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两个问题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两个问题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二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论二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所走过的光辉历程,越来越深切地感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在我国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而在当前,在我们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时,能否正确地解决种种矛盾和澄清种种疑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为了强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研究,本文拟就其中的二个问题作些探讨。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于这一理论的内容、实质、意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产生阶段(提出概念,展开论述,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重大转折。在这个会上重新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政治路线和与此相应的组织路线。这就为重新认识基本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打下了思想理论基础和政治组织基础。

对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邓小平在1979年3月30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曾经指出, 中国在国情方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邓小平指出的这两个特点,毛泽东在1962年1 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曾说过。毛泽东说,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是不行的。应该说当时毛泽东对国情作这样的估计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问题在于,以后的估计就逐渐离开了实际,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认为中国已经达到了“初步繁荣昌盛”,到处是“莺歌燕舞”。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了毛泽东过去对国情的符合实际的估计,并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还要求“全党做实际工作和理论工作的同志共同研究”(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4页。)。 这就实际上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认识国情的任务。

1979年9月30日, 叶剑英代表党中央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讲话指出,世界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这是第一次提出这一概念),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还具体指出,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别长,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这种旧社会的许多痕迹。这是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角度来认识我国国情的重要进展。

1981年6 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邓小平同志主持下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党的十二大确认了这一科学论断。报告说:“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报告还以“物质文明还不发达”作为这个阶段的根本特征。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国情的认识有了新的重要进展。但此时还没有对这一个科学论断展开论述,还没有赋予这个论断以特定的含义。

十二大以后,随着全国改革的开展,我们对社会主义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逐步深入。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一个重大进展,是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虽没有直接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它提出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重要论点,从更深刻的本质上说明了我国必然经历一个不可逾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理,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86年9月,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全民范围的道德建设,就应当肯定由此而来的人们在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别,同时鼓励人们发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这里,不但准确使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法,还指明了这个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提出了这一时期的若干重要特点,可以说,已经基本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

第二,成熟阶段(系统论述,形成体系,从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至1987年党的十三大)。

1987年2月十三大报告起草之初, 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十三大报告要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清楚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社会主义。要申明四个坚持的必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必要,改革开放的必要,在理论上讲得更明白。”(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202页。)同年3月21日《关于草拟十三大报告的设想》中提出, 十三大报告全篇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根据,由此来证明经济建设发展的战略,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任务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任务,以及避免“左”右两种倾向的问题。这个设想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同意。他批了“这个设计好!”(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407页。)十三大召开前, 邓小平同志向外宾介绍:“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他还强调:“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2页。)

十三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以及党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了系统的阐述,表明这一理论已经成熟,已经体系化。报告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就首先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告诉我们这两层含义是不可分割的。前一含义说的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基本方向,这是首要的前提;后一含义说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水平和过程特征。这是由我国社会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所决定的,是不可能超越的。只有全面地把握这两层含义,才能真正避免片面性,同“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划清界线。

十三大报告还在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涵义的基础上,讲清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地位、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指导方针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报告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清楚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地位,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何而来,发展到哪里去,它的前途和转变将是怎样的。

报告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特征是社会生产力落后,以及由此决定的生产关系不成熟,上层建筑不完善。因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也就必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也就必然是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应当确立的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也就是:“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须以安定团结为前提,努力建设民主政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精神文明”。至此,应当说,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

第三,丰富阶段(丰富内容,深化理论, 从1987 年党的十三大至1997年党的十五大)。

这十年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进入低潮、走入低谷,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受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重考验的十年,也是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发展的十年。

1992年党的十四大遵照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讲话的精神,从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高度,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重申。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又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 根据多年的实践和新的经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这些丰富和发展突出地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针对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倒退,就是搞资本主义等错误认识,对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理论基础的理论、路线和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评价。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第二,重新强调我国“最大实际就是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指出:“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第三,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质及其发展进程中的基本特点。党的十三大根据当时的认识,对于这一点作过论述,讲了五条。经历十年的实践和认识,对此有了丰富和发展。十五大将原来的五条变成了九条。九条中有四条是新增加的。这就是第四、五、六、八条。讲要“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以及“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增加这四条,强调我们在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生活水平、协调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四个方面的任务,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进程及其基本特点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涵盖面更广,内容更丰富,表述更具体。对十三大原来提出过的五条,在具体的论述上也有推进。比如,第一条是作为总的概括,将原来的“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改为“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更明确地说明了这个阶段的性质和目标。第二条将原来的“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改为“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这就明确了现代农业在工业化中的位置,并强调了现代服务业或者说整个第三产业的重要地位,也指出了农业的发展方向。第三条将原来的“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改为“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这就不仅增加了内涵,使其更全面更完整,而且反映了十年来我们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以及改革目标认识的深化和发展。第九条将原来的“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为“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增加了横向的对比,指出了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利于我们瞄准差距去作努力。

第四,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务以及解决主要矛盾、完成根本任务的基本方针:“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特别是首次提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不仅要作“质”的定位:“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而且要作“量”的把握:“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使三者在整体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第五,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科学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且深入地阐述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之间的关系。

很显然,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上述丰富和发展,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的进一步结合,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和结晶。

二、重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新强调和重大发展,一方面表明我们党在邓小平同志逝世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连续性、稳定性;另一方面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对于这两个方面只要认真回顾一下建国后我们在国情认识上有过的经验与教训,和在现实实践中认识这一理论中的诸多疑虑与困惑,就会认识得非常深刻。

重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究竟有哪些重大意义呢?

第一,这是高举旗帜,继往开来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不但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且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以形成的一个前提条件,是邓小平全部理论的立论根据和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

前面已经说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基本含义,其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其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提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样,开启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大门。因此,它既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成果,又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巨大动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根据“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提出了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改革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它各方面的体制,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外国资金,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借鉴外国先进管理经验及其他一切文明成果,而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明确了我们奋斗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是根据上述论断,我们党既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理论观念和政策,又拒绝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看法,从而迅速地激发了社会主义的活力,改变了国家的落后面貌,走上了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要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首先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动摇。有了这个不动摇,才能把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第二,这是把握大局,开拓进取的重要关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基本经验,并科学地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大局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像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对它的基本国情应该怎样认识,从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党对此作过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说,一直处于不清醒的状态。我们曾一度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遥远的事情了”;在较长时间里,又认为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过渡时期”。过去出现的像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错误,一个重要的认识根源就在于对基本国情作了错误的判断,采取了一些超越阶段的错误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现在搞建设要适合中国情况,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80年谈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时,他又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页。)十三大前夕,他还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2页。)

目前是我们正在实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跨越世纪的十几年里我们党所面对的大局,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所指出的:“要巩固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迎接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要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很明显,由这个大局所决定的机遇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由这个大局所带来的改革攻坚、两个转变的任务是复杂艰巨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要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要使经济体制改革有新突破,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并使这三个方面团结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首要关键也在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第三,这是释疑解惑的基本依据,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干扰的最佳途径。

在跨世纪之交的今天和下世纪中叶前的一个长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我们党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的路线和政策?比如,为什么要提出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收入分配并存的分配形式?为什么要以“三个有利于”作标准,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大但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为什么要在一批国有企业中进行股份制试点,对国有中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成放开搞活?为什么在党的建设和全社会的文明建设中,要全面落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既不能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丧失警惕,也不能拒绝借鉴和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创造的文明成果?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中,既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让人民有具体的扎实的民主自由权利,又不能搞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多党制、三权分立等等。这些都是国内外、党内外普遍关心的问题。要对这些问题予以科学的解答和理论的说明,澄清种种疑惑,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最好的办法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来一次全党范围的再学习,再认识。只要在这一基本问题上统一了认识,有了完整准确的理解,各种疑惑也就自然而然地消解了。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今天所以有必要重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因为: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总之,纵观近二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其前提和基础就在于我们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了一个清醒的明确认识,有了一整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我们要在世纪之交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也仍然要牢记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思想论上的准备。

标签:;  ;  ;  ;  ;  ;  ;  ;  ;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两个问题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