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问内部类型的比较以及“疑惑”的细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非论文,疑惑论文,类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汉语疑问句通常分为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两大类:结构类型包括是非问、特指问、正反问和选择问等;功能类型包括附加问、回声问、反诘问、设问等。在结构类型的研究中,是非问句的研究可能是最薄弱的,比较有价值的当推刘月华发表在20世纪80年代的《用“吗”的是非问句与正反问句用法比较》(1987)与《语调是非问句》(1988);两文不乏真知灼见,可惜的是没有就是非问内部的类型进行横向比较,因而导致某些结论还存在可商榷之处。本文打算重点对是非问内部的结构类型及其构成的功能类型展开一系列的比较研究,重点是比较语气词是非问与语调是非问,并且提出在区分“疑惑”与“询问”的基础上,不仅要重视“求答”功能,而且需要把“疑惑”进一步细化为“求知性疑惑”“求证性疑惑”以及“倾否性疑惑”。
一、“吗”字是非问与“吧”字是非问的功能比较
现代汉语是非问首先可以分为语气词是非问以及语调是非问。前者指疑问信息主要依赖于句末的语气词“吗”或者“吧”来承担,因而又可以分为“吗”字是非问和“吧”字是非问两类(“啊”字是非问另文讨论),并以“吗”字是非问为主。后者则指只借助于升调承担疑问信息的是非问句,比如“你去?↗”。
汉语语法学界的主流看法是:是非问的“疑问信息是由疑问语调或者疑问语气词承担的”(邵敬敏主编,2007:215),而且两者还可以同现。这一说法似乎暗示:在是非问句中,疑问语气词跟疑问语调的作用是对等的,而且两者可以互换通用或者合用,其实这可能是一种误解。“吗”字是非问是语气词是非问的主要形式,显示发话人确有所疑,并有所问。换而言之是因为未知而发问,并且真的希望得到回答,以期待对方的回答作为第一目标。甚至于有时在言辞中还明确提出希望对方回答的请求性词语,例如“请问”“请你回答”等。这可以表述为:因疑而问,以问为重,求答为主。例如:(下文除了表明出处的,其余例句引自于韩寒《三重门》)
(1)你看着我的眼睛回答,你是为了我吗?
(2)喂,我找——请问——雨翔在吗?
这样的问句在第二人称时,还常常利用“你知道……吗?”“你听说过……吗?”“你认识到……吗?”来引出问话。例如:
(3)你知道我当初为什么意外考进区中吗?
(4)听说过“顽固党”吗?
(5)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
而且事实上也往往是有问有答的。例如:
(6)林母待雨翔挂电话后急着问:“懂了吗?”“不懂。”
(7)“班里同学都知道了吗?”“这个你不用操心,我会帮你宣传的。”
“吗”字是非问除了要求对方回答这一基本功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转换话题,或者说显示新话题的开始。例如:
(8)雨翔不能再问下去,换个话题:“那,你的作业做好了吗?”
(9)列奥纳多便主动引出一个话题:“在西班牙的那位哥伦布还活着吗?”(刘心武《永恒的微笑》)
这样的例句比比皆是,可见,“吗”字是非问是引入话题、转换话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跟“吗”字是非问密切相关的是“吧”字是非问。这两类语气词是非问共同点在于都是有疑而问,并要求对方回答。而且“吧”字是非问跟“吗”字是非问同样也可以作为转换话题的手段。例如:
(10)文龙见空气缓和下来了,转移了话题,说,“今天你妈来见你,窝心吧?”(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11)您能不能换一个话题,您大概还不知道我现在的生活状况吧?(铁凝《大浴女》)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疑惑比较强,发问人基本不知道答案,最多略有所闻,并且没有明显的语义倾向。后者则大体上了解情况,有强烈的认同倾向,主观上只是要求对方证实而已。对这一点我们早已有结论(邵敬敏,1995:217)。简单地说,就是:疑问句的不同类型,实际上在信疑程度方面是有明确分工的。“疑惑”和“确信”是一对此消彼长的矛盾。疑多一分,信就少一分;反之,疑少一分,信就多一分。在疑问句系列里,如果借用数据来表示信疑的多少,可以显示为表1:
“吗”字是非问与“吧”字是非问的这一对立,是完全可证明的:
首先,“吧”字是非问可以添加“八成”“应该”“大概”“也许”等表示肯定性猜测的词语,“吗”字是非问中是绝对不会出现这些副词的。例如:
(12)您八成是做梦了吧?(汪曾祺《八月骄阳》)
(13)这大概是对王安忆香港情结的回报吧?(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14)你去过美国吗?——*你八成去过美国吗?(自拟)
尤其是副词“八成”出现的这类“吧”字句,许多不带问号,只用逗号或者句号,这说明在说话者心目中,疑问的信息并不强烈,更多的是征求意见。例如:
(15)他老先生看的八成都是张艺谋的电影吧。(王韫佳《古老的意大利小城》)
(16)照我说,你不是怕费嘴舌,八成是字不认得你吧!(冯德英《迎春花》)
其次,“吗”字是非问几乎都可以添加“难道”“莫非”等语气副词转化为反诘问,而“吧”字是非问绝对无法添加“难道”等副词转化为反诘问。例如:
(17)今天是星期三吗?——难道今天是星期三吗?(自拟)
(18)今天是星期三吧?——*难道今天是星期三吧?(自拟)
二、语调是非问与“吗”字是非问功能比较
语调是非问明显不同于语气词是非问,其最重要的特点,或者说必须有的前提,那就是发问人对所涉及的话题是基本持怀疑态度的。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怀疑态度,虽然可以从最基本的怀疑、惊疑,到嘲讽、失望、不满,乃至于愤怒;但是关键一点,语调是非问的怀疑,是倾向于不可思议、不可理解、不以为然,具有明显的否定性倾向,但是并没达到反问句的完全否定;“吗”字是非问的怀疑,是真的不知道、不明白,属于求知性的。例如:
(19)梁样君迟疑着问:“依是——是——老k?”[怀疑]
(20)雨翔大惊,说:“你老虎屁股也敢摸?”[惊疑]
(21)雨翔随手拿起诗一看,笑一声,甩掉纸,冷言道:“这也是诗?”[嘲讽]
(22)雨翔悟出一层,不满道:“你连和儿子说话都成了‘特地’了?”[不满]
(23)“你找我谈心——就是谈这个?”雨翔失望道。[失望]
(24)“你说的?”林雨翔抬头,怒目盯住钱荣。[愤怒]
上面所引的例句都比较典型,因为作者对发问人心理状态进行了准确的描述,说明语调是非问确实有这样的功能。其实,即使文中没有这样提示怀疑心态的词语,语调是非问的功能也是清楚的。可见,选用语调是非问的关键,并非真的要求对方给以回答,而在于显示发问人的心理情绪和主观态度。这可描述为:因疑生否,用问显示否定性倾向。但是要注意,否定性语义倾向并不等同于正面的否定。试比较:
(25)今天不是星期天。(自拟)
(26)今天是星期天?(自拟)
(27)难道今天是星期天?(自拟)例(25)是正面否定,没有任何的疑惑。例(26)是疑中带否,或者更加准确地说,是未知1/3,否定2/3。例(27)实际上也是接近于全部否定,但是还保留着询问的外壳形式,是询问式否定。
把“疑问”区分为疑惑和询问,是研究细化的一大进步。至于对“疑惑”,历来是不加区分的,其实内部还是有所区别的。我们认为疑惑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显示的是“知情度”,属于对信息的了解情况,疑惑就意味着“未知”,即对某个信息不清楚,不明白,它跟“已知”相对。“未知”有程度的差异:比如“今天是星期几?”就是完全未知;“今天是星期天吗?”未知比较强;“今天是星期天吧?”未知比较弱。
一类显示的是“表态度”,属于对信息的主观态度,疑惑背后隐藏着的实质就是否定性倾向,即对某个信息表示不相信,不理解,这跟“肯定性倾向”相对。否定也有程度的差异。比如“难道今天是星期天?”接近于完全否定。“今天是星期天?”否定比较强。“今天是星期天啊?”否定比较弱。
我们以前在讨论疑惑时,常常把“未知”跟“不解”混淆起来,许多问题就讲不清。所以把“疑惑度”进一步区分为“未知度”与“否定度”,我们认为非常必要。刘月华把语调是非问分为“S1+?”(回声问)和“S2+?”(接引性问句),后者的接引性问句,也就是我们这里讨论的语调是非问,她认为:“有的‘S2+?’问句表示对所见所闻有些怀疑、惊讶,因而发问以求证实,这种问句以否定形式居多。”(刘月华,1988:30)我们认为,这一判断是不准确的,关键在于发问人的目的并非“以求证实”,而是显示自己的主观态度,发问只是一种手段,因为事实上并不需要对方回答,显示否定才是本质。如果真的是要求“证实”,那就应该用疑问语气词“吧”。试比较:
(28)你怕了吗?/今天是星期天吗?(自拟)
(29)你怕了吧?/今天是星期天吧?(自拟)
(30)你怕了?/今天是星期天?(自拟)
例(28)询问对方是不是真的怕,真的是星期天,要求对方明确回答,而自己的态度不明确。例(29)是发问人已有一个基本判断,认为对方有点怕,今天应该是星期天,但是自己不能最后确定,所以发问以求证实自己的判断。例(30)显示发问人的态度是因为对方表现出“怕”而不以为然,自己并不认同今天是星期天,所以很容易添加“难道”构成反问句。三种是非问各显其能,形成互补。可见,只有在三种不同类型的是非问的比较中,才能显示各自的特点。
发话人对语调是非问还是“吗”字是非问的选用,有明确的前提:前者的关键是必须有针对性,即必须针对先前发生的言论、行为或者事件,不可能是全新话题的开始。所谓的针对性,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首先是针对对方的话语上文或者传达的信息。例如:
(31)梁样君看完信说:“好!小弟,你有希望。”林雨翔激动道:“真的?”
(32)Susan拿出一个小手电,读完以后问:“你写的?”
第二,其次是针对对方的行为和态度。例如:
(33)这么好的人人要进来的学校,你还不想进?
(34)你们两个都没睡着?
第三,针对当时发生的某种客观情况。例如:
(35)他说完变成感冒的人,打了一个嚏。Susan问:“你着凉了?”
(36)林雨翔听到要上楼,踌躇着不前。梁样君说:“你怕了?”
尽管选用语调是非问的关键不是要求对方给以回答,而在于显示发问人的心理情绪和主观态度。但是对方也可能给以回答(或者表态),这是另外一回事,跟发问人的主观态度无关。因为既然是问句,实际上也承担着发问的功能。例如:
(37)林雨翔不思索就说:“九点半多。”“晚上?”“晚上。”
(38)“全送给我了?”“没问题!”
我们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凡是用“吗”字是非问的,作者的叙述语言通常都用“问”,很少用“说”或者“道”的。例如:
(39)那人便关掉随身听,问:“要吗?”
(40)钱校长拿出脚盆,问:“这是你的吗?”
(41)胡教导问下去:“批判现实主义的书读得很多吗?”
(42)“昨天睡得好吗?”Susan问。
可是,凡是用语调是非问的,既可以用“问”,也可以用“说”“道”。例如:
(43)林雨翔听到要上楼,踌躇着不前。梁样君说:“你怕了?”
(44)雨翔大惊,说:“你老虎屁股也敢摸?”
(45)雨翔随手拿起诗一看,笑一声,甩掉纸,冷言道:“这也是诗?”
(46)雨翔悟出一层,不满道:“你连和儿子说话都成了‘特地’了?”
甚至于凡是用“问”的也可以改为“说”或“道”。例如:
(47)林雨翔把话岔开问:“你没有中文名?”——林雨翔把话岔开道:“你没有中文名?”
这说明了作者在写作时的潜意识,“吗”字是非问真的在询问;而语调是非问可以理解为问,也可以理解为“陈述”。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只是一种语用倾向,因为我们也发现少数“吗”字是非问也有用“说”“道”的,但是数量明显比较少。例如:
(48)女孩脸上迅速一片红色,摆弄衣角道:“现在吗?”
(49)她谈谈说:“你很在乎那些话吗?”
疑问句,通常人们注意到了疑惑和询问两大功能,却忽视了隐含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求答。我们发现,现代汉语疑问句实际上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的功能:表疑、提问、求答。不同的是非问句类型,在这三个方面以及话题功能的侧重点方面是有区别的,详见表2:
“吗”字是非问未知度、提问和求答都是“强”,是在是非问内部相对而言,当然比起特指问还是差一点。“吧”字是非问其他跟“吗”字是非问一致,只是未知度弱一些。至于语调是非问则除了未知度是“弱”,其他几项都跟语气词是非问句形成对立。可见,首先是语调是非问跟语气词是非问对立,然后才是“吗”字是非问与“吧”字是非问对立。这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
三、是非问结构类型与功能类型的关系
回声问、附加问以及反诘问,都是疑问句的功能类型。跟语调是非问密切相关的是回声问;跟语气词是非问密切相关的是附加问;跟“吗”字是非问以及语调是非问都有关的是反诘问。这些是非问的功能类型,跟一般的是非问还是有所区别的。
(一)回声问
关于回声问,我们曾经讨论过,主要是针对上文的句子或者句子中的部分词语发出疑问,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区分为:狭义回声问和广义回声问、全称回声问和偏称回声问、同形回声问和异形回声问。其最大的特点是:第一,跟上文部分或全部或意义重合。第二,体现理解焦点。第三,不能有疑问语气词。这是不同于其他疑问句的区别性特征。(邵敬敏,1992:208)
回声问属于语调是非问,它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倾否型”:表示不理解、不明白、不赞同,明显的否定性倾向,往往不要求对方回答,所以常常可能自问自答,关键是绝对不能有疑问语气词“吗”或者“吧”。这类跟一般的语调是非问一致,属于“回声否定型”。例如:
(50)“那——你会有崇敬的人吧?”“崇拜的人?我——我只崇拜我。”
(51)“我们怎么没分班考试?”余雄说:“我们?你也不想想我们是什么人,像拣剩的肉,随便搭到哪个班就哪个班。”
一类是“求答型”:由于没听清楚,要求对方回答证实。可以伴随“你是说……?”也可以带疑问语气词“吗”或“吧”,这类明显跟一般的语调是非问不同,属于“回声求答型”。例如:
(52)钱荣问:“你家有多少藏书?”谢景渊问:“藏书?连语文数学书吗?”
(53)“十个字!”“十个字?”林雨翔心里拼命凑个十字句。
(54)“打哪儿来?你是问我打哪儿来?”俄国女人不知怎样回答,一边收拾货摊,一边思忖着。
(55)忽然,那朋友问道:“这红红的小东西值多少钱?”“你是说浮子吗?噢,非常便宜。你干嘛问这个呢?”
(二)附加问
附加问又叫追问句,我们也曾经分析过(邵敬敏,1990:86)。是指前面一个句子,可能是陈述句、祈使句,甚至于是个疑问句,紧接着用一个简短的问句来追问。这个追问句也可以是特指问、正反问、选择问,或者是非问。
本文只讨论是非问构成的附加问。这有两类:
一类是“求答型”:肯定式“是吗?”“行吗?”“对吗?”“好吗?”“V吗?”主要是征求对方的意见和态度,语气词以“吗”为主,有时也可能用“吧”,但是出现概率比较低。例如:
(56)雨翔装便道:“你是——Susan,是吗?”
(57)而且我们明天就要送去印刷了,怕时间不够了,你写写,行吗?
(58)钱荣不肯放过,道:“也许——对,是说到我学英语的方式,对吗?”
(59)唱给我听一听好吗?
(60)为了一缕灰——尘埃而辛苦一辈子,值吗?
(61)喂,你可想清楚了,这是引狼入室,懂吗?
一类是“反问型”:否定式:“不是吗?”“不行吗?”“不对吗?”“不好吗?”“不V吗?”表示的是强烈的否定语义,相当于“难道不是……吗?”。例如:
(62)我一心想着巾帼何必让须眉哩,不是吗?(1994年报刊精选)
(63)我应当了解,不对吗?(《法医宿舍的枪声》)
(64)我留下来,帮你烧火煮饭,你下地回来,也有热饭吃,不行吗?(周立波《暴风骤雨》)
(65)吃点家常便饭,不好吗?(老舍《西望长安》)
(三)反诘问
从“不解”的疑惑到否定,只是一步之遥。语调是非问,只要发问人的语气稍微再强一些,就变成反问句了,而且这类语调是非问几乎都可以轻而易举添加“难道”“岂不是”“莫非”等反问副词(下面例句中[]内的副词是句例并不存在但是可以添加出来的),而且其语义倾向是一致的。例如:
(66)[难道]你连这个也相信?那些浅的文章是浅的人写出来的,叫“美化”。
(67)车主道:“有什么好讲,快交几十块啊,[莫非]想赖掉?乘不起就别乘,自己跑回来。”
(68)雨翔记起昨夜大意失脚盆,难道这脚盆能开口说话?
(69)当初梁粹君就栽在上海“夜不眠”,莫非这黑店生意兴隆又开了分店?
这几例,其实根本不需要对方回答,尤其是例(66)(67),发问人自己的后续句就明确显示了自己持否定的态度,可见事实上已经是反诘问了。后面两例使用了“难道”等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更显示了说话人的否定性的态度。可见,是非问中,最容易变为反诘问的就是语调是非问。
相比较,“吗”字是非问单独就很难理解为反问句,往往需要加上“难道”等反诘语气副词才可以构成,试比较下面几个例句:
(70)这种追求难道是一件值得别人同情的事吗?
(71)如今吕不韦难道会放过你吗?
(72)莫非这泥人的作者会诅咒一个爱之甚于自己妻子的女人吗?
(73)如果我们向齐王进攻,岂不是帮助吕氏叛乱吗?
以上“吗”字是非问,如果去掉“难道”“莫非”“岂不”,就变成一般的是非问了,完全没有反诘问的口气。至于“吧”字是非问根本不存在反问的语义基础,如上所述,即使加上“难道”等副词,也无法转化为反诘问。如果硬要添加“难道”等副词,问句就无法成立。
正因为发问人持否定态度,在话语里往往会有贬义的讽刺词语或句子夹杂。例如:
(74)读书就为钱,我现在目的达到了,还读个屁书?
(75)最后一个上车,这么伟大?
(76)余雄微笑说:“你受不了了?好戏还在后头。”
(77)你听说了吗,四班里一个女的考不好自杀了,你不知道?真是消息封闭,你在深山老林里啊!
语调是非问除了跟功能型疑问句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之外,我们发现它还有几个有趣的特点:
第一,紧接着“怎么?”“什么?”的是非问,只能是语调是非问,不能是“吗”字是非问。而且后面的是非问几乎都可以变成反问句。例如:
(78)怎么?跑得不够快,挨骂?
(79)林雨翔,怎么一直不说话?今天不高兴?
(80)怎么?他打你了?
(81)钱荣没听懂,潜意识感到不妙,紧张地问:“什么——本子?”
如果“怎么”紧跟的是“吗”字是非问,其实这里都应该是反问句,都可以插入“难道”而语义不变。例如:
(82)“怎么,你又难过了吗?”章明清紧张地问。
“还,还好,……你先……给我……一杯水,嘴里有点……”(曾卓《悲歌》)
(83)这时,邻桌过来一个既和我们认识也和那伙人熟识的小个儿,满脸堆笑对高晋和那人说:“怎么,你们还不认识吗?给你们介绍一下……”(王朔《动物凶猛》)
第二,如果是否定形式,这样的反问语气就更加强烈,惊讶、不可思议的意味更加浓郁。例如:
(84)你没看见现在杂志上这么这么多的交笔友启事?
(85)沈溪儿叫了起来,说:“你连这个都不知道?”
(86)林雨翔把话岔开,问:“你没有中文名?”
(87)你不知道?消息太封闭了,你那个susan也离市重点差三分。
否定式的“吗”字是非问,也很容易构成反诘问,即使没有“难道”等副词的帮助。例如:
(88)“不是说去南京吗?”Susan一脸不解。
(89)你不是挺高兴吗?这次怎么了?
(90)只是我最近在转攻理科——看,这不是在补化学吗?晦!那老师水平真破!
(91)咦,林雨翔,你不是说你不近女色的吗?怎么?
第三,正因为语调是非问并不真正要求对方回答,有时还可以只是表示一种打招呼,其实没有一点怀疑的意味。其前提是确认事实,不求回答。例如:
(92)“你吃过饭了?”谢景渊不计打水时雨翔弃他而去的仇,笑容可掬地说。
(93)寝室里剩谢景渊一人,仍在看书,雨翔问:“你这么早来?”
如果真想知道答案,就要添加疑问语气词“吗”。第二例甚至于无法加“吗”,因为事实上对方已经早来了,根本不必提问。
可见语调是非问不论否定形式还是肯定形式都非常容易变成反诘问,因为从不解的怀疑到否定,往往只是程度加强就行了。而“吗”字是非问往往只有否定格式才比较容易变成反诘问,因为肯定形式的询问是常规格式,而否定形式询问则是非常规的,好像是出乎意料的,是在怀疑。试比较:
(94)今天是星期三吗?(自拟)
(95)今天不是星期三吗?(自拟)
例(94)是常用的肯定句式,属于无标记类型,语调平和,一般性询问求答;如果要变成反诘问,必须添加“难道”“莫不是”“岂非”等副词来帮助才行。例(95)是否定句式,属于有标记类型,所以就比较容易构成反诘问。至于“今天是星期三吧”,无法构成反诘问,因为发问人既然基本知道,只是要求对方予以证实,当然跟反问的激烈语气是不匹配的。
可见,“吗”字是非问与语调是非问的功能侧重是不同的。前者是因疑而问,以问为重,求答为主。后者是因疑生否,用问显否,表态为主。我们知道,“疑惑”和“询问”是不同的范畴,“吗”字是非问重在“求答”,目的是要求对方给以明确的回答;“吧”字是非问重在“证实”;语调是非问重在“倾否”,目的是显示自己从疑惑到否定的主观态度。正因为如此,“吗”字是非问可以作为话题的开头提出,不必受到语境的影响;而语调是非问则因为是有感而发,必然受到语境的制约,是对前面言行或情况的反应,不可能作为话题句发出。
本文的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第一,疑问句的功能,在区别“疑惑”和“询问”两大功能的基础上,还必须建立起“求答”的第三功能。这正是语气是非问与语调是非问的根本对立所在。
第二,疑惑必须进一步细化为三类:“吗”字是非问的疑惑,是真的不知道、不明白、不清楚,属于“求知性”的。“吧”字是非问的疑惑,是在已知某些事实的前提下,不能完全确认,希望对方证实,属于“求证性”的。语调是非问的疑惑,是倾向于不可思议、不可理解、不以为然,属于“倾否性”的。
第三,从表示疑惑到表示否定,只是一步之遥,是不解型疑惑程度加强后的必然结果。语调是非问的根本特点就是表示否定性的主观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