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制+产业集群=强势企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强势论文,产业集群论文,家族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钟朋荣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界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是“做大做强”。
所谓“做大做强”,即只有做大才能做强,小者必定是弱者。
从最近的三九出事、德隆出事使人感到,大者不一定是强者。在中国当前的企业界,真正的强者似乎不是那些大企业,而是浙江等地的中小企业。通过对绍兴纺织业集群的研究,使我更加坚定了这一看法。
绍兴纺织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采取分工细化、家族体制和产业集群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全国纺织工业最具活力、最具影响力的地区之一。
目前,绍兴纺织工业已拥有从最初的纺织原料到最终的服装服饰加工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涵盖了聚酯、化纤、织造、染整、服装服饰、染料、纺织机械等重要的纺织领域。已拥有化纤生产量、领带生产量、袜子生产量、纺织品成交量四个全国第一。
绍兴纺织业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浙江经济模式的三大特征:
家族模式:自己的“小孩”自己养,企业拥有更多的关心资源
从体制上看,浙江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家族模式为主体。这一特点在温州、台州等地更为突出。
如果把企业比做小孩,把企业的所有者、股东比做企业的父母,把经营或打理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比做照看小孩的阿姨,则全民所有制企业、上市公司等股份制企业的特点是,“阿姨”们养育的不是自己的“小孩”,而家族企业的特点是自己的“小孩”自己养。结果,“小孩”得到了很好地照顾,得到了精心地呵护。实践已经表明,在整个中国社会,浙江的“小孩”是养得比较好的。浙江企业的运行质量普遍都比较好,经济效益普遍都比较高。前不久我在温州调查时,人民银行温州支行副行长讲,温州银行的不良资产只有2.3%。银行的不良资产少,说明企业的质量好。浙江经济的活力,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家族模式的优势。
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有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之分。温州模式以家族企业为主体,苏南模式以乡镇集体企业为主体。当时,绍兴的经济更接近于苏南模式。
但是,由于绍兴的企业改制比较早、比较彻底,而改制又是以经营者购买为主。因此,原有的乡镇企业已经演变成了准家族企业。除此之外,绍兴新增的个体私营企业发展也比较快。这些企业则主要采取家族模式。因此,到现在,家族企业或准家族企业也已经成为绍兴企业的主体。
绍兴全市有5.66万家纺织单位,从业人员59.2万人,其中纺织企业3200余家,从业人员38.2万人;个体纺织单位5.34万家,从业人员21万人。这一组数字说明,绍兴纺织的主体是家族企业或准家族企业。
分工细化:用外部交易代替内部合股投资和内部行政管理
一提到家族企业,人们立即会想到两个问题:一是规模小。按照人们的一般观念,大则强,小则弱;二是其管理者能力有限。家族企业的老板文化程度一般都不高,管理能力自然也不强。
既然家族企业存在上述两个致命弱点,为什么浙江经济有那么强的竞争优势;为什么嵊州的领带能打败日、韩的领带;为什么温州的打火机能打败欧洲打火机;为什么义乌的小商品能打向全世界;所有这些问题,从绍兴的纺织业分工中都能找到答案。
绍兴的纺织业分工有两个层次:一是区域间的分工;二是同一区域内不同企业在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分工。
纺织产业集群在整个绍兴市是大集群。这个大集群是由若干子集群集合而成。各子集群又分别集中在不同的县、区或乡镇。市区和绍兴县以化纤及布料生产为主,上虞以棉纺织为主,嵊州以领带为主,诸暨以袜子为主,新昌以毛纺和纺织机械为主。
在同一个县市或同一个乡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有数百家或数千家。这些企业在产业链条的各环节又进行了深度地分工。这种深度分工从大唐的袜业中可以看得很清晰。
诸暨大唐镇有8000多个家庭企业,其中有1000家原料厂、300家缝头厂、100家定型厂、5家印染厂、300家包装厂、200家机械配件厂、400余家原料经销商、600余家袜子营销商、100余家联运商、拥有1600多间商铺的大唐轻纺袜业城等等。正是通过众多独立公司的深度分工和协作,环环相扣,使整个大唐镇成为一个庞大的“袜业集团”。这个“集团”年产48亿双袜子,产值达90亿元。但这个“集团”是虚拟的,它是在5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8000多家独立的家庭企业,通过自发分工和市场交易集结而成。
正是通过这种深度分工,每个企业只做产业链条上的一两个环节。这样,家族企业的上述两个缺陷就得到了较好地弥补。
家族企业的第一个缺陷:规模比较小。在80年代,家族企业一般只有几十万元资金,在90年代只有几百万资金。到现在,发展比较好的可能有几千万甚至数亿元资金,而多数企业仍然只有几百万或几千万元资金。这几百万、几千万资金,如果又做布料,又做长丝,又做化纤原料,还要做纺织机械、印染、染料、销售等等,的确不够。如果不仅做纺织,还要做纺织以外的众多产业,那就更不够了。比如德隆集团涉及水泥、番茄酱、电动工具、汽车零部件、种子、饮料、农资供应、纺织、旅游、金融、证券、矿业等数十个行业;三九涉及汽车、医药、啤酒、农业、酒店、印刷等十多个行业。搞这么多行业,几百万、几千万当然不够,需要几十亿、几百亿才能完成。
浙江的家族企业可不是这种做法,他们没有德隆、三九等企业那么贪,什么都干,一个企业横跨几十个行业。他们一般都只做一样,比如只做纺织;而且,这一样还不是从头做到尾,每个企业只做其中的一段。如前例,诸暨大唐镇的企业,把一个小小的袜子分成十几个环节,单个企业只做其中的一个环节。这样,家族企业的几百万甚至几十万资金足矣。因为只做一个产业,而且只做这个产业的一两个环节,企业的资金不需要那么多,企业的规模不需要那么大。
通过这种深度分工,家族企业的第二个缺陷,即管理能力差的问题也得到了较好解决。
家族企业的管理者主要是自家人,管理能力一般都不会很强。再加上浙江大多数家族企业都是由农民转化而来的。昨天当农民,今天办企业,许多管理者都只有初中、小学文化,谈不上管理经验,更谈不上管理理论。
这么低的文化怎么搞企业管理?
如果一个企业将一个产品从头做到尾,比如,自己纺纱,自己织布,自己印染,自己做服装,自己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多数家族企业的管理者的确难以胜任。
如果一个企业像德隆、三九这样干十几个行业甚至几十个行业,不要说只具有初中、小学文化的家族企业管理者,就是具有管理学博士学识的管理者也难以胜任,因为管理者毕竟不是神仙。全世界像韦尔奇这种神仙似的管理者毕竟很少。
但是,如果一个企业只做纺织,而纺织又只做其中的一个环节,比如,只做织造,或只做印染,或只管卖布,就算是一个文盲,只要他脑子里整天只思考一件事,即织布,走路也想织布,吃饭也想织布,睡觉也想织布,用不着两年,他照样会成为织布专家。由一个或两个(夫妻二人)这样的织布专家来管理一个专业化的织布厂,没有什么管不好的。
在绍兴正是这样。由于该地区的产业配套非常完整,一家织布厂只管织布,其他什么都不用操心。要买化纤原料或棉沙、毛线等原材料,当地都有专业化市场,品种很齐全。因此,一个企业用不着养一个采购部,用不着花很多精力对原材料采购进行管理,以防止采购者采购劣质原材料和吃回扣。因为各种原材料市场就在附近,远者相距一两公里,近者相距几十米,老板或老板娘亲自采购就可以了。供货者都是街坊邻居,他们一般都不会骗人,再加上同一类材料供货商在当地就有几十家或几百家,竞争很激烈,信息非常透明,供货商很难靠信息不对称来欺骗买者。
同样,织布厂没有必要自己维修机械,更没有必要自己生产机械。当地有几十家企业生产纺织机械,销售纺织机械,或修理纺织机械,全市年产各类纺织机械5万台,有倍捻机、剑杆机以及印染、整理等配套机械,产品应有尽有,其性价比在全世界都有优势。
企业需要买机器或需要修设备,只要到附近的纺织机械市场走一走,或向某家机械销售、维修公司打个电话就行了。
在绍兴办织布厂,没有必要自己做印染和后整理。绍兴有170家专业的印染后整理企业,其中规模以上的有95家。这些企业经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大部分生产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仅规模以上企业印染布的年产量已达到66.8亿米,占全国总量的31.8%。
在绍兴办织布厂,没有必要自己到国内外去卖布。绍兴有一个世界最大的专门卖布的市场,即中国轻纺城。该市场有摊位几千个,经销人员数万人,年销售额240亿元。该市场的布销往国内外。现在有1000多外国商人常住该地,从中国轻纺城大批量采购,运到国外销售。这个市场就是绍兴众多织布企业的公共销售平台。
一个织布企业,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从印染后整理到设备维修,都已经被专业的公司外包了,自己只做织造那一个环节,而自己经过两三年的织造实践,已经成了专家,企业生产和经营没有什么管不了的。因此,许多人所担心的家族企业管理能力差的问题,浙江人、绍兴人早解决了。只不过,他们主要不是通过专家们所建议的两权分离,聘请职业经理人等办法加以解决,而是通过分工细化加以解决。在绍兴,甚至在整个浙江,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都聘请了不少的职业经理人,但众多规模不大的家族企业主要还是自己管理,主要是通过业务外包和更加专业化来克服管理瓶颈。
产业集群:小企业大配套用协作优势代替规模优势
家族模式的两个局限性,即规模小和管理能力差,可以通过外包,通过专业化,通过小企业、大配套加以解决。然而,外包包到哪里?如果织布厂在绍兴,而抽丝厂或纺纱厂在陕西,印染厂在四川,销售市场又在国外,这种外包就会产生较高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与那些自己纺纱、自己织布、自己印染的大企业相比,就不会有竞争优势,因为外部的交易成本会大大高于内部的管理成本。
上述问题,绍兴人通过产业集群得到了较好解决。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产业上相互关联的众多企业在同一个地域的聚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解释,产业集群不仅包括上下游产业的制造商、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也包括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民间团体。
20世纪,世界产业组织形式出现过两种发展趋势:一种趋势是,通过各种纵向和横向的并购,将业务相关的企业变成自己的控股企业、独立子公司甚至内部工厂,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另一种趋势是,通过业务外包,将内部的车间或子公司变为外部的交易伙伴,用市场交易代替产权控制和内部管理,使企业小型化、专业化。
第一种模式,由于企业规模过大,管理层次过多,委托—代理链条过长,导致管理成本和代理成本上升。
第二种模式,由于远距离交易,从寻找交易对象,考察交易对象,到谈成交易、运货、付款等等,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有许多不可预测和难以把握的因素。特别是在我国当前信誉状况不是很理想、相互拖欠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这种模式使一些企业交易成本相当高。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既避免了“一体化”和大集团所导致的管理成本和代理成本过高的问题,又避免了远距离交易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过高的问题。
在产业集群内,企业面对的是就近的、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要求、更快的速度购买各种投入品;面对的是各种专业化的市场,产品的销售工作由该市场统一完成。
这种就近、择优选购,是一种竞争性的配套关系。它既有垂直整合(内配)的效率,又有广泛的灵活性。
在绍兴的纺织集群内,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讲,无论是上游的供应商还是下游的经销商,都有两个特点:
其一,就近。绍兴的纺织集群以中国轻纺城为中心,以最远30公里为半径,大家都在一个县城或一个乡镇内,从小就是朋友,彼此知根知底,谁都不会骗谁,谁也骗不了谁;因为就近,大家谈生意、相互沟通很方便;因为就近,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很低,有的近似于同一个企业内部不同车间之间的物流。
其二,众多。无论是原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还是产品的经销商,少则几十家,多则数千家,相互之间充分竞争,信息十分透明。
在这样的集群环境内,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充分地外包。上游的各种原材料生产都不需要自己做,下游的销售工作也不需要自己做。
这样,家族模式就可以胜任了,家族内部的几百万甚至几十万资金照样可以办企业,照样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因为充分外包,每个企业只集中做好很小一点,在这一点上,家族成员能迅速获得专业优势,迅速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尽管家族成员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但他们都已经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再加上企业规模不大,企业的业务又很专,各种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都能就近解决,多数企业都不需要聘请总经理、CEO等职业经理人,最多只需要聘请几个专业技术人才即可。这样就可以避免企业规模大,管理层次多所造成种种管理成本;就可以避免委托——代理链条过长,委托——代理关系过多所造成的代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