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段作文之“内容具体论文_侯春艳

浅谈小学高段作文之“内容具体论文_侯春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第三学段(5—6年级,高段)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内容具体。内容具体形象,是小学第三学段作文最基本的要求,也只有具体形象的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才能让作文感情真实,才能让作文感染人、吸引人。

“写诚实的自己的话”是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小学高段的学生们已经开始主观地去认识世界,观察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他们会睁大眼睛去仔细的看,用耳朵去细心的听,张开嘴巴去详细的说,用心去细细的想,然后用笔去写写记记。作文就是“言为心声”, “我手写我心”,率性而为,体现鲜明的个性,展现自我的风采。小学第三学段学生作文,大多来源于学生生活,来源于学生自己营造的五彩世界。他们在作文中,基本能把事情交代出来。但是大多数同学感到作文难,知道“我手写我心”,却无话可说,也不知道怎么去说。无话可说,作文的内容自然就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无法真实地展现人、事、景的原貌,从而经常犯“大而空”的错误。写出来的东西笼而统之,三言两语就把要说的写完了,干干瘪瘪的,没有什么表现力。平淡的如白开水,枯燥的像记流水账,如同蜻蜓点水,波澜不惊,平淡无奇,让人读完之后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写作材料不丰富,内容不具体,描写不细致。

那么,怎样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境,做到内容具体呢?

内容具体,就是要言之有物。只要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说的,做的,想的等等,真实地写出来,真实地再现出当时的情境,就自然内容丰富具体了。小学高段作文内容具体的标准就是:写人要绘言绘行,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写事、写景、状物,要绘色绘声,绘形绘状,给人如经其事、如睹其物之感。

一、分步放大,步步追问。作文时,边写边问自己有关人和事“怎么样了”,把经过分成几步,进一步细化,将事情扩展开来,把内容写的具体一些,做到“身临其境”。俄国作家陀思妥夫斯基曾举出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他认为这话不够具体,应改为:“有个小银元,从桌上滚了下来,在地上叮叮当当地跳着。”为何要这样改呢?因为它具体形象地回答了:从哪里落的?怎样落的?落地后的响声、动态怎样?

步步追问,可以把某一个瞬间(片段)放大、扩展开来。如写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最让你感动时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动时有何语言或动作?有什么触动?你有什么想法、表现?这样,通过描写,把被感动的那个瞬间完美地再现出来。

步步追问,把事情分成几步来追问,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妈妈特别疼爱我,经常买来我最爱吃的菜,做给我吃。我们可以追问:买了哪些我最爱吃的菜?每样菜的数量、形状? 做菜时妈妈什么样子?你心里怎么想的?写一次活动,也可以边写边问:活动地点在哪里?环境怎样?活动的内容是什么?同学们做得怎样?谁表现是最好的?什么最好,他是怎样做的?做的的结果如何?

步步追问就是要对人物进行细致地描写,对景物进行细致描绘。这样一步步追问,就能具体地追问出人物外貌肖像、动作、语言、心理,事件的起因、发展、经过、结果和事件的重点,景物的形状、颜色、动态、声音、气味,进一步甚至可以谋篇布局。步步追问能避免语言平淡,避免文章庸俗,更能避免内容空洞。我们用步步追问的方法,可以使语言更生动,使内容更充实,使重点更突出。

二、细致分解,局部雕刻。要内容具体,细节描写必不可少。写人,细节描写,真实细腻,写之有效。 “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巴尔扎克如是说。所谓细节,是指所记人、事、景中的细枝末节,如人物细致的神态、生活中细小的事件、环境中细小的事物等等。“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朱自清语),细节描写实际上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法,可以使人物更丰满,使文章内容具体生动。运用细节描写,局部雕刻,就能使人物个性在举手投足之间展现特点,使描写对象栩栩如生,具体感人。

怎样刻画细节呢?

一是慢镜头分解。我们把特定的情形,用慢镜头,撷取连贯的小动作,细致分解,延长过程。人物的动作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系列的活动。这就需要对人物的动作进行细致的观察,精细分解,把一个大活动中的每个步骤,一步一步地写清楚,过程延长,使人物更鲜活。如《凡卡》中描写他给爷爷写信:“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乡下爷爷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然后他抓抓脑袋,再想一想,添上几个字……” “想”、 “蘸”、 “写”、 “抓”、 “添”这一系列动作,淋漓尽致地将不会写信的凡卡渴望爷爷收到信后,救他出火坑的复杂心理刻画出来。又如《少年闰土》中用“扫”、“支”、“撒”、“看”、“拉”、“罩”等一系列动词,好似慢镜头,将雪地捕鸟的过程分解开来,完美地再现了捕鸟的全过程。

二是“自言自语”,传递内心想法。所谓“自言自语”,即是内心独白。内心独白就是通过人物自言自语或默想,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种“自言自语”,往往在人物比较兴奋、悲哀,或内心矛盾冲突激烈时运用。可以回忆往事,可以想象后果,可以询问自己,可以推测原因……如《穷人》中对桑娜的描写——“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桑娜的“自言自语”,生动具体地展现了桑娜当时矛盾、害怕又心地善良的心理,刻画了一个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的劳动妇女形象。

三、抓住特征,勾勒景物。我们是通过各种感官感受来认识自然环境的:耳闻目睹,舌品鼻嗅,皮肤接触,世界才在我们眼前变得多彩起来。我们要教会学生对景物进行简洁而有力的粗线条的描写,用立体写景的方法,突出景物的特征、状态。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五官感觉,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个方面入手,写出景物的颜色、形状、姿态、声音、味道等等,让景物在我们的笔下成为立体的存在。

例如《校园里的那棵桂花树》:从远处走近它时,就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幽香。(嗅觉)随着香味慢慢走近它,便发现它的枝干并不粗,粗的和我们的手腕差不多粗,细得只有一根小指头那么粗。(视觉)它的叶子看起来很有光泽,但摸起来硬硬的,很厚,还有些浅浅的锯齿。(触觉)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一朵小花都精致,都小巧,每一朵花都有四瓣花瓣,一只花瓣只有一粒米那么大,花茎约为半厘米长,只有长头发那么细,淡玉色,晶莹透剔的。(视觉)看来,只要调动所有感官,细心体察,就能把景物描绘得逼真、细腻,文章也具体形象,摇曳生辉了。

当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景”与“情”结合起来,让景物说话。我们面对同样的自然景观,每个人的心理活动是不一样的。正因为个人的心理活动不一样,存在主观性,所以每一个人描写的景物也是不一样的,甚至同一个人不同的心理,也会写出不同的景物来:正所谓情由境生,境由心移。把这种主观寄托于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上,如花草树木、风霜雨雪、鸟兽虫鱼、山川湖海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易于操作的。例如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样写阴天,根据不同的心理活动状态,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沮丧时——“窗外,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此时,看到走进教室正准备发昨天测验试卷的数学老师,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如坠冰窟。”

愉悦时——“冬天的早上,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对于上三年级的我来说,却感觉不到丝毫寒气。我已用十二分的热情准备好,期待着自己喜欢的语文课。”

学生作文做到内容具体,不是一蹴而就的。除掌握这些基本而又常见常用、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外,学生作文离不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精心指导。课文本身就是习作最好的范文,对课文精彩段落、句子的品读赏析,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手段。学生作文更离不开教师平时有意识、有计划的小片段作文训练。或连词成段,或课文精段仿写,或句子扩展成段,或类比联想,或修改交流等等。尤其是将作文和周记相结合,构建系列化小片段的训练模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从局部着眼,表现生活中的一个个画面,展现清晰的生活细节,随时记下“眼所见”、“耳所闻”、“心所想”,从一点入手,从小处着眼,逐步培养学生的“眼力”和“手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学生习作是一次厚积薄发的呈现,既离不开日常的广泛阅读,以及好词佳句的积累,又需要学生敏感而细致的观察。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教会学生一些易于操作的方法,授之以渔,那么,让学生在作文中能够真实再现情境,写出内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人文章,就一点都不难了。

论文作者:侯春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2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高段作文之“内容具体论文_侯春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