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硕士扩招”的理性思考——基于S大学践行政策过程的质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硕士论文,理性论文,过程论文,政策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 在席卷全球的基础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中,莱文(B.Levin)一语中的地指出,随着变革的经济理论日益占据统治地位,推动教育改革的国家大都以经济发展为诉求、以积累人力资本与别国展开竞争为目标。[1]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印证了莱文的观点。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部于2009年下发文件,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2]。2009年①全国专业硕士毕业生仅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7.2%,2013年则达到28.2%,增幅为4.57倍。②从2009年到2013年,专业硕士规模扩展至总额的41.57%,到2015年将与学术型学位平分江山。然而,在专业硕士教育急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例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专业素质亟待提高、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较低等等。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多侧重于专业硕士教育的制度设计和经验介绍,基于实践改进的调查研究较少。本研究拟运用访谈法,以S大学践行政策的过程为案例,对专业硕士的扩招进行质性研究,并从实践的角度说明专业硕士扩招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对策。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笔者基于加拿大约克大学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系统,以标题或关键词中含“professional degree(专业学位)”为条件,分别在ProQuest和Web of Science两大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在初次检索结果的基础上,又删除了主题与“博士专业、博士学位、学术型学位、本科生学习与研究、学士学位”相关的文献。1940-2013年,两个数据库分别收录58篇和129篇专业硕士学位相关期刊文献。 图1 ProQuest和Web of Science历年文献收录数量 1940-1979年收录的文献大都基于实践对某一特定职业技能和人才的需求,阐释增加这一特定领域专业学位的原因,并描述其在招生、教职、课程设置、评估等方面的一般要求和标准[3-6]。较之前一个阶段,1980-1999年收录的文献开始分析在某一学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具体要素在人才培养与质量改进中的意义与价值。此外,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对硕士学位教育质量的评估,但是之前的评估过多地关注资源,忽视学生的成长与收获[7]。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评估应该侧重于学生就学期间的满意度,及其在就业中的专业自我反思能力和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比如,在制药工程领域,研究者通过调查毕业生的学业收获及其在就业中所需的知识、技能情况,提出改进建议。[8-9]在软件工程领域,研究者基于学生调查说明已有的培养方案只是为了培养“今天的而非未来的软件工程师”,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模块化的核心课程、技能培训工作室的实践项目、选修课程等实现目标。[10] 2000-2013年的研究主题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如何改进特定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首先,从历史的视角,根据社会对人才职业技能需求的历时变化指出,专业教育应基于社会发展对人才职业技能“专精”和“通识”(depth of and breadth of skills)的需要提高质量[11-12]。其次,从课程改革的视角,在设置课程时要吐故纳新,界定课程的最低标准[13],鼓励跨学科的课程设置[14]。再次,从评价学生的视角,研究者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合理的评价来促进学生的整合性学习,其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被认为是鼓励学习者形成慎思明辨思维技能的重要手段[15]。第二类是对专业学位项目进行认证,分析认证与质量保障之间的关系。研究者指出虽然对专业学位的学科专业进行认证是必要的,但是认证强调的应该是专业学位教育的标准(standards),而非将专业学位教育标准化(standardization)。[16]至于认证和质量保障之间的关系,研究者指出质量保障是外部和内部质量评估的一个不间断的过程;认证则是质量保障最常见的一种可能结果,是专业开设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外部专业机构对其质量认可的一种标签。[17]第三类是分析获得专业学位的毕业生的能力和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基于雇主调查指出,进入21世纪之后,较之学科专业知识技能,雇主更看重软技能/通识技能。[18]基于问卷调查,研究者认为毕业生应具备工具性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和综合能力,其中尤以综合能力(道德承诺、责任心、学习能力、工作动机、自身改进的能力与需求、达成目标的动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产生创意的能力)更为重要。所以,专业学位教育也要从强调工具性技能转向强调综合能力。[19] 2.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笔者以题名和关键词含“专业学位”且题名或关键词不含“博士”“学术学位”为条件,分别在维普和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③1981-2013年,两个数据库分别收录436篇和683篇此方面学术期刊文献。 总体上,国内学者关于专业硕士的研究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研究者从政策制定的视角,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早期探索、试点工作、积极发展和跨越发展。[20]其中,早期探索(1981-1989年)和试点工作(1990-1996年)阶段的文献主要以介绍和宣传为主,一方面借鉴国外经验说明为何设置专业学位[21],另一方面宣传设置专业学位的意义[22]。积极发展阶段(1997-2008年)的研究包括:(1)基于政策演变回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23-24];(2)对具体学科领域内设置研究生专业学位及其培养模式、实践经验的介绍研究;(3)跨越具体学科特点,从普遍意义上分析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25],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理想型”的反思[26]。 图2 维普和中国知网历年文献收录数量 跨越式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的研究在承接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出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这一新的研究主题。在研究方法上突破思辨性研究和文献文本分析,开始基于数据调查,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分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状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27-29]但总体上该主题研究的概括程度较高,实践可操作性较低。[30-31]此外,部分针对特定院校和特定专业质量保障的研究也更多侧重于分析院校层面的制度设置及其对制度改进的具体做法[32-33],关于制度变革对质量影响的研究以及卷入其中的“人、事”的研究几乎没有。因为质量评估与保障一方面要依靠外界的介入,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单位及其每个成员都要自觉自愿并知道如何有效地实施质量评估,以及达到什么标准才能真正地保障何种质量。也就是说,只有同时充分了解教学设施、教学能力、给予学生的支持与帮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34]的现状及其对学生的影响,质量评估与保障才能真正有效果。 综上对国内外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国外研究大都立足于“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立足于“学生发展”分析专业硕士教育及其具体要素如何设置更为合理。在明确专业硕士教育本质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本,确立人才培养的标准,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采用有效的教学设计,确保和提高专业硕士教育的质量。其中,围绕具体问题开展实证研究并且结论建议可直接用于改进实践的文献占90%。与此不同的是,国内研究大都立足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设想和实践,从宏观的应然的角度论述其合理性、培养模式、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这类思辨性论述和经验总结性介绍的文献占90%。本研究拟在汲取国内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已有研究的不足,运用质性研究的深度访谈法,分析S大学在践行专业硕士扩招政策的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方如何理解和执行、其效果如何、未来如何改进等,以基于对“人以及与之相关的事”的关注来改进实践,提高质量。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探究问题是:院校在践行专业硕士扩招政策的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学校/学院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分别是如何理解这一现象的?不同主体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怎样才能有效整合不同参与主体的意见和行为来保障和提高扩招的专业硕士教育的质量? 本研究的理论构架主要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涉及至少两个以上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的互动。主体通过行为语境寻求沟通和解释,以便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把他们的计划和行为协调起来。沟通和解释的核心意义在于通过协商对共识的语境加以明确。在交往行为中,互动本身从一开始就取决于参与者相互之间能否在主体间性层面上对他们与世界的关联共同作出有效的评价。一种互动要想成功地付诸实现,参与者就必须达成一种共识,而这种共识又取决于他们对建立在充足理由基础上的要求所持的肯定或否定的立场。[35]交往合理性在本质上可还原为论证的话语在不受限制的前提下达成共识,其中不同的参与者克服了他们最初的那些纯粹主观的观念,同时,为了共同的合理信念而确立了客观世界的同一性及其生活语境的主体间性。世界之所以具有客观性,是因为对于具有言语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所组成的共同体而言,它应该是同一个抽象世界。抽象世界的概念是交往行为的主体相互之间就世界中已经存在或应当存在的一切达成共识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这种交往实践,交往行为的主体明确了他们共同的生活语境,即主体间共同分享的生活世界。所以,合理性意味着交往,因为只有符合与至少另一个人达成相互理解的必要条件时,某事才是合理的。[36]合理性一方面体现在主体的行为能力当中,另一方面具有这种能力的主体在适当的情况下自身应当能够提供论证合理的理由。 本研究选取S大学为案例实施质性研究。S大学前身为创建于1902年的S大学堂。S大学堂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近年来,S大学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2年入选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迈上了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新平台。S大学是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后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于1981年开始招生。自1999年获得第一个法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之后,截至2014年共计获得18种专业学位授予权,涉及33个专业门类。④本研究的准备阶段包括明确受访者及样本大小,确定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类群体的访谈提纲。笔者于2013年11—12月进行了一次前期访谈,以测试并改进访谈提纲,同时分析了源自6位受访者的数据,并进一步修改问题、设计抽样、明确后续研究的受访者。2014年4—6月,根据目的抽样的逻辑,笔者选定了接受访谈的学校/学院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其中学院和专业的选择是根据设立专业学位的时间以及在校内有无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和创新实践基地确定的⑤。通过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本研究收集了25个样本数据。受访者中有管理者4人,教师7人,学生14人。访谈时间均为50—90分钟。针对不同的受访群体,本研究使用了不同的半结构化访谈提纲。笔者还对访谈进行了录音、文本转录和文本分类。 许多研究者认为,在定性研究的数据收集阶段就应该进行持续性的数据分析,以便不断调整数据采集的重点或寻求数据中出现的新证据与方向。[37-38]因此,在数据收集过程中,笔者还采用工作单的形式做笔记,并在访谈结束后及时讨论记录可能出现的主题与模式等。在数据处理阶段,笔者借助NVivo10辅助编码,同时进行了三角验证,即两个人针对同一文本分别在两台电脑上同时使用NVivo10来辅助编码。编码结束后,第三者和编码人员共同讨论编码的异同,以使提炼出的概念和建构既符合理论又可以在原始数据中找到支撑。 四、研究结果 基于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受访者主要围绕如何理解专业硕士扩招这一政策、专业硕士扩招在学校不同层面的落实情况和受访者在专业硕士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障和提高专业硕士教育的质量这三方面问题进行了陈述。针对编码结果,笔者将先从以下两个方面讨论。 1.院校中各参与主体对专业硕士扩招政策的理解 本部分将分析各参与主体是如何理解专业硕士扩招政策及其具体实施环节。哈贝马斯指出:“理解的目的是为了达成一种共识,而共识的基础是主体间对于真实性和有效性要求的认可。这些要求反过来又是基于各主体共同分享的背景知识相互提出来的,并可加以彻底的批判和检验。而对于这种生活世界关系而言,任何一种异议都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挑战。”[39]表2所示为院校中各参与主体对专业硕士扩招政策的看法与理解,各参与主体分别从国家、院校和学生三个层面来分析专业硕士扩招的合理性。相比而言,对专业硕士扩招的认可度最高的是管理者,其次是学生,最后是教师。总体上,管理者更为认可专业硕士扩招的宏观意义;学生则更多是从机会和文凭的角度去考虑其合理性。 从面临的问题来看,各参与主体认为目前的专业硕士扩招面临9个方面3个维度的问题(见表2)。第一,“现实环境不支持”是专业硕士扩招面临的最大问题,即目前的大学教育模式、教师考评体系、师资水平、学校氛围等不利于专业硕士教育的开展并会对其产生一种负面影响。相比而言,对“现实环境不支持专业硕士扩招”的认可度最高的是教师,然后是管理者,最后是学生。 其次,“正在实施的专业硕士教育的具体环节”是阻碍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的第二大问题。其中,“质量监控”环节最薄弱。到目前为止,学校基本上还没有质量监控体系,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和渠道。“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和内容不合理。其制定主要是基于网络调研和固有模板,由教师执笔、专家论证,学生和企业没有参与,缺乏实地调研。“校外导师”职责不清,国家、学校、学院都没有明确校外导师的权利和义务,对校外导师的聘评没有任何约束机制;由于联系不便,校外导师也无法给予学生专业指导。“课程设置”数量过多,研究生一年级时学生基本上都疲于上课,部分学习内容又与本科教学内容重复,开设课程主要基于已有的师资而非学生和社会职业所需。从参与主体来看,学生基本上没有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和聘评校外导师等环节,对其不了解也基本上没有看法。管理者和教师对于是否让学生参与其中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但是这些环节最终要面向学生,所以了解学生的看法,让学生参与其中是必要的。较之管理者和教师,学生对于课程的设置和校外导师的指导更不满意。因为课程不是基于学生的需要设置,校外导师基本上“不见踪影”。从“教”与“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和管理者大都抱怨目前生源质量太差,需要补的专业知识太多;学生则认为目前教师通常采用同样的教学设计教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且经常照本宣科,或者布置给学生自己讲,没有深度的沟通交流。至于实习,尽管管理者也在努力为学生争取实习基地,但是现实中仍存在种种困难,比如实习经费、合作时间、职责范围等,学生的实习基地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实习基本上流于形式。而较之人文社科学生实习时无处可去的窘境,理工科学生则可能因为教师的原因不能外出实习。 第三,各参与主体在某种程度上也不认可专业硕士扩招政策,认为专业硕士教育及其扩招是为了“兜售文凭”、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扩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收紧。目前国家政策规定的专业硕士学生一年上课、一年实践的要求也不合理,学生接受的实际上是大三、大四教育的翻版,以浪费的时间和精力换了一个被社会各界哄抬的“文凭”。另外,对招生名额的政策限制极易让院校间产生恶性竞争,让市场参与调节可能会更好。 综上,通过分析院校中各参与主体对专业硕士扩招政策的看法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专业硕士扩招合理性的角度还是从指出专业硕士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角度,三类参与主体间的理解均未达成共识。另外,尽管三类参与主体在某种程度上认可专业硕士扩招的“理想型目标”,但是他们对于政策的具体要求以及实施专业硕士教育的现实环境都不认同。也就是说,专业硕士扩招的三类参与主体并没有形成政策制定者以及哈贝马斯理论中所希望的“交往行为主体基于共同的生活语境”,对专业硕士扩招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要求达成共识。下文将分析在未达成共识的前提下,院校各参与主体在围绕“专业硕士教育”的交往行为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探究其没有达成共识的原因以及如何才能协调各方的计划和行为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2.院校中各参与主体在实施专业硕士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合理化过程与其说是在潜在的生活世界结构中完成的,不如说是在公开的交往行为取向中完成的。[40]表3所示为院校中各参与主体在专业硕士扩招中的作用及其具体表现。基于访谈文本的编码分析,笔者分别概括了院校中各参与主体的作用。研究发现,在专业硕士扩招和开展专业硕士教育的过程中,院校中各参与主体作用的发挥基本上是基于各主体的身份和地位。从访谈过程和编码结果来看,只有校级管理者在观念上和行动上是专业硕士扩招的主动积极推进者,其他三方都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执行者。比较而言,作为推进和实施专业硕士教育的第二责任人,院级管理者虽然是被动的,但因其可以方便地与校级管理者沟通交流,从而能积极地融入并为开展专业硕士教育创造基本条件。教师作为具体开展专业硕士教育的实施者,因其对专业硕士教育本身的理解、对工作量和考核等的考量而在实施专业硕士教育的过程中是“被动地卷入”。这说明该群体开展专业硕士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未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所以校级管理者和院级管理者应加强与教师的沟通,构建可以平等、有效对话的平台和反馈机制。 学生作为专业硕士教育扩招的直接对象和接受者,从最初的选择到接受专业硕士教育的过程,再到最后的毕业与就业,他们都是被动的。学生的意见、想法基本上没有得到重视,而他们因长期的弱势地位也“甘愿被忽视”。“提不提意见、反馈不反馈问题,现实都是那样”是学生在访谈过程中陈述最多的一句话。当问到“你认为学校/学院作出什么样的改进可以有助于你更好地学习与发展”时,几乎所有学生的回答都是“学校基本上不会作出什么样的改进”,“学院还差不多,但是很多制度性的和墨守成规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我们也就是为了拿到文凭”。如果学生对专业硕士教育持这种消极的态度,谈何专业硕士教育的质量?如果管理者、教师心中没有学生,那么专业硕士教育是为了谁的教育?如果没有平等有效的对话平台和反馈机制,学生、教师和管理者怎样才能就专业硕士教育达成共识?没有共识谈何发展? 表4为院校中各参与主体对其他主体在专业硕士教育扩招中作用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四类主体间的交往行为并不是基于相互协调的解释和沟通,彼此间没有相互理解和尊重,没有就专业硕士扩招这一事件构建同一语境。因此,各参与主体未能克服彼此最初对专业硕士扩招的主观看法,未能建构起主体间性,也就不能对专业硕士扩招做出有效的评价,达成共识。 五、总结与反思:如何保障和提高专业硕士教育的质量 从2009年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范围至今,5年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生规模也扩大了近5倍,其质量如何?评估这样的政策效果需要严谨的科学“后顾”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反思过去的同时落实好现在。本研究的结果表明,S大学各参与主体对专业硕士扩招政策合理性的理解存在分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参与主体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合理的解释和平等的沟通。主要原因可能是各参与主体作用的发挥基本上是基于身份角色而非事件。也就是说,不同的参与者并没有为了“开展高质量的专业硕士教育”这一信念确立起客观世界的同一性及其生活语境的主体间性[41],既没有以目的行为为中介在主客体间建立合作,又没有以交往行为为中介在主体间建立起相互作用的合作模式[42]。访谈发现,管理者很少能意识到学生应该参与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等过程。虽然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参与其中,但他们也提出现实环境不支持。学生希望参与其中,但也意识到困难重重。至于各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他们对专业硕士教育的看法,院校中的各参与主体均认为有必要去了解,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去了解。 图1 院校保障和提高专业硕士教育质量的路径 图1所示为基于访谈文本和编码结果,研究者提出的各参与主体在院校保障和提高专业硕士教育质量过程中的合作内容和路径。表5所示为院校中各参与主体为了保障和提高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提出的可以改进的领域和具体措施。当今专业学位教育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有教养、有能力应对各种变化的职业人[43]。为了保障和提高专业硕士教育的质量,专业硕士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就应围绕这一目的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使各方明确其在专业硕士教育中的权责;在完善课程设置的过程中,界定课程学习的最低标准,增加反映学科前沿和社会职业所需的内容。与此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院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各行业人士要充分合作,将“一年学习、一年实践”的政策落到实处,如有必要可以延长学制。比如法律专业硕士的学制就因学生本科专业的差异有两年制和三年制之分,即本硕专业一致的研究生学制为两年,否则为三年。另外,学校/院系也要制定合理的校外导师聘评制度,真正发挥校外导师的独特作用而非徒有虚名,甚至毁了“导师”所应有的含义。改进校企关系,主动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所需,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培训教师,对保障和提高专业硕士教育质量的意义尤其重大。在访谈过程中各参与主体都指出,专业硕士扩招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落实的过程中就会面临种种困难,比如经费、考核制度等,从而选择了权宜而非有效的方式。国外研究指出专业学位教育可以从四个角度去改进:(1)基于外部专业委员会和行业网络构建识别市场需求和机遇的机制,并提供有效的反馈机制以确保其应对市场变化的措施是合理的;(2)要基于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学生跨学科学习需求的程度强化专业性;(3)通过各种研究、实践项目丰富学生的就学体验;(4)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之外的其他通识技能。⑥[44]重视评估毕业生的需求和求学经历⑦是提高质量最经济有效的方式。[45]因此,笔者认为,如果能够围绕专业硕士教育的实施目的和环节,设置独立于学校和政府的第三方质量监控机构,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切实为专业硕士扩招的各利益相关者建立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定期进行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专业硕士教育满意度的调查,并基于调查改进专业硕士教育项目,那么专业硕士教育质量的保障和提高将事半功倍。 与国外的同类研究相比,本研究还比较宽泛,没有选定一个特定群体、针对某一特定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具体问题来深入分析,还不能揭示专业硕士教育中更为丰富和独特的内容。比如,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如何根据具体学科和职业的特性确定设计理念[46];在课程设置中如何界定课程的最低标准;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亦即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47],如何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在招生过程中如何选拔优秀的学生;学生的收获与成长应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48],这些方面又应如何界定,如何在专业硕士教育的过程中得以落实;等等。另外,本研究虽然提及企业以及毕业生在专业硕士教育中的作用,但是并未将其作为访谈对象,对于他们是如何理解专业硕士教育的,还有待深入的研究。 致谢:作者感谢匿名评审者对本研究提出的修改意见,感谢参与访谈的每一位管理者、教师和学生。 ①在2009年之前的各类教育统计数据中均没有单列专业硕士。 ②数据来源为: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list.html. ③因为万方数据库只收录了自1990年以来的文献,且没有区分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来源。所以,本研究中的中文文献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是基于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的结果。 ④数据来源:http://yjsxy.sxu.edu.cn/xkjs/59710.htm. ⑤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和创新实践基地是由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西省学位委员会、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产学研工程领导组四家单位共同批准设立的,旨在为各类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平台。 ⑥从该研究中可以看出,目前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并没有对物理学的“专业型学位”和“学术型学位”做出特定的区分和要求,更没有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做出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配比的要求,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确定研究生教育的取向。在该研究所调查的124个物理系中,只要不符合下列条件中的两条就被称为“非专业型硕士教育”。具体条件是:1.每年只有少数毕业生进入实践岗位;2.更重视为攻读学术型的博士学位培养学生,而非鼓励学生直接就业;3.没有一个系统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大纲和实施方案;4.对于应用型的学位没有正式的要求。 ⑦研究者指出在评估毕业生的需求和经历的时候要注意以下7点:1.慎重考虑评估的时间和方式;2.让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3.重视政治因素的影响;4.知道评估信息的潜在用处;5.在恰当的时候分享评估信息;6.认识并承认评估方法和结果的局限性;7.认识到评估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扩大专业硕士招生”的理性思考&基于S大学政策过程实践的定性研究_全日制专业硕士论文
“扩大专业硕士招生”的理性思考&基于S大学政策过程实践的定性研究_全日制专业硕士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