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研究论文_陈聪汉

广东新创华科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523000

摘要:日趋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藻类及藻毒素给传统净水工艺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增加了水处理难度。 对饮用水中蓝藻毒素去除技术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系统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去除效果和局限性, 并对藻毒素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饮用水;蓝藻;藻毒素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含有大量的氮 、磷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水库 ,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 这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水华发生的频率与严重程度都呈现迅猛的增长趋势, 发生的地点遍布全球各地。我国饮用水水源约有 25%是湖泊水或水库水。20世纪 90年代 , 全国淡水水体富营养状态日益严重。在藻体大量死亡分解的过程中, 不但散发恶臭 ,破坏景观 , 同时释放藻毒素, 危害人类饮用水安全。淡水中引起水华的藻类主要是蓝藻门的微囊藻属 、鱼腥藻属 、束丝藻属和颤藻属。它们都能产生藻毒素, 其中分布广 、危害大的是微囊藻毒素 (m icro-cystins,以下简称 MC),MC是一组环状七肽物质, 结构稳定 ,能抵抗极端 pH 值和 300℃高温 ,具有明显的肝毒性。此毒素是蛋白磷酸酶 1和 2A的强烈抑制剂, 是迄今已发现的最强的肝肿瘤促进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饮水中的 MC-LR与肝癌的发病率高度相关 。蓝藻毒素具有致染色体断裂 、致基因诱变以及较高的急性毒性 。饮用水源中蓝藻大量繁殖 ,将危害人类的健康 。

2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岛津 LC-20A 高效液相色谱仪,配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arizonSpe-Dex 4790 双位水质固相膜萃取仪;岛津 Sim-pack VP-ODS150 mm×4.6 mm 0.45 μm C18 色谱柱。甲醇、三氟乙酸均为色谱纯;水为 Millipore 纯水机制备的超纯水;0.45 μm 有机滤膜(用于过滤 HPLC 流动相及水样);MC-LR 标准品购自美国 Alexis 公司。

1.2 样品前处理

取 1 L 水样经 GF/C(0.45 μm 滤膜)过滤,得到滤液(水样)和藻细胞(膜样)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

1.2.1 膜样处理

以 20 mL 0.1 %三氟乙酸甲醇溶液浸泡藻细胞部分并进行超声波提取 10 min,得到膜样提取液。

1.2.2 水样处理:

1 L 水样中加入 5 mL 甲醇,然后经 C 18 固相萃取膜萃取,得到洗脱液。萃取过程如下:

(1)萃取膜活化:依次用 100%甲醇、100%的水活化萃取膜,每种溶剂活化两次,每次浸泡 3min。

(2)上样:上样后萃取膜不吹干。

(3)淋洗:用 20 %(v/v)的甲醇水溶液淋洗两次,每次浸泡 3min,第二次淋洗后吹干 4 min。

(4)洗脱:用 0.1 %(v/v)三氟乙酸(TFA)甲醇溶液洗脱富集在萃取膜上的 MC-LR,洗脱三次,每次 10 mL,浸泡 5 min,合并三次洗脱液于同一 150 mL 梨形瓶中。合并膜样提取液和水样萃取膜洗脱液,于 40 ℃下旋转蒸发至尽干,甲醇准确定容至 0.5 mL,供 HPLC 分析。地表水和饮用水中 MC-LR 的含量为水中及藻细胞内含量的总和。

1.3 色谱条件

甲醇:0.06 %(v/v)三氟乙酸(TFA)水溶液=60∶40(v/v);1.0mL/min;检测波长 238 nm;进样量 10 μL。

3结果与讨论

3.1 保留时间和标准曲线的确定

配制一定浓度的 MC-LR 标准工作溶液,在上述色谱条件下确定 MC-LR 的出峰保留时间,约为 3.58 min。多次分析平均保留时间作为定性标准,采用外标校正曲线法定量。取 MC-LR 标准品用甲醇配成浓度为 100 µg/mL 标准储备液,再依次得到浓度为 0.090、0.178、0.350、0.514、0.673、0.826 µg/mL的系列标准溶液。以峰面积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线性方程为:y=25730x-1480.73,相关系数为 R 2 =0.9999。

3.2方法检出限

以超纯水作为样品空白,定量取浓度为 9.09 µg/mL 的 MC-LR标准中间液 10.0 µL 于 1 L 的超纯水样品中,按照上述样品处理步骤,平行测定 7 份样品,计算方法检出限,结果见表 1。本方法检出限为 0.004 µg/L。

4总结与展望

我国目前许多城市以湖泊、水库水作为饮用水水源,由于污染加剧及水源地保护不够,这些水源大多发生了富营养化. 因此藻及由藻产生的臭味、藻毒素等问题在我国十分突出. 国外对 MCs 的研究较早,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目前的研究热点在于 MCs 的提取、检测技术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为薄弱,基本上是围绕各种技术对 MCs 的去除效果;很少对反应动力学、反应机理等深层次问题进行探讨. 近些年来,很多学者开始用高级氧化技术降解 MCs,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特别是 UV/H 2 O 2 有无二次污染、成本低等优点,很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实际应用.今后在藻毒素去除方面,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开发各种技术的组合工艺,将是一种趋势,从而做到优势互补、节省费用. 另外,机理研究及中试试验也是新技术能否工程化应用的关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水质标准的不断提高,寻找一种高效、价廉的 MCs 去除技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溶,崔莉凤,张冲.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改进和圆明园实际水样的测定[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1):24-29.

[2]蔡冲,李志凌.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检测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6):1140-1144.

[3]朱光灿,吕锡武. 饮用水微囊藻毒素污染与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控制[J]. 净水技术,2005,24(6):22-25.

[4]盛建武, 何苗, 施汉昌, 等.蓝藻毒素的监测及水华暴发的应急方案[ J] .中国给水排水, 2005,21(5):26-28.

论文作者:陈聪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0

标签:;  ;  ;  ;  ;  ;  ;  ;  

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研究论文_陈聪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