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晓会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
【摘 要】标准化病人应用于护理实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的现状,促进护理技能教学贴近临床实际需要,提高护生人际交流能力,提升护生的人文素质,促进护理实训教育质量的提高。本文通过回顾在护理教学中应用标准化病人的发展脉络,对在护理实训教学中应用学生标准化病人与电子标准化病人的可行性给予分析。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护理;实训教学
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不断革新,模拟教学已成为当前乃至未来医学教育的趋势。其中标准化病人的应用堪称模拟教学的主力军。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受经济、文化、教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标准化病人的整体应用水平受到一定限制。所以,我国医学教育者在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与教育背景的标准化病人应用策略,以适应国际医学教育与考核趋势。
1 标准化病人的发展脉络
1.1 标准化病人的定义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简称SP)又称模拟病人(Simulated Patient),或病人指导者(Patient Instructor),原指从事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轻症患者,经过培训后,能准确表现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或)病史而接受临床检查者,旨在恒定、逼真地复制真实临床情况,发挥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三种功能。
1.2 SP的主要类型
1.2.1 职业SP 这是一种是传统意义的SP,主要是从事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经专人培训后可以模拟临床疾病或真实病人,以用于临床技能的教学和考核,为医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进行教学指导,并为准确考核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提供标准,能起到病人和教师的双重作用。是由专人验收合格后发给证书的特殊职业,需要有一定的资金予以维持。但由于其缺乏医学知识,故用于培训与使用的人力、物力资本较大,周期较长,且流动性也较大[1-2]。
1.2.2 简易SP(simple standardized patient,SSP)有几种形式,一种为实验课带教教师根据临床典型病例进行模拟,从而成为教师模拟SP[3]。另一种选取的SP是已具有一定医学专业知识的医务人员,严格培训,经多次筛选、考核后取得资格[4]。另一种为培训在校高年级学生模仿病人进行教学和考核。SSP不仅节省开支,而且培训时间短,从而节省了培训人员的时间和费用支出[5]。
1.2.3 电子SP 电子SP教学系统主要由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仿真人体模型两部分组成。教师通过软件编写的控制程序,可根据教学需要对模拟人实行智能化操作控制,模拟各种阳性体征。该系统可供学生反复地进行技能训练,有效地弥补了教学资源的不足。但由于其手感与人体有一定差距,在触诊教学中尚不能完全代替真正的病人,且缺乏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基本行为素质的功能[6-7]。
1.3 国内外SP应用状况
1968年Howards.Barrows提出了“医学模式中的模拟病人”,使SP作为教学媒介广泛地进入了西方教学领域,主要用于教学和考核查体及采集病史等临床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临床技能锻炼的机会,并为医学评价提供了部分依据。目前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此方法进行医学教育,美国125所医学院有111所应用SP作为教学和评估方法,其中有53所医学院校有专人负责SP项目[8]。另外,由于SP考试具有评分客观性强、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等诸多优点,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简称OSCE)。根据美国医学院校的课程安排,96%的院校运用不同的SP形式教授临床技能,60%的院校应用OSCE作为考核学生临床能力的方法。自从1993年加拿大医学委员会把OSCE应用于医师执照考试以后,美国外国医学毕业生教育委员会在对外国医学毕业生资格认证考试中也使用了OSCE[9]。
1991年,Paulal Stillman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进行考察后,于1993年通过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的援助,在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三校,联合培养出了第一批SP应用于医学教学。近年来,国内又相继有一批医学院校开展了SP的招聘、培训和应用工作。1997年起国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协和医院、沈阳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少数医院和高校在学生临床考试中应用,率先引入了这种考核“新概念”。但我国SP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尚在起步阶段。钟玉杰对我国1998年至2007年10年间的SP教学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临床教学文献84篇,护理占4.5%;成绩考核文献50篇,护理占2.2%[10]。
2 学生SP与电子SP在护理实训教学中的优势
在我国受文化习俗影响,志愿职业SP数量较少,而付费职业SP培训与应用费用较高,文化层次不同,培训存在较大难度,稳定性不佳[11]。与之不同的是学生SP与电子SP所具有的优势解决了传统职业SP的不足,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 学生SP的优势
首先,我国学生SP普遍是选择高年级的学生或即将毕业的学生、同年级或同班级学生,学生SP自行搜集表演素材,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学生SP需要通过自己作为“病人”的客观感受,结合学生操作的实际情况和评分标准,指导教师对SP的理念、角色要求、评估与指导原则进行培训,并由教师及其他学生对其监督,因此其评估可具备较高的可信度。再有,学生SP能够节约SP培训经费与时间。
2.2电子SP的优势
电子SP关节灵活,材质仿真,可进行多项常规护理操作。可通过软件综合病例的设置,使电子SP具有病例提供的智能化模拟体征。
3 小结
标准化病人应用于护理专科考核中可使得考试更加公平、客观和全面[12]。目前,SP 参与的OSCE 在临床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考核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13,14]。另外,SP考站的测量精度较非SP考站高[15] ,一定数量的SP考站可以使考核更加有效。通过SP既考核学生护理评估能力,同时也考核护患沟通能力与评判性思维能力。SP 经过培训达到标准化,才能使评价结果易于进行比较[16]。对SP 应进行严格培训是保证考核有效性的关键[17]。
综上所述,在护理实训教学中结合临床病例开展的学生SP教学、电子SP教学及两者相结合的教学,对提高护理实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耀防,张龙禄.标准化病人(SP)在医学教育中的角色扮演及应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2):48-50.
[2] 鲁建国,赵华栋,南菁,等.对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的认识与思考.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6):286-287.
[3] 金昭,金世洋.教师模拟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8):381-382.
[4] 田明国,杨立玲,程刚,等.学生作为标准化病人用于临床技能考核的初步研究.西北医学教育,2002(3):3-4.
[5] 何晓峰,张存泰,刘文励,等.电子标准化患者教学系统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158-160.
[6] 王占波,赵向林,田义龙,等.心肺听诊多媒体临床技能综合训练实验室研究与应用.河北中医药学报,2003,18(3):46-47.
[7] 高爱民,邓兆滨,王寿宇,等.探索标准化病人(SP)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大连大学学报,2005,26(12):61-62.
[8] Chesser AM,Laing MR,Miedzbrodzka ZH,et al.Factor analysis can be a useful standard setting tool in a high stakes OSCE assessment[J].Medical Education,2004,38:825-831.
[9] 景汇泉,左天明,于晓松.医学生对SP多站考试评价的研究.医学教育,2004,(2):51.
[10] 钟玉杰,王敏,李勤.从10年文献回顾分析我国标准化病人教学的发展.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59.
[11] 邵永祥.标准化病人教学方法在医患沟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03):87.
[12] Vu N,Baroffio A,Huber P,et al.Assessing clinical competence:A pilot project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a standardized patient based practical examination as a component of the Swiss certification process [J].Swiss Med Wkly,2010,136(25):392-399.
[13] 鲁剑萍,张翠娣.教师标准化病人在护生临床见习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1,(09):544-545.
[14] 余咏潮,王志农.应用“标准化病人”对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一点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09):46-48.
[15] 林勋,蒋健,邹菁,等.SP及OSCE在医学生临床技能评估中的应用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0(5):545.
[16] 薛春雨,王志农,邢新.标准化病人在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03):25-26.
[17] 沈婷,邹扬,缪青,等.标准化病人(SP)的培训[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87-88.
论文作者:温晓会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1月下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8
标签:病人论文; 学生论文; 医学教育论文; 医学论文; 实训论文; 教学中论文; 电子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1月下第2期论文;