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盛琴

江苏省常州市孟河中医医院 213138

【摘 要】目的 比较单纯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50例眩晕症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纯的西医治疗,对实验组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疗程为4周。采用头晕障碍量表和眩晕视觉评分评价两组眩晕症患者的临床改善情况,并计算总有效率。结果 实验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的评分都低于治疗前评分(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80%(P<0.05)。结论 中西医优化治疗眩晕症疗效比单纯西医治疗更好,安全性更高,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眩晕症;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

眩晕症,通常由前庭病变导致,典型表现为冒冷汗、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自律神经失调症,还伴有阵发性的本身或外物的旋转,堕落感,持续时间短。如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引起脑溢血、脑血栓、中风偏瘫、半身不遂,甚至猝死[1]。本研究以50例眩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并比较单纯西医与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对眩晕症的诊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眩晕症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过CT、TCD、MRI、前庭功能及颈椎像等检查,并参考《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眩晕的临川诊断和治疗流程建议》等中西医确诊,排除有精神病症状患者和痴呆、意识障碍患者。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5例,男9例,女16例,平均年龄(52.87±11.94)岁。实验组25例,男5例,女20例,平均年龄(54.32±13.5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口服敏使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12mg,3次/天,顿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0.1mg、地塞米松5mg和前列地尔10μg,1次/天。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上中医的辩证疗法: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诊断学》,将眩晕症分为5类。(1)肝阳上亢,风阳上扰型,方用天麻钩藤饮合龙胆泻肝汤加减;(2)浊痰中阻,清窍被蒙型,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3)肝肾阴虚,风阳翕张型,方用大定风珠合杞菊地黄丸加减;(4)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型,方用归脾汤合八珍汤加减;(5)瘀血内阻,脉络闭塞型,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中药味:半夏、茯苓炒白术、天麻、茯神、桃仁、磁石、车前子、红花、合欢度各10g,夏枯草、泽泻、石决明各15g,水煎服,每日一剂,一剂200ml[2]。疗程均为4周。

1.3观察项目及评价

项目:(1)眩晕视觉评分,在一张纸上划一条长为10cm的线条,一端为0,另一端为10,数值越高,症状越严重。让患者根据自身感觉在线条上做标记。(2)头晕障碍量表,反应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以及分析患者的眩晕程度。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受到眩晕的影响越严重。

评价:显效:症状显著缓解,好转程度在70%以上;有效:症状有缓解,好转程度在50%至70%;无效:症状不明显变化。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之和。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标准。

2 结果

2.1指标结果 头晕障碍量表和眩晕视觉评分: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详见表 1。

2.2疗效评价 实验组的显效率为60%(15/25),有效率为36%(9/36),无效率为4%(1/25),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的显效率为36%(9/25),有效率为44%(11/25),无效率为20%(4/25),总有效率为80%。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

3 讨论

眩晕症根据病因大致分为前庭性和非前庭性两大类。前庭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眩晕的常见疾病有耳源性眩晕,如梅尼埃病,以及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梗死、颈椎病等引起的血管性眩晕。尽管疾病、病因不同,但引起眩晕的机制相似,即引起内耳前庭缺氧缺血,急性脑缺血后会引起脑组织的β-内啡肽免疫活性增高,从而导致眩晕。西医治疗眩晕是通过改善前庭微循环或激素、脱水治疗,难度大、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头晕障碍量表和眩晕视觉评分是国内评价眩晕常用的方法,前者评价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后者评价患者眩晕的严重程度。本研究中,治疗4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项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的数值比对照组更低,提示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比单纯的西医治疗能得到更好的临床效果,患者改善的情况更显著。

于中医而言,眩晕症即“眩晕”,中老年人常见。古籍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提示眩晕与肝脏有密切的关系。又于《黄帝内经》中写道“髓海不足,则脑转为耳鸣,胫痠眩冒”,说明眩晕的产生与脾肾也有密切的联系。联系上文所分的5类眩晕,即风、痰、火、瘀、虚,可知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紧密。虽然眩晕的发病机制多种,但是在眩晕发病的过程中,多种病因病机可以互相影响、转化。在5种类型中,以肝阳上亢和瘀血内阻在中老年患者中最为常见,因为中老年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且久病积损,极易形成多种病症交错的复杂证候,难以治疗[3]。在本研究中,给予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在4周的治疗后,疗效明显,显效率为36%(9/25),总有效率80%;实验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还联合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显效率为60%(15/25),总有效率为96%。在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实验组的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效果都显著高于单纯西医治疗效果,效果更为理想。因此,对于治疗眩晕症,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比单纯西医治疗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更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邱长龙.眩晕症30例治疗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21):418-420.

[2]于丽景.前列地尔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4(S1):585-586.

[3]王君.异丙嗪联合丹参芎嗪治疗眩晕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4,7(9):860-862.

论文作者:盛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5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5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盛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