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健康要从心灵抓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心灵论文,健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帮助大家正确对待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认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特采访了俞国良教授就此进行分析指导。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有资料上说:目前,我国部分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从整体上来说,现在幼儿的心理健康是什么现状?幼儿们主要有哪些心理问题?
俞国良教授答(以下简称答):尽管有一些专家学者、幼教工作者和部分幼儿家长都十分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但是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不尽如人意。据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2.97%。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
总的来说,幼儿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小儿多动症;(2)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3)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4)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5)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6)意志力薄弱、耐挫力差,表现为怕苦怕累、害怕困难,遇到困难退缩、束手无策和依赖成人,接受不了委屈、责备、批评等挫折打击;(7)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
问:面对这样的现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该怎么办?
答: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强调指出:“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从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养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也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层次已由幼儿师范学校逐步提高到专科、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而这些普遍接受过心理学课程的毕业生,已开始在幼儿教育中有意识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将国外心理教育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引入中外合作的幼儿园中,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当代中外学术交流中比较活跃的学科,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开始着手构建从幼儿抓起的融人文关怀与科学体系于一体的生命教育体系,编织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心理健康网络。
问:尽管国家在政策上体现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但不少幼儿教师、家长对此还存在模糊认识,同时也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这些客观条件显然给幼儿健康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的确,由于地区差异大,许多地方幼儿园并未意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缺乏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师资;很多幼儿园并没有对幼儿开展实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操作层面上,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明确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虽然对幼儿心理健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研究多以报告、论文的形式出现,与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没有很好的结合。对少数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来说,它们多是以与科研单位进行实验合作的形式进行的,而这种实验往往只是涉及幼儿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缺乏系统性。
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模糊。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知识、经验的不足,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与效果无法提高。很多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有心理问题是幼儿发展中的自然现象,常常不予理会,有的则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或是个人行为习惯的问题,相当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被简单地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并把幼儿的心理问题片面归为思想品德问题。
对家长来说,大部分家长能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他们比幼儿教师更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能力,把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推到幼儿园。有的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模糊,一方面希望孩子听话就好,一方面又鼓励孩子发展自我,甚至放纵和溺爱,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使幼儿处于一种矛盾之中,表现出冷淡、自卑、执拗、吝啬、孤僻、胆怯等心理特征。
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幼儿园教师。但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任职资格都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学历条件(幼师毕业以上)。据统计,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中,取得《专业合格证书》的约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十几。而且由于许多幼儿教师在校学习时对幼儿心理知识学得较少,而且也较为肤浅,缺乏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因而时常对幼儿心理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感到手足无措、困惑苍白。既不能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治,也无法预见幼儿心理可能出现的疾病并加以预防。可以说,受过系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训练的教师匮乏,成了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
问:要使幼儿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必须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您认为,针对目前情况,社会、家庭和幼儿园应该怎样齐抓共管,才能使孩子们得以身心健康的成长?
答:从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中,我们看到,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缺乏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内容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此,需要各级部门转变教育观念,制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目标和主要内容、途径,使各级幼儿园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知道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这也要求理论工作者、幼儿教育、心理科研工作者协同工作,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不断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同时,加强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的联系,广泛利用园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幼儿园、社会、家庭合一的教育环境。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幼儿教师和家长。因此,幼儿教师和家长有必要学一些幼儿心理健康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使自己能从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出发,适时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特点制约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心理特点,才能顺利地完成教育活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给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创设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尽力给每个幼儿创设成功的机会、满足他们成就感的需要等等。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不是解决心理问题。对所有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不只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儿童,就显得尤为重要。
受访专家: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