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角度衡量农民工就业稳定性_农民工论文

宏观视角下的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测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民工论文,视角论文,稳定性论文,测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25(2014)02-17-04

       根据2014年5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984万人。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状况呈现出逐渐恶化的趋势,在东南沿海乃至中西部地区频繁出现“民工荒”、“技工荒”和“返乡潮”等现象,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问题已开始引起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如何测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可以从宏观、微观角度选用不同的测量指标来加以度量。本文试图从宏观视角来分析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测量。

       一、就业稳定性测量的宏观指标

       (一)相关文献回顾

       从宏观角度来理解就业的稳定性是指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根据劳动力的总量来理解就业稳定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就劳动力市场的宏观层面研究中,对就业稳定性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失业。上世纪90年代,工作稳定性的概念和测量开始发展起来。从宏观层面上,Farber(1997)[1]和Boisjoly et al.(1998)[2]用临时解雇的比例和停工的数量来表示整个社会就业的不稳定性。张琦(1993)认为劳动力的劳动参与量在相当的时期内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即是就业的稳定性,并且讨论了农业与非农产业就业稳定性相比,前者较后者稳定[3]。张琦还根据自己对宏观就业稳定性的理解提出了衡量就业稳定性与波动性的指标,主要有三个:就业变化率、就业替代率、就业弹性系数。孔德威等(2007)运用就业任期和离职率两个指标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工业化国家的就业稳定性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长期性稳定就业仍然是工业化国家劳动力市场的标准就业关系[4]。罗楚亮(2008)在城镇居民就业稳定性的研究中,将企事业单位的固定职工、长期合同工视为稳定就业,将临时工或短期合同工、没有合同的员工以及从事私营或个体经营的人员视为非稳定就业。根据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对1995和2002年城镇居民住户的调查数据,估计1995年、2002年中国城镇住户的稳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例分别为94.07%和74.46%,从而得出了中国城镇居民的就业稳定性有非常明显的下降的结论[5]。孟凡强和吴江(2013)则选取工作的任职期作为就业稳定性的测算指标,并据此来研究就业稳定性的变化趋势[6]。

       (二)对文献的简要评价

       显然,从宏观角度对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测量,上述方法和指标并不完全适合。第一,农民工的就业率或者失业率很难准确测量。农民工是一类特殊的劳动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农闲时进入城市工作,在农忙时又返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地点和行业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失业。当然也有部分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可能在城市里工作一段时间后,并没有回到农村,或者回到农村了,也没有从事任何工作,处于失业状态中。但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较大,加之我国现有的统计体系不完善,几乎无法统计在城市中的失业农民工以及在农村处于“隐性失业”的农民。第二,就业替代率的测量可操作性较低。就业替代率需要统计在各产业、各个区域的农民工就业数量,而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多数属于临时性岗位,且与用工单位之间缺少合同契约,流动性大。因此,缺少细分到产业和区域的农民工数量统计。第三,就业弹性系数相对而言,测量的可操作性要高一些。但由于引起就业变化的因素较多,因此可定义的就业弹性系数也较多,缺乏统一标准,且这一指标更多地用于寻找引起就业变化的原因和根源,很难用于稳定性直接比较。

       二、基于农民工调查数据的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测量

       随着农民工数量的日渐庞大,农民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国家统计局开始关注农民工的有关统计问题,并于2008年底建立了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制度,通过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多个行政村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来推断农民工总体的情况。因此,该调查数据推断的农民工总体就业情况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一)农民工就业总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7]中的推算结果,我国2008~2013年农民工总量以及农民工数量的增长率详见下图1所示。从该图可以看出,我国农民工数量的基数大,总量一直保持在2.2亿以上,且处于不断增长中。

      

       图1 农民工就业总量及增长率

       从就业总量上看,我国农民工的就业并不稳定,表现为增长率波动较大。2009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净增436万人,相比2008年增长1.9%,为近几年中最低。2010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净增1245万人,同比增长5.42%,无论是净增量还是增长率,都大大高于2009年。2011~2013年间,我国农民工总量的增长率呈现出下降趋势,从年增长4.36%降到2.43%,与此对应,农民工数量的净增量也从1055万人下降到了639万人。2008~2010年间,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农民工总量增长率波动较为明显,反映了这期间就业总量的不稳定。但自2011年开始,随着宏观经济趋稳,农民工就业总量在整体上逐渐趋稳。

       (二)农民工就业弹性系数

       宏观经济环境是影响农民工就业总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用GDP表示一国经济总量,可以定义农民工就业对经济的弹性系数即为:农民工就业总量的增长率/GDP的增长率。该指标不仅可以反映就业的稳定性,还可以度量宏观经济变化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根据农民工就业弹性系数的定义,计算得到2009~2013年我国农民工就业对GDP的弹性,详见下图2所示。可以看出,农民工就业的GDP弹性变化加大,最小的2009年仅0.2065,最大的2010年达到了0.5212,表明农民工就业总体上不是很稳定,波动性较大。从变化趋势看,2009年的农民工就业状况较差,虽然GDP的年增长率达到9.2%,但农民工就业总量仅增加了1.9%,这意味着1%的经济增长仅能带动农民工就业增长0.2065%。随后的2010~2012年期间,农民工就业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就业弹性保持在0.5左右。但是2013年,农民工的就业弹性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降到了0.3156。总体看来,最近5年间农民工总体的就业稳定性较差。

      

       图2 农民工就业对GDP的弹性

       (三)产业间就业替代弹性

       农民工就业在产业间的分布并不均衡,制造业是吸纳农民工最多的行业。根据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08~2013年间,在制造业就业的农民工占全部农民工的比例平均为35.5%。吸纳农民工就业第二多的是建筑业,且处于不断增长中,平均占比达到17.2%。此外,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也是吸纳农民工较多的行业,平均占比为10.0%和12.1%。农民工就业的产业分布如表1所示。

      

       从各行业农民工就业量的占比来看,建筑业所占比例变化最为明显,上升幅度较大。从2008年的13.8%持续增加到2013年的22.2%,这可能源于最近几年的房地产业持续升温,建筑用工需求不断增大。受2008年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锐减,与此相关的制造业陷入不景气,在制造业领域就业的农民工比例有所下降。第三产业的各部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就业比例相对稳定。

       由于中国农民工就业的总量始终保持着一个较大幅度的增加,虽然某些行业农民工就业数量在总量中的占比有所下降,但在各行业就业的农民工绝对数量均有所增加,只是增加的幅度不同而已。因此,按照就业替代率的定义来计算就业的转换率并不可取。这里,为了剔出就业总量的影响,仅考虑就业结构的稳定性,本文定义一个与就业替代率类似的指标:就业替代弹性,其计算公式如公式1所示:

      

(公式1)

       考虑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农民工就业量占比相对稳定,合并为第三产业。除此之外的行业合并为其他行业。按照公式1,可以计算农民工的产业间就业替代弹性,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定义,就业替代弹性为负时,表示i和j产业的就业量占比呈反向变动,i和j产业间存在就业替代关系,否则,不存在就业替代关系。

      

       表2显示,不同时期产业间的替代方向与替代弹性大小完全不同。2008~2009年间,农民工在建筑业就业增多,替代了农民工在制造业中的就业,制造业的就业占比每减少1个百分点,建筑业就业占比就上升1.2727个百分点,建筑业的就业同时替代了其他行业就业的农民工,但其替代弹性相对较小,为0.5185。此外,第三产业的就业占比增加,也替代了部分制造业和其他行业的农民工就业。随着经济走出低谷,2010年主要行业的就业占比均有所增加,只有其他行业的占比在减少,因此替代的方向为制造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替代了其他产业。2010~2011、2011~2012、2012~2013年间,制造业就业的占比再次下降,建筑业的占比继续上升,因此,在建筑业的就业替代了制造业。需要说明的是,2010~2011、2011~2012年间第三产业就业的占比出现下降,建筑业还替代了部分第三产业就业。

       从就业占比的变化以及就业替代弹性的数值看,农民工就业的产业间转换率并不高,这可能源于农民工就业总量庞大,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充足,各部门的就业总量均处于增长中。

       三、结语

       目前,从宏观层面关于就业稳定性的测量指标在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未形成权威性的测量指标体系。本文在回顾已有的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基于2008~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数据对我国农民工就业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我国农民工总量增长率波动较为明显,反映了就业总量的不稳定;农民工就业弹性系数亦波动较大,也反映了农民工总体的就业稳定性较差;农民工就业的产业间替代弹性仅在某些产业间较大,农民工就业的产业间转换率并不高。因此,就业的供给总量增长较快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就业岗位需求不能同比增长的矛盾是我国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标签:;  

从宏观角度衡量农民工就业稳定性_农民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