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_会计论文

论会计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_会计论文

论会计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确定性论文,模糊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会计核算要求计算准确、结果确定,会计准则中有明晰性原则,会计核算中的这些要求似乎皆预示着会计和其他科学不同,必须遵从明晰性和确定性原则,从而排斥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关于这一点,人们一直深信不疑。其实,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会计中同样存在,而且这是由会计科学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所以,如何正确认识会计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也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就会计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模糊性、不确定性及其特征

为了便于对会计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进行认识,首先谈谈什么是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所具有的特征。

模糊性也可称为不清晰性或不分明性,是指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所进行的“亦此亦彼”的不明确的判断;不确定性也叫或然性或随机性,是指事物发生结果的多种可能性。无论是模糊性,还是不确定性,都是事物所固有的客观属性,它们都可以使得人们在对事物进行认识时难于甚至不能做出准确、唯一的判断。模糊性是对事物确认上的不确定性,而随机性是对事物多种可能发生结果的不确定性,所以,模糊性表现在事物发生的结果上是单一的和确定的,但这一结果却是不清晰的和模糊的,因而也就不能进行完全的肯定或完全的否定,其结果本身是难于确定的;而不确定性所表现事物发生的结果是清晰的,但在多种可能的结果中到底发生哪一结果却是不确定的。对于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认识,人们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对不确定性的认识,距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最初从赌博活动和掷骰子等具有不确定性的现象出发,探讨其发生规律,并因此产生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而对模糊性的认识,从本世纪中叶开始至今也只不过几十年的历史。世界上第一位正式提出并探讨事物模糊性的是美国加利弗尼亚大学的L.A.Zadeh教授,他于1965 年发表的《Fuzzy Sets》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模糊集合的概念,并由此开创了人们对模糊性认识的先河。但这一认识提出后,立即遭到许多数学家的强烈反对,其原因在于这一观点中所提出的事物具有模糊性的认识与传统数学只承认绝对的肯定和否定是截然不同的,虽然不少数学家也承认模糊性确实是事物的客观属性,但却坚决地将模糊数学排斥在数学家族之外;模糊数学的思想是在本质上否定了传统数学中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基础上建立的,由此得到的数学“叛逆”居然也称之为数学自然会引起许多数学家的强烈不满。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模糊数学的思想一经产生,便展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而这种生命力是不以数学家的喜好为转移的,特别是模糊数学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广泛性,解决了不少传统数学所不能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由此,模糊数学很快便因其实用性赢得了广大数学家的信任并取得了“合法”地位。三十几年来,模糊数学已经在许多实际领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是事物的客观属性,因而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中所不能回避的。为加深对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认识,需进一步明确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同精确性和确定性相比,一般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具有以下特征:

1、存在的客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 是客观事物所具特征的本质体现,而不是人们认识上或观念上的产物;相比而言,精确性和确定性则是人们认识上的重要特征,是人类认识的产物。就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来说,一般都采用精确的、清晰的认识方法,而客观世界却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清晰和确切,客观事物都普遍具有一种模糊性。如果我们说,世界上绝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相信会有不少人同意这一观点;但如果说世界上绝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数“2”, 恐怕人们就会很难接受这一观点了。这正是人们的认识与客观事物不同之处的鲜明写照。“人”是客观和具体的事物,因而也就是模糊的和难于认识的;而“2”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抽象后的产物, 因而也就是清晰的和确定的。清晰性和模糊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中认识与实在的矛盾。

2、存在的普遍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 是普遍存在的;而清晰性和确定性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是人类认识上的重要特征。人类对事物的认识特点就是用清晰的和抽象的方法去接近模糊的和具体的客观实际。客观实际并不像传统数学所描述的那样确定无疑,客观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运动和变化,虽然这种变化有时可能是非常微小的,因为任何一个细微的因素,无论其看起来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都会对事物产生影响而使之发生变化,不管这种变化多么微小,但都已经表明事物是不确定的和变化的。实际上,我们所掌握的传统数学只能从人们假设的客观因果关系方面去详尽地描述实在,一旦要付诸实用,接受实践的检验,来自于客观世界的各方面的影响,哪怕是非常细微的影响,由于其极为众多和纷纭复杂,足可对事物产生“显著”的、“极大”的影响。由此,精于数学计算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指出:只要数学涉及实在,它就不是确定的,如果它是确定的,那就与实在无关,它实际上只能从人们假设的客观因果关系方面详尽地描述实在,一旦要付诸实用,接受实践的精确考核,则暴露了其间难以应付的随机性和模糊性。

3、存在的绝对性。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是绝对的;而确定性、清晰性则是相对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方法。这是由于,客观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变化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而人们在认识事物某一时刻的状态时,往往是用自己熟悉的、已知的事物(事实是观念上的)去代替,而其间的差异无论多么微小,都明白地告诉我们此已非彼,此确定已代替了彼随机,此清晰已代替了彼模糊,被研究的对象已在无形中被偷换。因此,数学中的精确性与确定性都是相对的,而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才是绝对的;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事物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才有利于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二、会计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由于受数学的影响,会计特别强调记录和计算中的精确性。因此,表面上看来,似乎会计是与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无缘的,其实并非如此。正如我们前面的分析那样,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是普遍存在的,会计中同样也存在着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屡见不鲜。会计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运用具有模糊性或不确定性的语言反映会计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比如,会计准则中的及时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要及时进行。那么,怎样才叫做“及时”呢?很显然,这里对及时性的描述采用的是“及时”这样的难于量化的模糊语言。再如,会计准则中的明晰性原则,要求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清晰明了。那么,怎样才算“清晰”,怎样才算“明了”呢?这里所使用的同样是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在会计中的存在,表面上看来是不严密、不准确的;其实,这些模糊语言恰好是对会计中模糊性的真实反映。对模糊事物采用模糊语言,往往比具精确性的语言更能准确地反映所研究对象的客观实际。

2、对于会计中事物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用模糊方法。 会计中的模糊性不仅表现在会计中经常使用模糊语言,会计核算中同样存在着模糊性,而且是普遍存在的。当人们采用精确方法时由于同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之间的差异,人们不得不放弃推理而进行武断的判断。比如,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虽然我们目前可以采用制度规定的各种方法来计算折旧额,而且甚至可以把折旧额计算到我们认为可以达到的任意精度。可事实上,这种所谓的“精确”除了计算上的意义之外,如果我们去考察其实际意义就不难发现,固定资产的折旧,即固定资产价值的耗损,本身就是不明晰的,因此也就是不能进行精确计算的,于是也就使得折旧的精确计算与其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很显然,如果我们完全抛开会计中的实际意义而只是追求制度上的或规定上的精确性,则是毫无价值的。单就现行制度而言,折旧的计算方法就有若干种,而每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又各不相同,显然我们也不能说同一问题有多个不同的而且又是精确的计算结果,因此,这里计算的准确性是有疑问的。认真分析不难发现,会计中的许多计算,如费用的分配、成本的计算、利润的计算等,只要我们可以进行精确计算的场合,往往很容易使我们的计算背离了要研究的对象,而使得精确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这些恰恰表明了模糊性在会计中的本质体现。也就是说,会计中的许多事物就其本质而言是模糊的,我们所惯常采用的精确方法由于不能贴切地反映会计中模糊属性,只能采取更多的武断的做法去进行各种各样的规定。

3、会计中未来事物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未来事物由于受未来各种必然的和偶然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变化本身就是模糊的和不确定的。尽管人们一直在试图作着各种各样的努力去认知客观事物的未来,但人们却无法回避客观事物未来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人们努力探讨对未来进行预测的各种方法,期望能够尽可能进行准确的预测,可就目前常用的预测方法看,其精确性是存在疑问的,只要我们将会计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结果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预测的精确性是很难经受住实践考验的,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与精确方法之间存在矛盾。

4、对生产经营活动评价、分析方法上的模糊性。 正因为客观事物存在着模糊性,所以人们在对客观事物认识中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着各种模糊方法,模糊评价和模糊分析就是常见的模糊方法。模糊评价和模糊分析方法在对事物进行认识时侧重于总体性、概括性的认识结果,如把评价结果分为好、较好、一般、差、很差等模糊级次,这种评价方法虽然看似缺少精确性,甚至被有些人认为是不科学的;其实,这种方法与人们日常的模糊认识相吻合,往往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而且其评价效果也是一般精确方法所不能达到的。

三、模糊方法在会计中的应用

承认会计中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就应该在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问题。

首先,模糊方法是会计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由于模糊性是事物所具有的客观属性,对于研究对象的模糊性可以采用模糊的方法去认识去反映,以便于更贴切、更恰当地反映其客观实际。因此,在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分析、会计考核、会计管理等活动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客观事物的模糊属性,采用模糊数学方法,以便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如模糊数学中的模糊预测、模糊评估等方法可以直接移植或加以改造后应用于会计,以便更为恰当地对认识对象进行反映和认识。

其次,正确评价传统数学方法在会计中的作用。传统数学方法就其本质而言,是以精确的认识为前提,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方法的再现,而这种认识上的精确性与客观事物的模糊属性是存在差异的,人类的认识特点是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以便不断地接近客观实际,但却永远不能替代客观实际本身。所以,这里的精确性只是理想的精确,而非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因此,数学方法为会计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但传统数学方法却不是万能的,那种为了精确而一味引用数学方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其结果只能是越精确越远离客观实际。会计的精确应该是有“分寸”的、“近似”的精确,过分地追求精确会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会计中,如何采用数学方法必须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特点而定,不能错误地认为凡是数学的方法就一定是精确的和符合客观规律的,而应以数学方法的可靠度和有效性作为评价数学方法在会计应用价值的基础。

第三,模糊方法与精确方法要相互结合使用。承认会计中的模糊性与随机性,并非全盘否认精确性,而是应对精确的计算和方法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和认识,在会计工作中将模糊方法与精确方法结合运用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已广泛使用着模糊的语言、概念和方法,恰当地运用这些模糊语言和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如“及时”、“较好”、“多种”、“高额”等,这些模糊语言看似不严密,但却能发挥出精确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这种模糊语言恰好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会计中某些事物所具有的模糊属性。但必须注意的是在会计法制建设方面,作为人们衡量和确认会计行为是否符合制度规定的依据,除了原则性的描述之外,一般不宜采用模糊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在贯彻制度时有明确的标准,这也反映了人脑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精确的特点。对于认识上过于困难,即那些过于模糊或不确定的事物,可以在研究中将数学方法同模糊方法结合使用,使得认识结果尽可能接近客观实际。比如,会计中的某些预测、分析等行为,由于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有较多的随机性和模糊性,经验分析与数学方法同样重要,两者结合使用,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标签:;  ;  

论会计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