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其教学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进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9-032-01
常言道,政治是灵魂,思想是统帅。这话是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挂在人们嘴边的口头禅。然而现在,老百姓却觉得这口头禅不中用了,因而渐渐把它遗忘。我觉得,这种现象是一种不幸和悲哀。其实,这句话并不过时,在当今这个人人都想投入经济大潮的社会里,它还有着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新编道德与法治课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学要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突出道德性,以政治方向带动品德教育,以“知”导“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服务,并努力反映时代特点,接近学生实际。这一指导性的意见,很值得我们深思和执行。我们应很好的把握时代的脉搏,结合实际,教好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出大量的有益于人民、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那么,老师该如何才能使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达到所向往的理想目标呢?不少老师都在认真的探讨,苦苦的寻觅。笔者就是这其中的一员。如下五法便是自己的亲身实践与研究的成果。
一、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懂课题
笔者认为,新编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具有趣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的特点。因此,要求学生认真读懂每一课的课题很有必要。因为课题是全文知识的概括,也是每一课文最简要最突出的中心和线索,它展示了课文的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起到了“纲举目张” “提纲挈领”或 “滴水见太阳”的作用。故有“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口’”或“题好半边文”之说。因此,让学生读懂课题,应是老师教好道德与法治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如有这样一课的课题是《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课题开宗明义点明了本课的核心内容,由此而引发出一连串的问题:什么是祖国利益?祖国利益为什么高于一切?祖国利益与个人利益有什么关系?怎么处理?通过读课题,使学生抓住要点,展开思维,引起学习的兴趣。再如《公民要自觉遵守纪律》,课题总括了本课三个方面的问题:什么是纪律?为什么要遵守纪律?怎样遵守纪律?尤其重点突出了人的行为要求——自觉遵守纪律。通过读课题,使学生先入为主,形成强烈的印象,有助于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和行为的落实。
二、想方设法读懂框题、标题
众所周知,在每篇道德与法治课的课文里,都设计有“框题”和“标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它们的作用是什么?笔者认为,它们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向导或引路人,是在同一课题下,对不同知识要点和不同培养目标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分解提纲。如果把课文比作一棵树,那么,课题就是这棵树的主干,框题、标题是树的分枝。学生读懂了框题和标题,就等于理清了同一知识体系中的不同侧面、不同培养目标中的要求,以及各个知识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各个方面都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如《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一课,全文分成三节、六个框题、十二个小标题,每个框题与标题都代表着不同的知识点,把它们集合起来,就形成了一棵完整的“知识树”。因此,读懂框题和标题,掌握框题和标题的要点,就是对全文知识体系的各个击破,对全面的掌握全文的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抓好通读课文这个教学环节
课题也好,框题和标题也罢,读懂它们虽然对理解全文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但它们本身的文字太少,知识的容量也就不大。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的通读。
课文是知识的载体,是学生所需知识的重要来源。学生要想全面的掌握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个中的道理,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他们认真读好课文。如何指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的做法是分“通读—细读—精读”三个步骤去进行。
(一)先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自学提纲”和“学习目标”进行阅读理解,然后再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通读课文,以便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整体了解,掌握它的总体框架。
(二)指导学生依据“自学提纲”细读课文。发现疑难问题,可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优势互补,以利于掌握知识、解决问题,找出与“提纲”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和有关知识。
(三)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对重点句段以及关键词语进行反复的读、重点的记,并对相关文字添加上各种不同的符号:或打圈、或加点、或画横线、或加方框,以示此就是本课的重点或难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上述程序,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四)细读课文插图帮助理解和记忆
有道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用眼睛去细读课文中的插图,利用它来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插图直观形象,还配以文字说明,能生动地展示课文的主题,增强学生对课文阅读的兴趣,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在讨论中轻松接受道德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有很多正面的鼓舞人心的故事或材料,也不乏一些作为反面教材用的例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实例并结合当前形势、社会现象、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带着求知、解惑的渴望去分析它、讨论它、思考它,从榜样的身上汲取力量,接受教育,从而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从反面的例子中取得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以达到知行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笔者从事政治课教学多年,在未使用上述这五部曲之前,教出来的学生,不是书面考试成绩不好,就是理论脱离实际的高分低能,其教学可说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自从用上这种教学方法之后,情况大有改变,除考试成绩榜上有名外,学生的思想品德也比过去大有提高。
论文作者:马忠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课文论文; 法治论文; 学生论文; 课题论文; 道德论文; 知识论文; 标题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