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师论文,研究者论文,一个重要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口号,在欧美教育界广为流传,它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义语已经成为一个蓬勃的研究领域和新的焦点。
一、教师学术地位不高的原因
长期以来,教师职业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学术声誉与地位,特别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缺少应有的学术地位与声誉,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教师地位与政府间特别会议”,会议文件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看作一门专业,它需要教师的专门知识和特别才能,并需要经过长期持续的努力与研究才能得以维持。以这种形式来确认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对于提高教师的地位、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实际上,教师职业在现实社会中还没有具备像医生、律师这类职业的学术性质与专业地位。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1965年出版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的著作中就曾指出:律师、医生、工程师都“具有一种被人遵重且值得受尊重的学问”,他们“代表着一门科学和一种技术”。大学教师也“代表着他所讲授的这门学科以及他对这门科学钻研的程度。一位中小学教师缺乏可资比较的学术声誉”。“一般的理由是:别人认为,尤其坏的是,他自己也认为:学校教师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从皮亚杰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小学教师学术地位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一)中小学教师缺少一门坚实教育科学的支持
还是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这本书中,皮亚杰指出:“在教育学领域内,极大的一部分革新家们都不是职业的教育家”,为此他列举了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人来例证这个观点。同时皮亚杰进一步指出:“教育学很少是教育学家的著作”,“这样庞大的一个教育工作者队伍,现在这样专心致志地在全世界工作着,而且一般地讲,都具有胜任的能力,却产生不了杰出的科学研究者,能够使教育学变成一门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学问,在立足于文科与理科方面的其他应用学科中占有它的正当地位”。从皮亚杰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缺乏坚实学科支持的原因是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学问,还没有取得它应有的正当的地位,是由于广大教师脱离了科学、失去了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机会,而不能从他们中间产生出杰出的研究者,来为自己建立一个科学的生动的学科。
(二)传统的教育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
教师由于没有一个坚实的学科作为支持,而缺乏应有的学术声誉,而教育学之所以没有成为一门科学的生动的学问,又是由于教师脱离了科学研究而产生不了杰出的科学研究者,这就构成了一个死结。它一方面使教育科学的发展迟缓,另一方面使教师的工作失去了科学研究的创造性,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这一切是如何造成的呢?用皮亚杰的话说,即“传统的教育制度对于整个教育所造成致命后果。首先,它已经使得未来的中学教师根本不知道有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可能。其次,它已经使小学教师成了一群单独的具有内向性的知识阶层,受不到社会公正的承认,小学教师因此事实上脱离了当前的学科倾向,缺乏研究试验的气氛而使它们所遭遇的情境变得更坏。”而这个传统突出地归结为一点:即教师仅仅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如果我们从教师的培养上看这个问题,那么是再清楚不过了。一般地讲,小学教师——中专毕业,中学教师——大专毕业,高中教师——本科毕业,大学教师——硕士、博士毕业。这都是传递知识从易到难的顺序,是知识本身的标准,而不是学生吸收知识的标准。众所周知,儿童年龄越小,对他们进行教学就越难,但对他们将来的发展影响也就越大。
我们总是在讲尊重教育规律,然而,在这样明显地违背了教育规律的传统面前,我们却无能为力,只能屈从于传统的支配,以至于教育学科的发展这样长期地被迟缓、被窒息,这样庞大的教师队伍这样长期地处于脱离科学研究、缺乏学术声誉的境地。要想走出这种困境,就必须变革这种传统,让教师走出传统的樊篱,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
二、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知识经济时代特点与需要,迫切要求教师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教育实践研究者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人类面临着一个新的经济时代。人类在经历了以人力资源为主的农业经济时代,和以能源与机器为主的工业经济时代之后,即将进入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历史时代,知识经济进代。
工业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本身已经远远不够,至关重要的是知识的不断创造。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将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像工业经济时代依赖于能源一样,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一旦知识的创新中断,社会经济就会像工业经济时代被切断了能源一样而陷入瘫痪。知识经济的这种特点,把人类的社会生存、经济生活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转向了对人类自身素质的依赖。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创新的能力?我们认为:只有通过教育。由于教育与知识创新的密切联系,就使得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面临着深刻的历史性的变革。这种变化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教师不仅仅是传统传授知识,而且要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此,教师要探讨育人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而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
(二)丰富的研究机会,最佳的研究位置,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可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已广为流传,它来自于“专业人员即研究者”的启示,许多学者通过文章与专著不断地宣传这个观念,其基本假设是,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省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建议。由教师来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工作乃是最直接最适宜的方式。外来的研究者对实际情境的了解往往非常肤浅,因此提出来的研究建议往往无法切入问题的关键。从这点上看,教师与其他的外来者在进行研究时相比,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位置上。
教师不仅处于最佳的研究位置,而且还拥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从实验研究的角度看,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这使教师拥有了研究机会。从自然观察的角度看,任何外来研究者都会改变课堂的自然状态,如要想既达到观察目的,又不改变原有的气氛与状态,就只有依靠教师,教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因为教师本来就置身于教学中,对于教学活动,他不是一个局外人,他可以是掌握观察的方法、了解观察的意图而又不改变原来课堂教学情境的最佳人选。
三、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
教师成为研究者之所以成为一种趋势,被世人所关注,就在于它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改变教师的职业形象,使教师不仅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
早在60多年前,英国教育家贝克汉姆就论证了教师研究对于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专业性的重要意义与联系,他认为:教师拥有研究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进教学的技术,而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与尊严。
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认为教师从事研究能够增强他们的专业性。美国学者奥尔森指出研究需要倾听教师的意见,支持教师研究者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
长期以来,从事实践的教师和进行理论研究的研究者是两种不同的形象,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形象的区别导致高度层级化的教育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教师总是处于无权的地位。教师只是被动地听从管理人员、课程论专家、教科书编纂者的指导,而他们自己的意见则无足轻重,他们的形象毫无专业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教育家霍林斯沃斯、米勒和拉泽则表现得更为激进。他们认为教师这个群体受到了压抑与控制,需要效法女权运动,像解放妇女那样解放教师。他们提出把教师研究作为解放教师的武器,指导他们工作,可以使他们从无效的知识中解放出来。教师研究对教师意味着确信自己有能力构建知识和改进他们的实践。采取研究的态度能够从一个否认个人尊严和迷信外部权威的制度中,把教师和学生解放出来。
这些对教师研究的重要性的评价是贴切的。如果仅仅依靠改善待遇与住房等手段来提高教师的地位与声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自己行动起来,树立科研的意识与态度,积极参与到教育科学研究中来,才能改变职业形象,使教师职业成为令人尊敬与羡慕的职业。
(二)实现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改革,都包括许多方面,如教育体制的改革、课程的改革、观念的转变。所有这些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在教师身上,因此,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因素。要想使教育改革得以实施,就必须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等待别的专家、学者去研究与制定一套改革的方案与方法,而是教师自己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动力与主体,不是教育改革的对象和别人成果的消费者。如果不把教师放在这样一种地位上,任何教育教学改革最终都只能流于空谈。所以正像奥尔森等人所指出的那样,教师研究是使学校改革取得实效的最可靠的方法,是教育取得最后改革的最好的道路。
(三)建设一门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教育学科
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们的研究与问题都是与他们自己的教学有关,教师可以获得第一手的鲜活的资料,教师的观察、文档和实验可以作为形成和检验更为基础的教育理论所需要的材料。教育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对教育实践的研究,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研究可以丰富、充实教育学的发展,从而逐步使之成为既科学又生动的一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