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三农口号提出之后,新农村建设进程得到加快,其中农村配网智能化建设工作备受关注与重视,作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村配网智能化可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需积极探究现阶段农村配网智能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智能化;农村配网;问题;对策
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地区配网建设备受关注,尤其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智能化配网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大,这对实现农村地区电力结构,提升农村地区配网供电能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此需加强对其研究与分析,并指出其中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现阶段农村地区智能化配网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一)智能化难度过高
众所周知,因为农村地区备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在配网建设方面往往会因为电力基础的原因,导致资金、技术存在薄弱性,配网智能化水平过低,需要手动操作各项设备,并且周期过长。虽然在近几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电控操作机构一次设备得到安装,但是因为受到工作环境的影响,在运行中经常出现锈蚀等故障,并且设备分散布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故障的维修难度,无法及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长此久往则对电力线路的运行造成影响与制约。
(二)通信与终端电源存在问题
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通信技术较为发达,但是对于农村地区而言,通信技术仍旧存在限制性,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并且性能较佳的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了光纤通信技术。通信技术虽然稳定性较好,但是造价较高,除此之外,在农村地区居民的居住呈现出分散性,采取光纤通信技术则会导致建设成本过高,无法保证其经济效益,所以大多数农村聚集地主要采取了电缆屏蔽层载波辅助通信技术,但是相对于光纤通信技术而言,该通信技术的稳定性过差。另外在终端电源方面,其供电问题是导致农村配网智能化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现阶段应用最多的终端设备供电方式便是蓄电池供电,但是在蓄电池供电的应用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有限仅仅维持在3--5年,并且所存储的电量过低,只能满足30分钟的用电需求,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蓄电池容易发生故障,维修过程工作量较大,影响配网智能化建设的有效性。
(三)缺乏合理的配网结构
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在当前农村配网智能化建设中架构缺乏合理性,并且负荷分布不均匀,线路过长,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了历史因素、城镇环境、输变电建设水平等等,要想真正改善这一问题则需要从本质上出发,多方面分析与考虑,并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保证其改造具有合理化与实用化。
(四)电源后期维护受影响
要想真正保障农村智能化配网建设的有效性,则离不开精准定位故障区,在发生故障的时候需要隔离故障区,保证故障区供电的稳定性,另外在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准确的获取供电区的相关信息,采取远程遥控的方式做好负荷转移。从其它层面分析,为了实现精准定位,在农村配网建设当中,需要做好线路的控制与数据采集工作,并且通过安装终端装置与电源进行改造与建设,但是从本质上分析,如果某一条线路出现问题或者停电,那么通信系统工作电源会断开,无法保证工作的有序性。为进一步保证该设备在断电后仍然得到正常工作,那么则需要安装容量充足的蓄电池,保证电源的充足性,但是这种情况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后期维护的难度,如果维护不及时,都会影响后期维护工作效率,对农村配网智能化建设造成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中以南雄市10kV线路的实际情况分析,主要表现为:第一是线路的联络化率比较低,后期经过线路接线模式改造,增加线路联络,以此提升供电的可靠性;第二是部分线路的供电距离偏远,且这部分线路已经适应不良新负荷对供电质量的要求,需要依据负荷的发展以及新电源点的建设,实现线路改造;第三是线路的电缆化率比较低,后期在较为重要的区域内对架空线路改造为电缆。总而言之,南雄市当前的中低压配电网网架结构比较薄弱,并且转供能力比较下,线路负荷过重,对供电水平造成影响与制约。
二、新时期农村配网智能化建设的改善对策
(一)实现农村农电基础信息的有效管理
在农村配网智能化建设过程中,因为管理人员频繁调动,导致基础信息管理工作呈现混乱局面,作为二维地图的主要依据,GIS地理信息系统能够结合GPS终端技术,实现地理位置的有效录入,可以将农网的线路台区等经纬坐标记录在基础信息管理之中,除此之外,GIS地理信息系统还能够清楚地展现出农电地理信息,使其具备地图浏览、生产运营信息、智能化提取等多种功能,尤其在当前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下,科学技术得到快速进步,各类载体出现在人们身边,利用手持iPad终端设备可以实现对农网配电线路运行情况的检查,如此一来可以简化农电网络的监测工作,并且还可在无形中提高农电网络管理的质量,提升农电基础信息管理的效率。
(二)实现农电负荷智能化监管
从理论上分析,在农村配网智能化建设当中,需要针对实际的情况,做好农村配网与农电负荷智能化控制,从本质上保障农村配网系统正常运行,其中在农村配网与农电负荷智能化监控过程中可以加强应用公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并且安装电量采集终端与智能电表,这样一来可在潜移默化中对农村配网智能化系统的建设起到推动性。除此之外,在农村配网智能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往往离不开配网与配电系统的采集与统计,其中可以采取按RS---485的方式,这样可以实现通信电量信息采集、收集工作,另外还要根据GPRS专网对传输数据进行管理,保证农村配网智能化系统营销信息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实现配网节点智能化建设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需要对配网节点智能化建设的认识,并对故障线路进行准确定位与隔离,缩短故障查找时间,从本质上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另外还需要加强对配网节点中变电所架空线路的联络,实施智能遥控化管理,如果在发生重大事故的时候,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举措,保证供电具有持续性,还可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在失电情况下做好数据传输工作。与此同时,配网线路故障点在查账的过程中往往会浪费时间与精力,笔者认为需要在故障处理环节遵循标准化流程,缩短故障处理时间,排除相应的故障,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尤其是在线路改造过程当中要配合其它终端,建立自动化反馈系统,进一步完成线路运行数据的实时采集,准确定位故障区间。在通讯方面要采取多样的通讯方式,可以加强对光纤网络自动化设备、传感器数据实时监测的应用,并且还要提高各项安全操作管理,引入当前较为成熟的技术,结合农村配网运行的实际情况,实现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三方面的创新发展,在整合与共享资源的同时,及时发现各类运行故障。
(四)做好供电可靠性评估
积极做好供电可靠性评估意义重大,首先需要按照高、中、低方案,并且依据配电网辐射状的供电特点对接线模式进行分类,将其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计算;其次是要对设备故障停电率与停电时间分别明确;然后是需要对接线模式的理论供电可靠性指标加以计算;最后是需要按照计划停电的时间对供电可靠性进行计算,并得出相应的结果。无论从哪一个方面分析,配电网是电力系统中不容或缺的组成部分,与用户直接相连,供电能力与供电质量都离不开它,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配电系统可靠性面临重要要求,需要积极做好供电可靠性评估,方可推动其发展与进步,所以需要依据实际的情况,遵循基本的指标制定可靠性评估的方法与思路。
参考文献:
[1]陈自强.农村配网智能化建设的思考[J].四川水力发电,2015,34(02):96-98+102.
[2]彭保红.浅谈智能化监控技术在农村配网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4,12(23):19.
论文作者:胡艳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9
标签:农村论文; 线路论文; 故障论文; 农电论文; 可靠性论文; 通信技术论文; 负荷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