学数据表。
血浆中、肾小囊中和尿液中主要成分比较(克/100毫升)
学生对表格中的数据开始观察、对比、分析、思考,此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同学比较在表格中蛋白质的含量差异比较大,然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作出假设,引导探究,验证假设
探究活动是人类的基本行为之一。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以积极主动参与、积极主动发展为主要活动,不断去探究、思考、进步,同时也会不断产生体验、质疑、惊奇、自豪、合作、喜悦等一系列的情感,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去点拔、引导、辅助。同学们把先前的经验和目前所学的零碎知识组织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讨论、研究、分析、思考,提出一个或几个假设。例如:以上我们已提到的表格中,血浆中、肾小囊中和尿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差异,可能同学们提出很多假设,这时教师演示肾小囊液是由血浆通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过程的多媒体课件。学生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由于大分子物质不能渗透过血管壁和肾小囊壁,只有小分子物质能够滤过,所以蛋白质分子在原尿中含量很少。
在这种引探式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课本上知识的探究,而且要适应不同层次的同学,让他们都动起来。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我们可以培养他们批判性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本上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有全面深刻的理解,用创新意识去提出问题,并借助实验、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去探究。例如: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一节中P49验证“模拟膈肌运动”的演示实验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安排好这一节演示实验后,教师可以及时提出“胸廓的扩张是由于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同时收缩的结果,我们能否设计一个更好的实验来同时模拟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的运动呢?”提出这样问题时,同学们显得异常兴奋,最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设计出这样的实验:用比较大一点饮料瓶,先前在瓶中放入弹簧,紧贴在瓶壁相对两侧,教师一手挤压着弹簧,另一手向上推着橡皮膜,学生这时放入带有气球的Y型管子,塞紧瓶口,当教师两手同时松开,这个实验就可以同时模拟肋骨间肌肉和膈肌的运动。
3.归纳总结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教学信息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和讨论。通过对不同的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挖掘教材内涵内容,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逻辑精选,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述假设,使之成为概念或原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各种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学生开始充分讨论,使学生养成方向性、选择性和持久性,使学生对知识具有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卢文祥《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程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2]徐作英 王玉瑶《生物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版.
[3]顾春《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年1月。
论文作者:岳甫春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学生论文; 金鱼藻论文; 教师论文; 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科学论文; 知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